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晚明海王 » 第一百零三章 靖海宣威使

第一百零三章 靖海宣威使

    “倭寇势大,数十年间侵扰沿海不断,非我大明朝海禁所致,乃是举目四望,唯我一国海禁,天下岂有主禁而仆从不禁之理?若倭国、朝鲜、琉球等诸国尽皆海禁,则四海一清,倭寇可定矣。”

    开局直接暴击,张居正眼神顿时瞪大。

    这一番诡辩,李澹将沿海倭寇的锅全部扣到了周边国家没有海禁之上,而且他还搬出了一个绝对政治正确的理由。

    那就是我天朝都在实行海禁,周边这些仆从国家凭什么不实行海禁。

    张居正满脸不解地看向王篆,心想这么极端的言论,听着都像疯话,他拿给自己看是什么意思。

    可王篆却是努嘴,示意张居正继续看。

    “诸国不奉行海禁,其因乃是自永乐宣德之后,大明再无巡海宣威之举,威不彰于四海,则号令不行,号令不行则壮贼胆,其贼势渐盛。

    故卑职言,理当责令诸国禁海,各扫其患。”

    看到这里,张居正仍然不甚理解王篆的意思,但心中却是隐隐有所预感。

    这个李澹好像在借此事而言他。

    “而朝廷,也该重启巡海宣威之事宜,令我天朝国威远宣四方,威盛,则寇不敢近,倭患自殒矣。”

    张居正总算是看出来李澹的目的了,这小子是想重启之前郑和下西洋之事,只不过当年郑和下西洋动用举国之力,虽然成果卓著,但是也耗资巨大,以如今大明朝廷的财力,哪里支撑的下来。

    王篆看了张居正脸上难堪的表情,又是补充道:

    “叔大,继续看,此人心思如九曲黄河,不看到最后,可不明白他的用意。”

    张居正点头,又是继续看下去。

    “然,永乐宣德之事,耗资帛甚巨,乃非长久之计。

    故卑职言,可于沿海行省设立宣威使一职,由行省自行筹资于诸国之间宣威纳贡,一可不动国库财帛以达宣威之效,二可纾部分弹丸苦地之困以彰天朝厚德,三可将纳贡之盈利上缴朝廷以充国库之实。

    某不才,却也欲为朝廷分忧,愿试为福建宣威使,卑职粗算,靖海宣威同时,年至少为国取财白银五十万两,若不足者愿自免其职。”

    图穷匕见!

    张居正总算是看明白了,这小子在谈条件呢!

    “这厮……海盗本性不改。”

    张居正嘴上在骂,可王篆分明看得出,他没有动怒。

    “叔大,这不妨是个机会。”

    “机会?这小子是要把天捅破!你可记得当年高新郑为了争取一个漳州月港开海,废了多大的功夫?

    这才只是开了一道小小口子,如今他要当这个宣威使,岂不是可以自由下海,那帮东南官员,如何同意的来?”

    王篆却是笑道:“叔大,你糊涂,人家不都替你想好了说头了嘛,又是净除倭寇,又是宣威四海,加上还不要国库出钱,谁人能反对?”

    “可也没人会响应啊,各地自筹,每年还要给朝廷交银子,福建这穷地都交五十万两,那山东、浙江、广东、南直隶,得交多少银子?

    你我可都是心知肚明,他们来往走私,这些银子装进得都是自己荷包,让他们从自己荷包里掏银子出来,那就是要他们老命。”

    “所以,李澹说的是可试设宣威使一职,那些不愿接这茬的,先不动他们就行了。

    叔大,要知道咱们最富的临清钞关一年征银也才不到四十万两,他若是宣威真能给咱们宣回来个五十万两,也未必不能这么办。”

    张居正此时狐疑道:“汝文,你就对这小子这么自信?五十万两可不是小数目。”

    王篆闻言却是哈哈大笑起来,指了指身边空着的户部堂官大案,对答道:

    “叔大,你是贵人多忘事,此前汝观(王国光的字,此时任户部尚书)兄的话你忘了?一个月前,福建巡抚刘尧诲将新一季度的月港税银送进了京城,那个数字你可记得?”

    “那哪能不记得,足足两万三千两,截至全年,月港上缴已有四万两千两有余。”

    “这些钱,都是你的小师弟收来的,去年月港贡上来的税银才四千多两,今年一口气翻了近十倍,也不知道是哪来的通天手段,硬是给他刮了这么多油水出来。

    照我说,就让他试试,不花钱还能挣钱,外加上咱们陛下新帝登基,也是需要这么些动作,来震慑一下四方宵小。”

    张居正细细沉思了片刻,这才点头道:“的确,无本万利,值得一试,不过此事光按他所说可不行,还是要细化一下,汝文,你且去叫吕调阳过来,让他们礼部拟定一个合适的奏折。

    既然要干,咱们就要干的风风光光,让底下那些言官说不出话来!”

    ……

    没多久,宣威使之事被朝廷提上议程。

    对于此事,朝中自然是分成两股声音,一边是以户部为首,包括工部、兵部、礼部在内的诸多人表示赞成。

    原因很简单,因为能来钱!

    这几个部门,都是典型的花钱部门,只要国库有钱,来年他们的预算就会增加。

    但反对的声音同样不小,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的地方及其在朝中的拥护者上,其中犹以南京之中声音最大,上到南京六部堂官,下至府县官员,皆是直言反对。

    可是这股声音,很快便是被另外一股声音给压住。

    因为在这种朝廷两方势力角力时,第三个势力的出现,会直接决定天平的走向。

    这股力量,就是皇室。

    以李太后为首的皇室声音明确表示支持张首辅的提议,因为在李太后的角度上考虑这个问题,张居正的理由足够打动他。

    “陛下年幼,四海仰敬之心骤减,此时正是需要设立宣威使,以彰陛下圣德天子之威。”

    这句话,可以说是正中在李太后的心坎上。

    此时的万历皇帝年纪太小了,连十岁都不到,作为李太后而言,她最害怕的就是朱翊钧这个皇帝的权威受到挑战。

    在此节骨眼上,只要是能提高朱翊钧威望的行为,李太后觉得都可以尝试。

    就此,宣威使之争很快落下帷幕。

    沿海行省之中,只有福建行省暂设靖海宣威使一职,无品级。

    同时,因剿灭广东叛乱与收复广州城有功,擢升海澄县知县李澹为福建提刑按察司佥事,分巡海道,兼靖海宣威使,授礼部郎中,责令其立即着手宣威纳贡事宜。

    上午颁旨,下午圣旨便由快马传驿向着福建而去。

    与此同时,另一封信件也几乎同时从京城寄出。

    晚间,张居正府邸。

    刚抵达府邸的张居正半躺在榻上,丫鬟与小妾正忙碌着给他捏腿捶背,而张居正自己则慵懒地开口道:

    “嗣文,信寄出去了吗?”

    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恭敬回答:“回父亲,与圣旨同时出城,我已吩咐他们快马加鞭,肯定与圣旨同时送到海澄县。”

    张居正听着张敬修的回话,微笑颔首,很快便进入假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