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为了丞相大人得加钱 » 第七十四章 贾诩去世

第七十四章 贾诩去世

    种云忌惮的人不多,贾诩就是一个,终于老家伙挺不住了。

    217年9月,中书舍人入府密告曹操,声言贾诩暗中勾结曹丕,密谋夺取世子之位。

    听闻消息后,曹操大吃一惊,随即派人召来贾诩,询问此事。自18年前,贾诩归顺许昌起,他就阖门自守,进无野心,退无私交。

    猜忌心极重的曹操,怀疑贾诩的站队有很大的问题。

    在曹操面前,贾诩却一言不发。当曹操屏退左右,意味深长的看向贾诩时。

    这位智谋绝伦的才士,方才吐露心声,叹息道:“我只是在想,袁绍、刘表父子的结局而已。”

    曹操听完,仰天长笑,数日后,曹丕被立为世子。贾诩的命运也随之水涨船高,以太尉的身份,位列三公,成为大魏最有权势的官僚。

    然而,贾诩临终前,却不顾曹丕的“恩情”,再三告诫长子贾穆,与曹丕、曹叡保持距离,切勿站队。

    贾诩为何要他的儿子远离大魏皇室呢?他与曹操的关系如何?曹操又为何会因他一句话,而立曹丕为世子呢?

    贾诩出身凉州,年少无名,是汉末时期典型的寒门子弟。

    173年,贾诩辞官归乡,途经汧地时,遭遇氐族叛乱,沦为俘虏。当时,东汉边境战争频繁,无端冤死者不计其数。

    贾诩灵机一动,谎称是太尉段颎的外孙,竟从容脱身。

    不久后,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贾诩栖身于董卓军中,甘当名不见经传的帐前小吏。

    有趣的是,凉州名士阎忠曾言:“贾诩的才能,不亚于张良、陈平。”

    可他天性平淡,不喜张扬,又缺乏野心。在董卓营中数年,贾诩未献一计,毫无建树。

    贾诩的前景虽然一片黯淡,可他却不曾放在心上。自以孝廉入仕,不折腾就成了贾诩的“座右铭”。

    然而世事无常,董卓入京废立汉帝,自拜相国,为了保障后方安全,他将贾诩送到了女婿牛辅手中。

    而贾诩的人生,也急速转折,从太尉掾到讨虏校尉,手握重兵,显赫一时。

    众所周知,董卓之乱随着吕布的反水,土崩瓦解。

    董卓、李儒、牛辅相继被杀,李傕、郭汜惊惧惶然,欲逃之而后快,贾诩从牛辅军中的四号人物,一跃而起,成为与李傕、郭汜并驾齐驱的大汉死敌。

    王允志得意满,在处理董卓旧部的问题上反复无常,惹恼了不少朝中人士。

    在丁彦思、蔡邕无端被杀后,西凉军中流言四起,贾诩趁此时机,游说李傕、郭汜,举兵西进,杀向长安城。

    贾诩的本意,只是为了活命。他深知,乱世之下,西凉军将领一旦落单,必定凄惨无比。

    因此,他故意渲染王允的威胁,将惴惴不安的西凉军“绑架”在他的身边,攻则为利器,守则为坚盾。

    然而,贾诩的神机妙算,还是漏掉了李傕、郭汜的残忍性。

    192年,李傕、郭汜聚众十余万,攻克帝都长安。一时之间,关中地区沦为人间炼狱,汉朝官吏尸横遍野,西凉军所到之处,片甲不留。更有甚者,在朝堂之外,人吃人的惨剧,竟屡屡发生。

    “罪魁祸首”的贾诩,却在此时,选择了四处横跳。

    李傕、郭汜论功行赏,加封贾诩为尚书左仆射,可他坚决不受,巧妙避开了舆论漩涡。

    汉献帝刘协沦为西凉军掌中玩物,大汉官吏生活艰难,贾诩总是很合时宜的出现在他们身边,为自己赢得了“心怀汉室”的美誉。

    李傕、郭汜、樊稠大打出手后,贾诩则躲藏于幕后,迅速逃离是非之地,远遁华阴。

    贾诩的“三板斧”效果非常显著,他本是伤天时,犯众怒的过街老鼠。可离开长安后,贾诩的名声就响彻诸侯,淡泊名利、智计百出成了他的新标签。

    夹在曹操、袁术、刘表之间的张绣,费尽心力的将贾诩请到了宛城,为他续命。

    作为西凉军中杰出的智者,贾诩加入张绣军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他“卖”给了曹操。

