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小李飞刀:燕子飞时 » 第65章 小李探花

第65章 小李探花

    三月十九,晴。

    三月十五的殿试已经过去三天了,阅卷也进入了尾声。

    这一天所有参加殿试的考生都被安排到殿前,等候即将举行的唱名典礼。

    皇帝也是早早到了养心殿暖阁,阅读卷官所呈的前十名试卷。

    陪伴在皇帝身边的是内阁大学士苏大人、王大人,谨身殿大学士吴大人,还有被李思乐称为“我朝贤佐,商公第一”的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商大人。

    皇帝需先定三甲之名,即状元、榜眼、探花。

    然而第一名状元的试卷遭到内阁大学士苏大人、王大人和谨身殿大学士吴大人的反对。

    “这卷论策确是罕世奇才,‘理财’、‘整军’种种策略皆切中时弊,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改变当前朝堂格局,涉及朝政、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整卷策论如能当真实施,实有开天辟地之能。”

    “但这卷策论涉及多少人的利益,动了多少人的根本?如此勇猛激进的策论好则好矣,实施起来却难逾登天。”

    “这些策论惊才绝艳,若没有强大的人脉和实力,必然遭到利益士族的抵制而寸步难行。”谨身殿大学士吴大人道:“此人之才不亚于前朝大学士王安石,可惜生不逢时。”

    吏部尚书商大人叹道:“想不到我朝尚有如此人物,只可惜老夫年事已高,如果此人能在二十前出现,老夫赌上一条性命陪他改革变法又如何!”

    皇帝安慰道:“老大人无需遗憾,难道此时便动不得了吗?”

    “万岁啊!这是要动多少人的利益啊,这是要翻天啊,那些人岂能干休?”吏部尚书商大人眼中有泪纵横:“只恨他晚来了二十年。”

    “历来取考生文章功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谨身殿大学士吴大人道:“另几卷策论虽无新意,但贵在四平八稳,绝不至惹事,也不会激起朝野动荡。”

    “但我朝若是不图进取,只图守成,将来终有守不住的一天。”皇帝道。

    “将来终究是要改变的,但现在确实无法改变。”吏部尚书商大人叹道:“若是他早来二十年,那是老臣尚有些精力,彼时李老大人也在,至少可以试一试。”

    “那这卷子状元是取不了了?”皇帝道。

    “决计不行。”连吏部尚书商大人都在摇头,沉吟道:“也许再过二十年,等他在朝中站稳脚跟,有了人脉,那时万岁若还是支持他,也许能一试。”

    皇帝恋恋不舍的将那份卷子放到一边,脸上一片黯然。

    “皇上莫非知道这是谁的卷子?”看着皇帝脸上的表情几名大人同时有了疑惑,这个问题有些荒唐,此时弥封未拆,怎么可能知道是哪位考生?

    谁知皇帝点了点头道:“朕确实知道这是谁的卷子,朕曾调阅过他的乡试卷子,认得他的笔迹。这段日子他揭破鬼面之案,已证明了自身才学。”

    几位大人同时疑惑道:“皇上说的是李老尚书那位小公子李寻欢?”他们当然知道揭破鬼面之案的正是李老尚书的小公子李寻欢。

    “不错。”皇帝确定道。

    几位大人沉默了许久许久,终于还是吏部尚书商大人先开口:“李家鸿运昌盛,十年前那位李家大公子才学横绝一时,想不到这位小公子更胜大李公子。”

    皇帝无奈道:“如此文章不能取为状元,朕实心中有愧。”

    “生不逢时,徒呼奈何。”

    “李家这代已有两名探花,不如这份卷子也取第三名探花,李家父子三探花也是一时美谈。”

    皇帝叹了口气道:“只是这样未必太委屈他了。”

    谨身殿大学士吴大人道:“若是旁人自是委屈了,可现在这位小李公子连锦衣卫和东厂都需听他调遣,自由出入皇宫,十个状元加起来也比不上他了。”

    皇帝一笑道:“这倒也是!”

