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南洋的回响 » 第二十二章 探亲会友

第二十二章 探亲会友

    第二天上午,他们一家三口去了公婆家,池萍给公婆也带去了礼物,东西和池萍送给自己爸妈的一模一样。池萍和公婆聊得很好,她给他们讲述了不少X国的风土人情。池萍还塞给婆婆5000元人民币,说是老人家照看冰冰辛苦,表示点儿心意。婆婆假意客气了一下,就收下了。

    中午,池萍和李钟云、女儿都在婆婆家吃了一顿团圆饭。

    饭后,池萍坐着李钟云购置的皮卡车去了自己家的钓鱼竿加工厂,池萍很想看看厂子的情况。

    池萍在厂子里看到环境整洁、厂房宽敞,连连称赞,李钟云说这都是老爸的功劳。

    来到车间里,池萍看到工人们正在干活,她微笑着一一跟工人们打招呼,有的男工人看见池萍很有姿色,眼睛发直。池萍认真地观摩了一会儿工人干活的过程,有的在组装,有的在喷漆,有的在烤漆,有的在拉丝,几道工序配合默契,工人们干活的过程就像是演奏一场宏大的交响乐,各司其职,井然有序。池萍看完心里感觉特别舒爽。美中不足的是车间里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钓鱼竿等东西摆放得有些杂乱。

    走出车间后,池萍说车间内外的卫生相差很多,李钟云说:“一群男人在车间里干活,卫生好不到哪儿去。你如果回来指挥指挥,肯定会好很多”。

    池萍默然不语。她心想自己把X国的下一个合约都签了,不可能马上回来。

    总而言之,池萍觉得李钟云的钓鱼竿加工厂办得还不错,她思忖:李钟云也许是因祸得福。她联想到了90年代的工人下岗潮,那时中国国企改制,很多人被迫下了岗,对工人来说下岗当然是坏事儿,但后来很多下岗的人自己做了老板,发了大财,又变成了好事儿。为此,部分下岗人员还感谢当初下了岗,否则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功。这真是“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为此,当人生有了坎坷时千万不要气馁,不要破罐子破摔,等待你的也许是另一番广阔的天地!

    大年初一一大早,池萍就给许多亲朋好友打了拜年电话。

    很多亲友接到电话后才知道池萍从X国回来了,于是池萍有了很多的邀约。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纷纷表示希望能见上池萍一面,原因是他们对国外有新奇的向往。

    邀约的饭局从初五晚上开始,一直排到了正月十四,池萍这是人气爆棚啊!但池萍心想这样不行,哪能天天外出聚会啊,父母、老公、女儿还得照顾呢,于是她提议对聚会进行优化组合,能合并的尽量合并,这样就减少了四五次,只剩初六、初七、初九、初十四次聚会了。

    从初二到初五,池萍每天走亲串门。伯父、叔叔、大舅、二舅、二姨、大姑、二姑等近亲属都走了一遍,每家都送了礼物。长辈们都夸池萍发达了,都能赚外国人的钱了,不简单。一些堂、表的哥、弟、姐、妹对她在X国的情况询问了无数遍,池萍的回答像是在背台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她自己都感到厌倦了!

    过年走亲串门,没有实质的大事儿,更多的是一种感情联络,反复地验证着“XX是狗,吃了就走!”的俗话,外甥也好,侄子侄女也好,没有本质区别。

    初六晚上,池萍和曾经的同事殷晓小聚了一下。

    池萍曾建议殷晓和其他几位老同事一起聚会,因为其他几位老同事也想和池萍见见面,但殷晓说纯属私事儿最好单独见面,池萍表示理解,答应了她的请求。

    殷晓老师今年26岁,还没有结婚,处着一个男朋友,男朋友在中国联通滨海分公司工作。

    晚十八点左右,她俩在一家自助烤肉店门口见面了。殷晓快步走上前喊了一声“池姐”就拥抱住了池萍,殷晓夸张地用鼻子使劲地嗅了嗅池萍身上的气味,说:“X国的气味挺好闻!”

