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汉末群雄:争霸巅峰 » 第38章:立学

第38章:立学

    第一次截取人物,西汉(言治民吏)黄霸:“统帅:54,武力:35,智力:87,政治:96,魅力:92”

    植入身份:荆州黄氏旁支,您弟子虞兮,在武陵郡发现的人才,为人谦逊温和,尽心尽力,政绩卓著,为武陵第一官。教化民生在当地名声显著。

    第二次截取失败,为宿主去进行随机人物,原神(思而后行)艾尔海森:“:统帅:85,武力:99,智力:103,政治:99,魅力:101”

    植入身份:海外的学者,来到您的帐下,和您交朋友。得知一些事情,知道自己回不去了,索性就跟随你安居下,要在一段时间内,学了数种语言,与您相处也有5、6年了。

    融合完记忆的萧骏,看到这个数据,就想到了之前发出的妄想:“???”

    “我靠,真给我来了一个可以比张良的人物,这个世界可没有神之眼,仅凭自身转化过来的实力就到了99。如此看来,文弱学者果然你谦虚的假话。”

    “只是海哥,并不适合去行军打仗,做那种出谋划策之事。以他的性格来说,怕是不乐意。

    “但可以派他去当教师,去教教书,研究些理论,这些可能都是他,会去做的事。毕竟也是学院的领头人物。”

    根据萧骏吸收的记忆,艾尔海森不仅学了汉语,鲜卑语,当时还在自己面前,小小的展示了一下。

    也不知道,那个时候说的是罗马语,还是印度语言,埃及语。

    在未参加战事前,他还独自去了一趟武陵山中,深入那些未开发的原野地区。

    说是要去,为了学习研究,必要的考察。

    确定那些,当地人的语言发音习惯,确认一下,是否因为生活地区的不同,是否会发生改变?若发生改变,改变多少?具体是哪些方面?

    简单来说就是,想要对当地的方言、音韵做考察记录。嗯,很符合他知论派的特点,对方若没有文字,他还想再试着进行创作。

    萧骏对此只是说,可以先别做,等之后你再多读点别人的著作(各朝代的人才,都会带出一些属于他们的观点,当然,这些观点也包括前人的积累。)

    等我统一了天下,到时候简化文字的工作就给你做了,萧骏,没有必要对着艾尔海森哥隐瞒,海哥聪明的很,你是不是装的,他一眼一听就知道了。

    嗯,知论派,简单来说,不是在解读文字,就是在创造文字。

    主学方向,用9个字概括就是文字学、音韵学、训古学。只是萧骏没想到,现在艾尔海森自行完成了拓展,向着方言学的概念,延伸而去了。

    身为小半个大儒的萧骏,海哥的学习非常逆天,经常也给他找了点书,先给他推荐《尔雅》《尚书》……等一批原典,也给他推荐一些经学家的注释。

    比如毛亨注释《诗经》刘熙的《释名》扬雄杨子云的《方言》,贾逵、李育……萧骏知道的大儒著作,都给了一遍。

    最后,萧骏还特地去邓绥那,找来了许慎,这位写说文解字的大佬,把他介绍过去,两人可能有很多共同语言,最主要的是,专业还相同。

    划回正题

    萧骏带着收编过来的军队,就跟原先计划的一样边招边打,回到了武陵。

    才不到十来天,秦昊就给自己召唤,还带出了平衡,萧骏看的人物,也在考虑,要不再往前线派点人过去?

    算了,别暴露太多人物,就把四个截取人物,送到徐勣那便可,自己好像嘱咐过,让徐勣,多打助攻,少参与大场面。

    项羽进入大宗师,纵起性格,能杀多少人,这全都是不可控因素。

    要是记得没错的话,秦昊之后好像被派到了南阳郡当太守,这是打BOSS的节奏吗?

    反正萧骏也不虚他,自己105及以上的大将就有四个,就是白起有点棘手,自己这边还有召唤次数没用,一半拉统帅,一半拉武力,好虎也架不住群狼。

    虽然说现在,因为自己的到来,时间线变动,他分在哪里还不知道。但现在豫、兖州被战火烧的是面目全非,不仅民生损失严重,而且地都荒了。想治理这里,基本上是贷款上班的活。

    寻常人,避还来不及呢,脑子清醒的人更是不会选这了,你比如说刘焉、士燮巴蜀之地,交州之地。

    天高皇帝远,再加上道路闭塞,去了就是,就能当土皇帝。自己也赶快,建立点功勋打出去,若是能把我改成荆州刺史,哦,不荆州牧最好。

    上能入巴蜀,下能控江南,不仅是淮河以南最重要的战略宝地,兵家必争之地。

    却也发出来信息:“检测到,对方系统平衡了八次历史人物,系统为您选取四人。”

    秦昊:“东方朔,弥德超”

    萧骏:“李蔡,刘福通,孟说,杨显”

    平衡结束,植入己方人物:李广,谢丰,“窦婴”