    钦定名次后,拆开弥封,用朱笔填写一甲三名次序,再书二甲七名。

    十名以后之卷,令读卷官到内阁拆开弥封,依阅卷时所排名次于卷面书第二甲、第三甲及第几名字样,最后,按名次填榜,这便是“金榜”了。

    榜用黄纸,表里二层,令中书四人写小金榜,另外四人写大金榜。小金榜存于大内,大金榜盖印皇帝之宝,待到传胪日张挂于天安门外。

    按例此时要传前十名见皇帝,称之为“小传胪”。

    皇帝摆手道:“朕此时只想见李寻欢。”

    内阁大学士苏大人、王大人在殿前举行的唱名典礼上,宣读录取者的名次,只是这次破天荒的,皇帝没有按例召见金榜前十,而是单独召见了第三名的探花郎。

    正在候榜的周舟和向蒙清弹冠相庆,周舟中了二甲进士,向蒙清中了三甲进士,那位李公子更是位列第三名探花,还被皇帝亲自召见了。

    皇帝召见李寻欢的并非养心殿暖阁,而是皇帝的书房内,与李寻欢第一次见面的地方。

    李寻欢到时,皇帝正放下手中的粗豪毛笔,见到李寻欢后笑道:“来,看看朕写的这副对联如何?”

    李寻欢上去看时,才发现写的是: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字迹大气磅礴,笔力千钧,如有神助。这位皇帝陛下的书法造诣犹在李寻欢之上。

    皇帝笑道:“朕这便传旨,制作铜制对联,以后这副对联就挂在你李园大门上,见对联如见朕。”

    李寻欢惊道:“岂非每次进门都要磕头?”

    皇帝大笑道:“免于磕头,但朝廷若是有人去你李园,非允许不得入得,纵有圣旨未经允许也只能在门外宣读。”

    李寻欢心中微有失落,父亲一直希望他中个状元,谁知自己中的还是个探花,正欲下跪谢恩,被皇帝一把拉住道:“这是朕的书房,何需那些礼数。”

    皇帝察言观色,知道李寻欢心情不佳安慰道:“以你之才,状元之名都委屈你了,朕希望你能尽心尽力为朝廷办事,朕答应绝不会亏待你。若非朕身在龙椅上身不由己,便是与你结为兄弟又如何!”

    “折杀微臣了。”李寻欢心知必有缘故,淡淡一笑,不再为此事介怀。

    “你大哥近日就要进京任职户部侍郎,你就替朕去看着兵部,先在兵部侍郎位置上待一段时间。”

    李寻欢失笑道:“皇上,这个玩笑一点不好笑,一国之政岂能儿戏?”

    “你看朕像在儿戏吗?”皇帝正色道,天下至尊动静之间忽然有了慑人的威严。

    “臣领命!”李寻欢跪下谢恩,知道这个兵部侍郎是推脱不了了。

    “都说了朕的书房内就不必拘泥礼数。”皇帝扶起李寻欢道:“朕这下旨让工部铜制对联,送往李园。”

    这一天前十名考生中只有第三名的探花被皇帝召见,众人私下议论纷纷,都道皇上对这位探花郎格外偏爱。

    进士宴上按例要为一甲三名的进士授予官职,状元授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

    然而轮到探花郎时再一次证实了众考生对皇帝偏爱探花郎的猜测,这位探花郎居然被授予正三品的兵部侍郎,开古今未有之奇闻。

    这时才有人想起,九年前那位大李公子也是探花,也没被按例授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而是直接跳到正四品的杭州知府。

    当时朝中嘘声一片,议论四起,谁都不认为那位大李探花能治理好杭州,治理好西湖。但那位大李探花这些年用无上政绩实力让所有质疑者都闭上了嘴,当朝中没有人敢说自己能比那位大李探花强。

    那么这位小李探花呢!

    每个人望着李寻欢的目光都不同,有人羡慕;有人嫉妒;也有人不屑。

    小李探花的起点比当年的大李探花更高,起步就是正三品的兵部侍郎了。

    这一次的状元、榜眼好像无人问津,众人津津乐道的是那位谜一般的小李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