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 第四百二十七章亲征

第四百二十七章亲征

    十余万唐军分别驻屯于黄河沿线的黎阳和延津。李元徽带着主力大军从延津渡河,而让姐夫柴荣统率剩下的军队从黎阳渡河。

    此时李元徽率领的队伍包括齐王府、天策府亲军万余人。刘宗训、窦琮、翟思训、羊献果四人统率左右骁卫二十个折冲府,两万人。

    左卫将军黄牛角、右卫将军段雄、左卫中郎将裴行严等人统率的左右卫三十个折冲府,三万余人。

    还有原本驻军,左威卫将军刘元庆部五个折冲府,以及石彦超、韩铎两人统辖的赵大旧部三千人。

    算上枋头的队伍,包括萧释之左右威卫十个折冲府万余人,徐乾德统领左武卫五个折冲府五千人,共有加起来足有七八万人,而黎阳方向,也有五万左右的兵力。

    而在李元徽出兵之后,燕军对此反应首先是韦孝矩率上党燕军万余人从怀县退兵,却驻扎在先前被唐军放弃的朝歌,跟荡阴的刘玄机形成呼应。

    此时,枋头就成了双方会战的焦点。这个地方得名自曹操攻袁尚,围困邺城之时,在淇水入黄河口用大枋木作堰遏淇水入白沟,增加水量,以利漕运,故时人称枋头。

    所以想要北上进攻邺城,枋头就成了唐军的水路漕运重要的节点,可以控遏淇水和白沟。

    刘玄机在李元徽率军渡过黄河之后,并没有在黎阳一带与其交战,而是率军推到了白沟以北,沿着白沟布防。

    因为有黎阳和枋头在,燕军很难阻挡唐军北渡,所以刘玄机就干脆放唐军过河,但却守着白沟和淇水。

    李元徽则通过枋头作为据点,高沟深壑,于燕军展开拉锯战。

    白天坚守不出,对方实在攻势太猛就退一退,晚上再打夜袭。燕军见占不到便宜,也就不在主动进攻,双方又进入相持状态。

    如此的消耗,双方一直持续到六月,终于是家底比较薄的燕军遭不住了,诸将领和幕僚都开始劝说刘玄机退兵。

    而此前坚壁不出的李元徽则开始筹划出兵了。

    刘玄机担心的就是这个。

    跟李元徽对阵,前期就不要想着能跟他速战速决,他就不会给你这个机会。一定把你磨得筋疲力尽,状态萎靡,或者粮草不济的时候,他在出手。

    实际上燕军的粮草倒是能够供应的上,但是兵力上却没有唐军雄厚,接着在枋头消耗下去可能就得伤筋动骨。

    先前刘玄机的幕僚们一致都觉得李元徽还是会拿回河桥之后,在出兵北上,而河桥北城在傅弘之手中,怎么也得延缓一些时日。但唐军直接不管河桥,从延津渡河这就让燕军此前的构想全都作废了,这一招舍近求远,让燕军没法从容进攻黎阳。

    但谋士凌敬却提出了反对,“我从来没有听说将领和皇帝不和,前线还能取得胜利的军队。现在李源跟李元徽不会一条心,而李元徽所统帅的也都是关中的卫府军,并非是他手下的江淮精锐,只要我们坚持下去,越是劣势,洛阳的李源就越是担心.”

    这正是这番话让刘玄机坚定了决心,“孤意已决,再言退兵,扰乱军心者定斩不饶,我大燕十万大军再次,定然要跟李源父子一决高下!不胜,决不收兵!”

    刘玄机坚定了要继续跟唐军打下去的决心,而大唐方面,也果真没让他失望。

    李元徽虽然连续出兵,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形势上一点一点向着大唐偏移。但后面果真就有人坐不住了。

    太极殿中,李源本人兴致勃勃的听着兵部尚书宇文成业宣读战报,脸上喜形于色。前线的战事很顺利。齐王的战报一向是有一说一,所以不用怀疑,枋头战场上燕军应该确实是占到了上风。

    这次若能取胜,即便不能一口气顺势攻下邺城,最少也能让燕军元气大伤吧?

    这场仗打完了,是不是让老三那边,尝试一下夺回晋阳?

    李源这边还在脑海之中盘算着战后的安排,这时候裴弘德却说了一句让他颇为扫兴的话。

    “如果齐王这次领兵取胜,威望势必大增,到时候一个齐王国可能满足不了他的胃口了.”

    李源听着这话眉头一皱,却没有立即说什么,照常听完了所有战报之后,又处理了一下李元徽送来的奏表,对其所请,全部恩准。

    等到裴弘德人离开之后,李源的脸色才慢慢严肃起来。

    他现在几乎可以肯定,河桥的事跟李四脱离不了关系。现在北燕的河桥北城的兵还没撤走,而李元徽却没有派兵收复河桥,反而是跑去延津渡河北上,很明显就是为了离开洛阳的视线。

    最重要的是,这四郎如果真的一口气拿下邺城,还能控制的了他?

    其实他只要想一想现在前线的军队的构成,他就能明白李四郎不用担心,对他形成不了什么威胁。

    但是,这人一旦开始有了疑虑,朝着这个方向开始构想之后,就会渐渐忽略现实情况。

    如何安置老二已经让他很头疼了,这要是老四再冒出来,那可太难崩了,到时候还有他这个皇帝的站的位置吗?

    但这时候要让李四退兵,好像也不成啊

    而他也知道,前线对敌的时候,不能在粮草上做什么文章,外一出事了,那可是大事。

    正在李源踌躇之际,有内侍禀报道:“陛下,魏王求见。”

    李源刚想说不见,但转念一想,兴许这小子能有什么主意呢?“让他进来吧。”

    李孝正入宫之前,刚从岳丈越国公杨邃那边出来,也的确是带着主意来的。

    见礼之后,李孝正就开始献策了。

    “儿臣以为,此时陛下应该亲征。”

    李源听了这话,当即就想骂他,但话到嘴边却停下了。

    向前他不是没想过御驾亲征,但顾虑胜负,颜面,等诸多问题,未能成行。

    但眼下,唐军已经在战场上建立起优势了,这个时候去前线御驾亲征,那可是能够拿到巨大声望和功绩的。

    就像是晋阳之战,以及洛阳之战。他都是踩着点去的。

    原本就是占据优势,他御驾亲征又能增加士气,同时还能解决另一个问题。

    亲征之后,那齐王的功绩,就可以当做没看到了。这都是我身为皇帝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庙算无遗,这才有了胜利

    而李孝正看着李源颇有些意动,心中也是松了一口气。

    只有皇帝亲征,他才有机会建功立业,不然李四在前线做主,那即便跟着一起出征了,别说吃肉,汤都喝不到一口。

    跟着皇帝去前线,那就不一样了。他一定有立功的机会

    而他们两个人都忽略了一件事,战场上,优势不等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