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为了丞相大人得加钱 » 第三十三章 孙权也在忙

第三十三章 孙权也在忙

    谈到三国的海权,台湾岛肯定是绕不过的。海洋时代,每一个能够延伸海权的岛屿都弥足珍贵,更何况是台湾岛这样一个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300万的宝岛。

    仅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这个岛屿之于走向深海的东吴来说,意义并不在于争夺太平洋的控制权。毕竟政治是服务于经济的,太平洋并不是扩展生存空间的重心。

    然而对于东吴来说,台湾岛又是非常重要的。每当台湾岛为外部势力所觊觎时,都会对大陆东南沿海的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从这个角度说,台湾岛可以说是东吴海上防御枢纽。

    公元227年,原本向曹魏称臣的孙权决定建元称帝。一支东吴船队由建业启程,出海去寻找两片传说中的海外之地,亶洲和夷洲。

    亶洲即是传说中当年徐福出海滞留不归之地,对应的是现在的日本;夷洲对应的则是台湾岛。

    孙权此举的目的,亦同样是为了寻找长生不老药。只可惜孙权注定要和当年,派徐福出海的秦始皇一样失望。

    率船队出海的将领倒是回来了,却只是找到了夷洲。只是这岛上除了一些还未开化的山夷,以外并无仙药,最终只得抓了数千夷人带回东吴交差。

    其实先且不论有没有长生不老药,仅从东吴探险队出发的时间来说,就没有可能到达日本。

    东亚地区上空受季风控制,夏秋两季刮东南风、冬春两季刮西北风。日本在长江口的东北方向,台湾则在东南方向。东吴船队是正月出发,注定只能借着西北风发现台湾岛。

    不管怎么说,孙权的这次寻仙问药之旅,算是首开中原政权,在台湾岛行使国家权力的先例。

    然而要是只寄托着帝王们对于长生的幻想,而没有实实在在的经济吸引力,那么这片土地将注定无法成为中央之国的一部分。

    阻碍中原政权将统治力,延伸至台湾的首先是气候。孙权在派军出征夷洲前,重臣陆逊和全琮都持反对意见。

    全琮当时回复孙权的话,直接点破了问题所在,“殊方异域,隔绝障海,水土气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转相污染”。

    意思是说远方异地,被大海屏障隔绝,水土中的毒气自古就有,兵民杂处,一定生发疾病,相互传染流行。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随船前往台湾的一万东吴将士,十之八九都染病身亡。

    作为一个温带文明,中国文明在向热带地区扩张时一直都有个水土不服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热带病”。

    所谓热带病指的是流行于潮湿热带地区,或者靠近热带的亚热带地区的传染病,包括霍乱、疟疾、登革热等大家熟悉的疾病。

    蚊虫是这些热带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古人由于并不了解热带病的传播原理,认定它们是由湿热有毒的雾气传播,因此会将这些容易染病的土地称之为“烟瘴之地”。

    不管对于热带病发病原理的解释是否正确,去了环境迥异的地方容易生病却早已是共识,用陆逊的话说就是“民易水土,必致疾疫”。

    岭南的两广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烟瘴之地,韩愈、苏轼、黄庭坚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都曾经因罪被发配到岭南受苦。

    其实岭南整体都还位于亚热带区间,相比之下,因受海洋性气候及暖流影响,台湾岛的整体气温却是要更高些,这一特点在东吴丹阳太守沈莹描述为“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

    更具体的说,台湾岛大体可以北回归线划分气候类型,北归线之南的南部地区,属于热带区间。

    回归线之北的中北部地区,算是四季相对分明的亚热带气候区。只是即便是台湾岛最北部的台北地区,年平均气温亦与广州相当,在古代中国人眼中同样属于烟瘴之地。

    除了气候的不适应以外,让孙权失去再征夷洲信心的还有多山地形,用《临海水土志》的话说,就是“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

    农耕是中国文明的立身之本,平原又是农耕之本,如此多山的地形看起来的确没有什么价值。

    台湾多山是事实,其核心山地由北向南纵贯全岛,最高峰玉山海拔高达3952米。

    相比之下大陆南方地区的最高点,广西北部的猫儿山,海拔不过2141.5米。

    然而这并不代表台湾岛就没有大平原。常识告诉我们,在水流经年累月的搬运下,山麓地带多少都会形成此沿海平原的。

    受太平洋季风影响,台湾岛的降水十分充沛,加之又有足够多的山地提供泥沙,因此台湾岛的主体虽是山地,但仍有1/3的土地为平原。

    由于岛屿东海岸海沟极深,不具备淤塞成陆的条件。西部的台湾海峡一侧平均水深仅60米,非常适合造就冲积平原。所以平原多分布于西侧。

    这条与大陆隔海峡相望的平原呈南宽北窄的走势,主要集中于台中市以南地区。

    岛屿最北端的沿海地带,则已是山海相连之态。大平原的存在,也使得将台湾原住民,统一认定为所谓山夷,或者高山之族的看法并不准确。

    台湾的开发日渐深入后,那些在平原地区以农耕为生的原住民部落,在方志中的称呼就已普遍变成了“平埔番”族,意思为在平原居住的少数民族。

    以台南和台北两市的选址来说,临海的台南位于南部平原的中心位置。北端的台北市则位于山地包夹的台北盆地中,依靠盆地之北的基隆港连接海洋。

    如果当年吴军是从闽南或者粤东地区横渡台湾海峡,映入他们眼帘的必然是以台南为核心的大平原。

    由建业城出长江口南下的话,最先看到并登陆的就只能是围就台北的山地了。这一地理特点也喻示着,日后在台湾地区的开发中,闽南、粤东移民将占据主导地位,只要他们能够适应台湾的气候。

    虽然热带气候有点难以适应,但并非是中国文明的禁区。毕竟人是可以适应不同环境的,只是需要付出代价和时间,更何况台湾岛还有大半属于温带。

    事实上早在汉武帝时期,就被纳入中国范畴的越南北部及海南岛,就属于热带气候区。

    之后越南北部虽然独立,但也经历过北属时期,建制于海南岛的行政区屡遭兴废,但最起码自汉以来,中央王朝对于海南岛的治权就没有中断过。

    两个原因让中原政权能够长期关注这两个热带板块,一是这两个板块都处在连通南海-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上,这使得中原政权有机会因为海上贸易的存在,而对这统治这两个板块感兴趣。

    二是越南与岭南陆地相连,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宽度最窄处,还不到20公里,管理起来难度相对较低。

    相比之下,台湾岛即不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上,台湾海峡最窄处也有172公里,即便有大片平原可供屯垦移民,中原政权亦会觉得管理起来难度过高,将之纳入经略计划的时间也因此要晚得多。

    为此虽然最起码自东吴起,就有广东、福建两地之民,跨海谋生的记录,但政府在行政上也只是在海峡中部的澎湖列岛,建制名为“澎湖巡检司”的行政机构,

    当然如果有足够的经济利益,或者能够像北方草原那样,给中原政权以足够的压力,那么台湾岛之于中央之国的存在,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

    澎湖列岛距离台湾岛直接距离仅45公里,被视为台湾的门户,其主岛澎湖岛的面积为126平方公里。

    如果作为移民开拓的目标,面积固然是小了点,但作为一个控制海峡的军事据点,这个体量却十分有利于防御。

    此外澎湖正位于北回归线之北,气候上属于相对更容易适应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对于开始跨越海峡的中原政权来说,一切都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