    与大多数将领不同的是,曹操的个人嗜好过于可耻。在张绣投降不久,他就霸占了张绣的婶婶樊氏。不仅如此,曹操还将张绣当作潜藏的威胁,意欲除之而后快。

    在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人心不古。庞统曾说:“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

    明哲保身的贾诩,在关键时刻,站在了张绣身边。贾诩略施小计,就为张绣赢得了战场主动权,他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将典韦,全部斩落于马下,就连曹操本人,也是仓皇逃窜,狼狈至极。

    199年,袁绍整修备武,兵临官渡。袁绍兵强马壮,实力雄厚,中原各地豪强望风而降者数不胜数,甚至曹操的麾下将士,也暗中讨好袁绍,为日后投诚做好准备。

    可在招募张绣时,袁绍的使者却在宛城碰了一鼻子灰。尽管张绣与曹操有杀子之仇,可贾诩还是毫不犹豫将他推荐给了曹操。

    与祸乱长安城时的贾诩不同,此时的他对于曹操送来的礼物、官职,照单全收。

    贾诩知道,新任主公曹操并不像李傕那样残忍暴虐,可他猜忌心重,喜怒无常,对于野心大的谋士,极为厌恶。

    故而,贾诩处处谨慎小心,不结交权贵、攀附士族,提前做起了许昌城内的“徐庶”。

    至此,贾诩成了曹操麾下名气最大的“哑巴”。官渡前线,曹操问计贾诩,可他却避重就轻,一句“公可胜绍”,就草草了解。

    赤壁鏖兵,刘备、孙权步步坐大,贾诩只言片语“不可南征”,避开了曹操的歇斯底里。而在渭南大战期间,贾诩在曹操的再三询问之下,才勉强吐露离间计。

    长达十二年的时间,三次大规模的战斗,数十次小战。如同孙权与陆逊晚年斗法一般,二人的争斗也以一方压倒性的优势而获胜。

    匿影藏形的贾诩主动掩盖自身的光芒,将所有的功劳,都拱手送给了曹操。

    贾诩、曹操攻守切磋时,许昌城内也发生了汉末以来未有的变局。才华横溢的曹植以一篇“登台赋“,将觊觎世子之位的野心公之于众。

    曹丕则急需一位心狠手辣的谋士,扭转自身的不利局面,同时凭借谋士的能力,跻身继承人选。

    当时,祸乱三辅、计灭曹昂的贾诩,如坐针毡。

    在他看来,曹操对自己的防备仍未解除,一旦贸然参与,势必招致曹操的强力反扑,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曹丕看穿了贾诩的小心思,他不顾尊卑,上门讨教,强行逼迫贾诩站队。

    在曹操的诸子中,曹丕性格乖张,睚眦必报,无容人之量,贾诩的前任主公张绣就倒在了曹丕的恶语之下。

    贾诩只好出奇谋,力劝曹丕守规矩,尊孝道,不做多余的事情。

    果不其然,就如贾诩所预料的那样。在他刚为曹丕开释夺嫡的“砝码”后,曹操的召唤就如影而至。

    面对曹操的询问,贾诩也极为“不情愿”的讲述了袁绍、刘表废长立幼,二世而亡的故事。

    220年,曹丕在贾诩等人的支持下,篡汉自立。

    汉武帝时期,车千秋因力主太子刘据无罪,而晋升为丞相。三百年后,贾诩也凭借着“夺嫡”之争的先见之明,登上太尉的宝座。

    贾诩位列三公的消息传至东吴时,却遭到了孙权的嘲笑。在他看来,贾诩小人也,只知自保,尸位素餐,纵有万千才华,根本不配坐镇太尉。

    223年6月,77岁的贾诩病重将亡。三年的太尉生涯,他亲眼目睹了曹丕刁难、欺凌曹植、曹彰的举动,也见识了“疏宗族,亲异姓”所带来的朝堂危机。

    因此,临终前,贾诩再三告诫贾穆、贾玑,切勿与曹氏皇族走的太近,应保持中立,不要随意站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