    萧骏看着这些人物,一一说道:“李广的家族兄弟,后来还当了丞相。只不过,碰到了汉武帝。”

    说到这里,萧骏想到,以前听说了一个笑话,一个喜欢汉武帝的人,说是要穿越回去给汉武帝当丞相,希望他不要投胎到特殊时期。

    “韩山童虽死,但刘福通尚在,元末农民起义的大师兄,有的军队,不仅打下了上京,甚至还跨过鸭绿江,去打平壤、开京。”

    孟说跟秦武王比赛的大力士

    杨显,梅山七怪之一,萧骏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山羊成的精。

    萧骏走时留下,李允则、匡衡、滕宗谅,虞兮、苏则……等一批人,随后又因为平衡有黄霸、章楶、王祯……辅助工作。

    他们每个人都是各自领域的能人,分工明确,匡衡负责府中文书,先确立目标,最后指挥武陵各府官员,按计划办事。

    若不达标,还要进行惩处。先言明律法,将一些冤假错案,进行整理,处置那些贪腐的官员,将他们一一剥夺财产,经过再三确认,最后定案确立惩处。

    滕宗谅,虽是文弱书生。但心中的志向可不小,还重情重义。

    早年间,追随好友范仲淹奔波到宁州,新修水利,刮风时,嘴一张,还常吃到沙子。

    机缘巧合下,听到萧骏的教化讲学,被深深吸引,拜入门下,在边关驻守上玩过虚张声势,百姓披阵,惊退敌。

    之后跟随萧骏走南闯北,镇压过,那些未开化的荆蛮族。最后登堂入室,学完了萧骏,针对当地,总结出的教化策略。

    从萧骏镇压蛮族叛乱后,带人劝降蛮人让他们脱离原先的生活,走出部落山洞开始,到掌握官方话语,学习辨别农时,春种秋收。

    滕宗谅便知道,这一项无疑是成功的,只是有些地方,还要更加改进。

    因为荆南四郡,除了当地治所,以及县城的附近,有很多地方都是未开发状态,有大量的蛮人在山里,生活隐居。

    他们很少与外界沟通,而朝廷对当地的控制,是不是羁縻状态都难说。

    王祯,不仅有前人的经验,还有一套自己整理的农业知识,江南的环境不同于北方,南方的作物自然有南方的种法。

    王祯将一些开垦工具,委托人进行打造。开始教导农民如何使用它们,以提升效率。

    同时要叮嘱他们一些注意事项,将一些更好的手法与种植技术,进行手把手,的教导讲述。

    因为有纸的帮助,王祯将更准确的农时抄下来,又叫来众多文书吏,负责代抄,进行普及,贴到武陵每地一村落。

    黄霸政治管理能力出色,一人就挑起了民生处理,农田水利两个项目,而且还干得非常出色。本以为会忙的,不可开交,他还能去辅佐别人,去教化当地民众。

    章楶,很快就被身边人,发现了军事才能,主要,招募新驻守军,同时负责训练,时常处理一些蛮人暴动,将他们镇压安抚,免得劫掠乡邻。

    虞兮、苏则负责民生教化,安排工作。这是最重要的一环,萧骏到任的那一天,就开始,走访观察当地生态、风俗、文化,总结方略,随后去培养很多教化官,让他们去办事。

    武陵郡当地,真是从原来的百废待兴,通过正确的治理,做到了真正的民生恢复。

    萧骏到任时,原先的户籍人口22万,方略还在最初阶段,还未显出效果。随后,因为战乱,人口又减少到了20万以下。

    但随着招抚政策,山里的蛮人,因为一些种种手段,更是因为,劫掠造反占不到便宜,又要保证生存。索性逐渐走下山来,开始种地,养活自己的生活。

    人口也逐渐恢复到24万人左右,其中还没有算上,逃难过来的百姓,收编的黄巾,以及投靠和招抚过来的洞民。

    日积月累之下,便可走向开化状态,然后父传子,子传孙,最多一代人,就能摆脱蛮字,与当地百姓无异。

    这一天天的变化,李允则看过许多次了,不敢是在河南还是在江南,这种事情无论看几遍,都是很让人动容的。

    李允则看着各府官吏,忙成这个样子,黄霸这小子,年纪轻轻,能力却惊天动地。一个人能干三个人的活,还干得游刃有余。

    常年管勾情报的他,整个武陵军忙成了一团,这种效果固然好,但能力强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

    像黄霸这种,如萧何管仲一般的人物,有一个都是天赐的精英。

    眼光刁钻的李允则,发现,能干事的人全都是身边最熟悉,很多都是从北方来的老同僚,当年这个时候,主公萧骏,为了设立政策每天都忙的不行。

    帮忙的人实在太少了,而且像黄霸这种出色的新人,几乎见不着。

    最近,他想到了一种方法,是他,看了这么多年萧骏教书的场面,在一次训练听风成员的时候,领悟到的。

    现在,只要自己把它写下来,交到萧骏的案牍之上去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