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为了丞相大人得加钱 » 第十八章 洛阳见皇帝

第十八章 洛阳见皇帝

    曹魏曹丕病死,曹睿登基称帝,皇帝在龙位上听政,龙位下面的大臣拿着奏章,有事的则上奏,没事的在一边听着。

    在古代面奏圣上,没什么流程?其实不然,曹魏稳定了,觐见皇帝时,有固定的程序,要走程序。

    种云为封疆大吏,这个职位其实不算太低,同时还有曹真,司马懿等人,他们任职封疆大吏,不能随意离开自己的封土,不能来到京城,否则的话,就将面临严厉的处罚。

    种云这次是陪曹姑娘一起来的,顺便打算要点兵,东吴实力太强,慢慢发展要猴年马月。

    种云听说了,青州军信奉太平道,种云正要搞道教,这不正好各取所需嘛。私下已经联系好,只需要皇帝再给个调令,就可以光明正大调兵了。

    东汉末年是个时局比较动荡的时期,当时朝廷内部由于争夺权力十分混乱,权贵地主阶级也不断剥削农民,导致大规模的黄巾起义爆发。

    青州军就是从黄巾起义军转化而来,黄巾军失利之后,转化成了几股残余势力转战各地,其中要数青州军和徐州军这两股势力最为顽强。

    在徐州的黄巾军作战失利,大举溃逃到青州,这两股黄巾军残余势力汇合后,总人数竟高达30余万。

    这些人逃离时还带了大量家眷,因此,盘踞在青州的这股势力总人数竟达百万之多。

    曹操及其政权与道教有着密切关联。曹操接受了道家“真人”的称号,曹植在诗歌中写道:“实真人之攸御,永天禄而是荷”。

    曹操接受了太平道的天命思想。众所周知,黄巾军的起义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而曹操的曹魏政权,是以象征土德的黄德,取代了象征汉朝的赤德,曹丕代汉登基后,所定立的年号恰好就是“黄初”,实际上是对黄巾军“黄天当立”口号的认可。

    封疆大吏,要想见到皇帝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等待皇帝主动召见,第二种就是自己请求皇帝觐见。

    种云此次进京见皇帝,是皇帝主动召见,来商议东吴军务的相关事宜,所以才有了这次京城之行。

    距离上次来觐见曹丕,已经是两年前的事了,当时曹丕没空理会种云,如今两年过去了,他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封疆大吏,前后对比恐怕会有无限的感慨吧。

    到进城之后,种云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城门口等候,然后递折请安,这个折子叫做请安折,在外等候是非常有礼貌的,一是表示对皇帝及太后的尊敬,二是可以提醒皇帝自己已经到达京城。

    递完请安折,还不能见到皇帝,他有打前站的官差和官员陪着,住在洛阳城外的种家大院,糜芳把大院搞得堡垒一样。

    随后等待皇帝的召见,种云还是非常忙的,一方面地方官员要来拜见他,他尽地主之谊,另一方面他要主动前去拜见,陈群领衔的各位世家大臣。

    一番迎来送往之后,皇帝开始召见他,种云战功显赫,朝廷赏赐了他一匹骏马,这意味着可以在洛阳城骑马,诺大的城,他终于不用徒步走了。

    过了今天的日子,种云也非常忙,他一大早起来,穿上官服,穿着比较正式,皇帝召见大臣,大臣身穿便衣,这是不允许发生的,按照礼仪制度,大臣觐见皇帝时,要身着官服,否则就罚俸一月。

    紧接着骑马进入洛阳城,来到皇城外休息等候召见。

    都知皇帝居住的地方是皇城,召见大臣一般是在大殿,这次皇帝召见也是在暖阁。

    皇帝召见大臣,必须由自己的亲信及大臣,带领前往,所以种云一进京后,想到的是陈群。

    来到大厅后,种云还说“臣请皇上圣安“,不用磕头,现在还是坐着说话。

    皇帝不算年幼,提问的事情,基本由卞太后完成,没法老太太老了,可不管礼仪。

    召见是由皇帝问大臣,那什么答什么,打完皇帝的问题时,才可开口向皇帝递上自己的奏章。

    觐见可谓是一件苦差事,除了要回答问题,而且还要坐着回答,让他有些受不了。

    古代的觐见流程真是复杂冗长,可以几分钟解决的事情,大概需要好几天吧,使得效率大大降低。

    种家可是人才辈出,除了种云,就是种毓,字稚叔,三国时期魏国太傅钟繇之子,十四岁时起家任散骑侍郎。谈笑机灵敏捷,有其父之遗风。

    魏明帝曹睿刚当皇上,想要亲自率兵讨伐。种云支持,他说了,皇上要打那,就跟着去哪打。

    钟毓不同意:“陛下应重视在朝堂上战胜敌人,战功应注重在军营之内建立,国君虽然不离开宫殿,却能在千里之外赢得胜利。

    陛下应该镇守京师,以作为在各个方向上气势的源泉。如果您亲自率领大军,对壮大前线军威固然有很大的作用,但因此所消耗的资源钱财,也比原本的要大得多。

    而且在炎热的暑期用兵,一向为人所慎重考虑的,现在并不是陛下万尊之躯出动的时候。”

    此前曹睿登基,在洛阳宫殿正大兴土木,魏明帝以及群臣暂且居住于许昌。

    许昌狭小,魏明帝在城南以毡为殿,大摆宴席,设鱼龙曼延之戏,以满足自己的起居和游玩,百姓苦不堪言。

    钟毓进谏:“近年来水灾旱灾频繁,国库空虚,这类休闲的事情还是等到丰收之年再做不迟。现在应当去关内开垦荒地,让百姓们耕种。”

    曹睿还算不糊涂,这些建议都被采纳实施。他当然不太高兴,不过看在颖川世家面子上,把种毓升迁为散骑常侍。

    种云带着钟毓和钟会一起来的,种繇有长子,年十三,曹丕曾经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子来!”

    种云这次顺便带着来了,于是敕见。

    种云稳坐泰山,他是皇帝姑父,当然不需要如此。他还给皇上点赞,关心种家要感恩。

    钟毓兄弟少年时期名气就非常响亮,曹丕听说这哥俩的名气,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你们种家又有天才!”

    曹睿登基于是下令召见。钟毓面上有汗,问:“你脸上为什么出了这么多汗?”

    钟毓回答:“因为非常害怕,所以汗流不止。”

    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呢?”

    钟会回答:“心中恐惧,所以不敢出汗。”

    哥哥钟毓口中的“战战惶惶”,弟弟钟会口中的“战战栗栗”。

    第一个成语是由钟毓首创,意为戒慎畏惧。第二个成语则是出自《韩非子•初见秦》中的“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意为因戒惧而小心谨慎。

    钟毓与钟会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两人性格迥异,这一点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来。

    钟毓的回答规规矩矩,非常老实。一个毛孩子被皇帝召见,不紧张、不害怕是不可能的。

    因此,钟毓便老老实实回答“战战惶惶”。而弟弟钟会的回答则要乖巧得多。虽然他脸上没有流汗,但心里也同样紧张。

    不过,在皇帝的追问下,钟会还能引用《韩非子》的一句成语,进行解释,足见其聪慧机敏的性格特征。

    后来钟会的仕途远胜哥哥钟毓,从这个故事中也可看出端倪。可以这么说,这个故事道出了钟毓与钟会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