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为了丞相大人得加钱 » 第二十六章 三国道教

第二十六章 三国道教

    太平道是古代的一种宗教,创始人为张角。

    张角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

    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

    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

    太平道创建背景,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民生凋敝。朝廷内,宦官与外戚尔虞我诈,轮番乱政。

    地方上,豪强地主与割据军阀为非作歹,又逢连年灾荒,以致出现“死相枕藉”、“民相食”的人间惨剧。

    这种广大民众无生路的时势下,冀州巨鹿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组建黄巾军,提出“致太平”的理想。

    以善道教化百姓,以推翻黑暗的东汉反动统治者为目标,以公正的眼光来看,黄巾军无疑是正义之举,终因缺乏经验而失败。

    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呪说以疗病,病者甚愈,百姓信向之。

    角派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入州之人无不毕应

    张角为太平道,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病或自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不信道。

    初,顺帝时,琅琊宫崇旨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

    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

    《太平经》说:“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明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元不在。……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

    “太平道”的开始,缘起于事奉“黄老道”。它的主要经典则是《太平经》。

    最初出现在农民大众面前,是一个善道教化大贤良师,约在东汉灵帝建宁年,张角开始其布道传教活动。

    他通过为人符咒治病的方式,广泛地在社会上活动,大收徒众,发展力量,扩大影响。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张角所创立的太平道发展成为遍布青、徐、幽、荆、扬、兖、冀、豫八个州,连结郡国,道徒达几十万的黄老道组织。

    张角传道的方式,在史书中有较多的记载。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

    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

    其或不愈,则云此人不信道。从这些记载看出,张角的传道活动,主要是以符水、符咒为人治病,同时还广招弟子,派遣弟子八人奔赴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

    此外,张角对道徒所宣传的教义中,融合了《太平经》和黄老道的思想。

    战国中期起,神仙思想便在楚地及燕齐地区流行。西汉中期以后,方仙道由于方术少验,受到社会舆论攻击。

    仅靠阴阳五行说,也显得理论色彩单薄,同时黄老在政治上日益失势萎缩,加之确有可供方仙道依附和发挥的神秘主义内涵,黄老学与神仙术遂逐渐结合在了一起。

    《后汉书·逸民列传·矫慎》记:“矫慎字仲彦,扶风茂陵人也。少好黄老,隐遁山谷,因穴为室,仰慕松、乔导引之术”。

    其友人吴苍不满矫慎,把黄老全然视为仙道,指出“盖闻黄老之言,乘虚入冥,藏身远遁,亦有理国养人,施于为政。至如登山绝迹,神不著其证,人不睹其验。吾欲先生从其可者,于意何如?”

    矫慎不予理会,“年七十余,竞不肯娶。后忽归家,自言死日,及期果卒。后人有见慎于敦煌者,故前世异之,或云神仙焉”。

    这个关于矫慎修仙的传说,明确地指出黄老带有行导引术、长生成仙的色彩。

    《后汉书·襄楷列传》,襄楷上桓帝书,提到“或言老子人夷而化胡”。

    人们已经把老子,说成是体现自然、支配自然的伟大神力和修炼得道、不断变化的救世主,并作为祖师予以崇拜。

    对黄老的祭祀,早在东汉明帝时,就已经在黄老学盛行的楚地出现了。

    《后汉书·楚王英》记载,楚王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后应诏奉送缣帛赎罪。

    明帝下诏勉之日:“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

    袁宏《后汉纪》卷十,亦谓楚王刘英“晚节喜黄老,修浮屠祠”。

    对黄老偶像进行膜拜与祭祀,将黄老与浮屠相提并论,已透出黄老的宗教气味。

    楚王英建武十五年为王,二十八年就国,“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其晚年崇信黄老,固属个人信仰,然而与其受地方思想熏染不无关联。

    楚王英初辖彭城等八城,后明帝特为其益以取虑、昌阳二县,地在淮河南北,正是战国后期楚国都城东迁后着力经营之处。

    《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陈敬王羡》,载陈相魏情和陈王刘宠“共祭黄老君,求长生福”。

    汉桓帝“好神仙事”,对老子礼拜尤勤。

    《后汉书·襄楷列传》载:“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

    《王涣列传》载:“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祠。”

    《桓帝纪》也记载桓帝,曾于延熹八年正月遣中常侍左倌之苦县,祠老子。

    同年十一月又“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第二年又“亲祠黄老于濯龙宫”。

    从一般的信奉黄老微言,到崇拜祠祀黄老偶像,这已经是近乎宗教了。

    早期道教直接继承了,汉代道家和黄老崇拜的传统,东汉末年张陵创立的正一明威之道,后世简称天师道,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都衍生自黄老道。

    张陵为沛国丰人,本为太学生,安帝延光四年始学道,后于顺帝朝入蜀。

    《三天内解经》云:“太上以汉顺帝时选择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别真伪,显明上三天之气。以汉安元年壬午岁五月一日,老君于蜀郡渠亭山石室中,与道士张道陵将诣昆仑大治,新出太上......”,

    《汉天师世家》亦记载,他在顺帝汉安元年在鹤鸣山受太上老君之命,被太上封为天师之位,创立天师道。

    由其奉老子为太上老君,可知张陵在汉安帝时学道,当是奉黄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