    池萍笑着说:“我都回来这么多天了,哪里还有X国的气味?早被中国气味代替了。”

    殷晓煞有介事地说:“有!我能闻见,是榴莲和芒果混合的味道。”

    池萍调侃她说:“你是狗鼻子呀?”

    她俩说笑着走进了自助烤肉店。

    这家店像是刚刚恢复营业,里面的人稀稀拉拉。她俩选了一个僻静的角落坐下,然后每人在传送带上选了一些自己喜欢的食材,边烤边吃边聊。

    殷晓诉苦说:“姐姐,你算是脱离苦海了,我现在每周16节课啊,还干班主任,累死我了!”

    池萍说:“我在X国每周18节课,你以为我在那里享清福啊?”

    殷晓说:“你挣的银子比我们多得多啊,你是出国留洋了,镀金了!”

    池萍笑了笑。

    接下来,殷晓仔细地咨询了一下池萍在X国任教的情况和薪酬待遇,池萍回答得非常详细。

    原来,殷晓也想走池萍的路,她也想去X国当华文老师。

    池萍向她解释道:“X国不是天堂,你不要把它想象得太好!咱们的许多城市现代化程度都已经超过了X国南滨,硬件设施咱一点儿也不落后,咱的不足是许多地方的公共秩序不好,或者说有些市民的文明素质还有待提高。举例说吧,X国南滨的汽车司机只要看到人行道上有行人走路,司机就会马上停车避让,静静地等待行人通过后再走;乘坐地铁或公交车时,乘客排队井然有序,没有拥挤的现象;在车厢里也没有人吃东西,打电话的人常常捂着嘴轻声说话,生怕打扰到身边的人,等等吧。”

    殷晓对X国的兴趣极大,她继续追问:“除了刚才你说的,你还觉得X国哪里比我们中国好?”

    池萍说:“我去过南滨市的税务局交过税,工作人员的良好态度给我的印象很深,税务局大门口站着多位引导员,他们会讲英语、汉语普通话、马来语等好几种语言,我一进大门,引导员就主动迎上来询问办理什么事儿并亲自带我走到收税员旁边,然后礼貌地告辞返回。收税员也很礼貌地为我办理,办理结束后,收税员还礼貌地对我说‘谢谢您,请慢走!’整个过程让人觉得咱是贵宾,他们是服务员。而去咱们的一些机关办事儿,经常是事儿难办,脸难看,你说是不是啊?”

    殷晓笑着说:“还真是这么回事儿,其他的还有吗?”

    殷晓两眼放光,一脸求知的模样,似乎总也听不够。

    池萍又说:“再就是环境优美了,热带气候,草木四季常绿,叶子绿得油光发亮,鲜花随处可见,真的很美!”

    殷晓有些心驰神往地说:“如果有机会你也介绍我过去吧,拜托姐姐了!”

    池萍爽快地答应了,她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机会,但出于礼貌也不能拒绝,池萍补充了一句说:“去了后悔可别怨我呀!现实世界里根本没有完美的地方,就像《北京人在纽约》里说的纽约既是天堂也是地狱,X国南滨也是如此。”

    殷晓果断地说:“怎么可能埋怨姐姐呢?混不好只能怨自己没能耐,就像是离婚的夫妻,还能埋怨当初好心牵线的媒人吗?”

    池萍笑了,她觉得殷晓的比喻很贴切,殷晓明白事理。

    后来,她俩又聊了很多池萍曾经工作过的光明小学的近况以及一些老熟人的现状。

    大约二十一点半时,她俩才离开饭店各自回家,分别时殷晓提醒池萍注意一下自己的老公李钟云。

    殷晓说:“别嫌我多嘴,我两次看到李钟云和一个漂亮的女人单独在一起,不知道那个女人是谁,你最好小心点儿,小心驶得万年船。”

    池萍有些吃惊地说:“谢谢妹妹提醒。”

    殷晓再次拥抱了一下池萍,然后分头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