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陛下,皇后娘娘的嘴开光了 » 059 锦城 暴雨 山洪

059 锦城 暴雨 山洪

    半个月后,锦城那边传来消息。

    锦城暴雨,河流决堤。

    锦城百姓怨声载道,有家不能回。

    早朝上,燕叙白听到后大为震惊。

    因为锦城是大燕的江南水乡,本身河道就稍微多一些。

    而锦城也比较富庶,朝廷一半以上的赋税是由锦城承担的。

    锦城受灾,大燕的国库就要缩减一半了。

    宁国公听了心里庆幸,幸好听了女儿的话,让穆家第一时间就开挖渠道,囤积粮食。

    要不然,这洪水泛滥,穆家身为锦城首富,大燕第一皇商,要是不拿出点粮食来救济,就算朝廷不怪罪,当地的百姓也会有怨言。

    在锦城一开始下雨的时候,宁墨染留给宁国公送了书信,说出了锦城的情况。

    因为时间比较短,准备不是很充分。

    再加上,这一场雨,要比宁清染说的时间整整提前了半个多月。

    所以,粮食是囤的不少,毕竟,有钱什么买不来啊。

    但是,开挖渠道进程就缓慢的多。

    因为,全靠人力。

    这一个来月的时间,渠道也就挖了宁清染所说的不到一半。

    可就是这不到一半的渠道,就缓解了很大的洪水压力。

    一开始,锦城的官府还不想这样大动干戈,可直到穆家说,所有的费用都由他们除了,官府才盖章定论。

    要不然,锦城的灾情还要严重。

    锦城知府冒着雨站在洪水肆虐的地方看着,庆幸挖了几条通衢的同时,也懊悔为什么要拦着穆家那几日。

    早知道,他就让官差们也脱了官服去挖通衢了。

    官差们的卖力程度,一点儿也不比老百姓差。

    关键是,还有钱拿。

    可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暴雨下了七天七夜,直到河水快要决堤的时候,锦城的知府才打了折子上报朝廷。

    “大人,穆家开棚施粥了,在山上。”

    一名衙役过来喊知府。

    知府看着暴雨下的山,迷迷蒙蒙的看不清楚。

    只能看到一些模糊的影子在那里忙来忙去的。

    那些老百姓排着队,有秩序的领粥。

    穆家,不愧是锦城首富啊。

    “让手下人都去帮忙维持一下秩序,等老百姓都吃完了,我们在吃。”

    锦城知府是个好官。

    穆家的祖宅在山上,祖宅很大,院子很空,房间也很多。

    在穆氏从宫里回来后,宁墨染就快马加鞭到了锦城,沿途跑死了三匹马,硬是将十天的路程缩短了三天。

    宁墨染将宁清染的话带给穆家时,穆家的人多多少少是有些犹豫的。

    宁墨染告诉穆家的老家主,也就是自己的外祖父:“外祖父,清染说的话,十有八九会成真的。”

    接着,宁墨染说了大扶公主的事情。

    “这件事,清染事先也不知道,可就是说准了。墨染才能免了一场灾祸。”

    宁国公府将大扶公主的青睐称为“灾祸”。

    这要是被大扶知道了,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最终,在宁清染外祖父和几个舅舅商议下,还是决定听取宁清染的意见。

    毕竟,穆家有的是钱。

    多买点粮食,多找点人挖渠道。

    不都是钱可以解决的吗。

    只是,洪水和暴雨的事情,一开始谁都没有当回事。

    可记不住宁墨染三天两头问:“粮食够不够整个锦城的人吃一个月的?”

    “穆家的生意都停了吗?”

    “穆家的人,都搬到山上住了吗?”

    等等等等。

    穆老爷子一看宁墨染这么上心,心里也多了几分重视。

    他又一次将儿子们,孙子们叫到一起,说了自己的打算。

    这才堪堪在暴雨之前,将穆家所有的家当,店铺里的东西,掌柜,伙计等都带到了山上去住。

    期间,穆老爷子去了知府衙门,隐晦地说了锦城可能会有山洪暴雨的情形。

    可奈何,知府大人不相信啊。

    和穆家关系好的,他也有让人通知,就说是,孩子在外听游方道人说的,不确切准不准,但是有备无患。

    结果呢,相信的人是少之又少。

    穆家的掌柜,伙计,也曾在大街小巷提过,也是没有几个相信的。

    有些受过穆家恩惠的老百姓,可能是见不得穆家“颜面扫地”,将家里值钱的东西搬到了半山腰,简单搭了一个茅草屋。

    和穆家比邻而居。

    穆老爷子又让人将他们的茅草棚加固了,最起码能顶的起暴雨的袭击。

    当第一天下雨的时候,没有人上赶着到山上避雨。

    可穆家已经做好了施粥的准备。

    穆老爷子还让下人冒着雨去山下喊人上山避雨。

    第二天,第三天……

    山上的人渐渐多了。

    曾经被穆家关照过的人家,看到穆家人一个个都羞愧难当。

    知府大人更是如此。

    宁墨染站在暴雨里,身上的长衫都被雨水浇透了。

    可他依然站在穆家的队伍里,给那些避难的老百姓盛粥。

    哪里还有半点宁国公府世子的姿态。

    现在,暴雨还在继续。

    山下都是汪洋。

    施粥的地方,除了山上,还有几处山下的棚子,盖在地势稍微高点的地方。

    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穆老爷子看着依旧如柱的大雨,心情异常沉重。

    宁墨染在穆家开始施粥的第一天,就将穆家准备的一切都写在了书信里。

    现在,应该已经到了父亲手里了吧。

    宁墨染擦了擦脸上的雨水,继续施粥。

    穆家的粥很厚,很实在,盛的很多。

    穆家的青壮年家丁,都在大少爷穆玄霆的带领下,用木头,木筏和大桶之类的工具,下山去救人了。

    用宁墨染的话说,能救一个是一个。

    虽然宁清染的目的是让穆家和宁国公府有一个足以保命的功劳做护身符。

    可穆家也实实在在去做了这件事情。

    不管一开始的目的如何,锦城的人,多多少少受了点恩惠。

    不对,不是一点儿,是很多恩惠。

    宁墨染也想跟着去救人的,穆老爷子和他的几个舅舅不同意。

    宁家只有这一个儿子,若是在锦城出了什么事,他们又该怎么向宁国公府交代。

    怎么向自己的女儿(妹妹)交代。

    知府大人脚步沉重:“穆老爷子,是本官糊涂了。”

    宁墨染递给知府大人一碗粥:“大人,先喝点粥暖暖吧。”

    如今是八月,还是夏季。

    可这暴雨如注,将身上的衣服都打湿了,穿在身上,凉嗖嗖的。

    有些体弱的人,已经有了轻微的发烧症状。

    幸好,穆家的产业也包括药铺,药铺里的坐堂大夫和药材,都挪到山上来了。

    不至于手忙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