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千古十帝 » 第六章 帝辛的继承者——周天子

第六章 帝辛的继承者——周天子

    一个时代,因为一个人的自焚,彻底走向了终结。当帝辛自焚于鹿台后,大商王朝宣告灭亡,接过天下位置的,正是昔年在前朝国都长大的质子,周武王姬发。

    不管是何时,商王族极其军队都如山岳一般,压在诸侯心头,让他们不管受到怎样的屈辱,都不敢反抗,有苏氏部落,东夷就是前车之鉴。

    可是旁人或许有这有那的理由,唯独姬发,只能兵发朝歌,率军伐商。

    首先,他的爷爷,也就是季历,是被上上任的商王杀死的,所以两族算是世仇。其次,他的父王,昔日的西伯侯姬昌,如今的周文王,也曾受辱于商王帝辛,更是被囚羑里数年。

    最为关键的是,他如果不出兵,他就没有成为周国国主的资格了。周国作为大商的诸侯国,自然要臣服于王室,而诸侯国的质子,不出意外的话,是没有资格继承国主之位的。以姬发所在的周国为例,周国当下是姬昌主政,虽然姬昌被帝辛诱骗到都城囚禁起来,但西周还有伯邑考代为主政,而身为姬昌长子的伯邑考,就是西周未来的国主。

    似乎不管周国发生什么变故,都和远在朝歌做质子的姬发没什么关系,因为姬昌给他生下了一百多个兄弟,哪怕伯邑考出点什么事,都不会出现国主大位无人继承的情况。

    但是意外就是发生了,仿佛有神明相助一般,先是姬昌被囚,然后伯邑考进京,换出了父亲姬昌,兄弟相逢,姬发至少不会像往常那般,备受欺凌了。又没过多久,大王御驾亲征,再次率大军东征夷方,他们的机会来了。

    按照姬昌的本意,营救计划中的目标只有一人:伯邑考。这可是周国未来的国主,哪怕有一天他不幸亡故,或者二反殷商失败,依然有重头开始的机会。

    然而,当那些精兵们夜行入城,见到伯邑考后,却发现,伯邑考手边,拉着弟弟姬发。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换作姬昌的话,都不用犹豫,抛下姬发,直接走就是,因为姬发根本没有离开的必要,身为质子,本就是一国弃子,将来若是反商成功,身为大周的耻辱,早就被商王杀死泄愤了,若是失败了,若还没死,就接着当他的质子便好。

    可是,伯邑考不是姬昌,身为长子,生来就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铁板钉钉地未来国主,所以他在周国,从未有过杀人的心思,没必要。当他亲爱的弟弟突然说出想一起逃的时候,伯邑考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反正父亲迟早要再次反商,他的弟弟,不该枉死在这里的。

    但他做梦都不会想到,他不想弟弟死,他的弟弟,却不想他活。

    当他们一行人有惊无险地逃离了朝歌城后,伯邑考彻底放下了警惕,姬发却思索起来。

    他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商都做质子了,哪怕如今回了岐山,也不过父亲一百多个孩子中的一个,一旦反商失败,他只会再次成为质子,被送往朝歌。

    他知道大商军队的可怕,如今商王帝辛的可怕。

    所以他知道,他的父亲姬昌打不过大商,他的兄长伯邑考一样打不过。

    就算打过了,又如何?

    他依然只能安安稳稳地做一个王子而已,见识过天高地远的人,又岂能安于咫尺之地?

    所以他要把握机会,那就是自己成为执棋者。

    于是,包括兄长在内的上百人,全都倒在了回家的路上,只有他自己一人,带着满身的伤痕,艰难回到岐邑。

    好巧不巧,刚刚称王不久的父王,已经病入膏肓,而彼时周国的临时执政者,正是跟他有过数面之缘的姜尚姜子牙。

    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姬发得到了父王的认可,代替父亲,和姜尚一起,正式起兵伐商。

    此时的姬发,其实就赌帝辛不会半路而废,班师回朝,迎击周军。

    而他之所以敢下注,自然是因为在朝歌的那些年,他跟大王打过无数次照面,他足够了解帝辛,那是一个十分骄傲的帝王,他看不起攀附大商的诸侯们,更看不起连国都立不起来的原始部落,同样,他也是一个十分聪慧的王者,他懂得怎么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削弱敌人。但这一次,这个从不出错的商王,要有例外了。

    虽然跳出诸侯国与大商的纷争来看,帝辛没有将大军带回都城,本身就是一个最为明智的选择,但上天似乎就喜欢开玩笑,于是,最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发生了。

    几千年前的某一天,刚刚带兵出征的帝辛得知了一个消息,朝歌生变,西周质子成功叛逃,姬发小儿,已经接过姬昌的反心,正式反商了。

    此时摆在帝辛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军队是进是退。继续前进,后方就有危险,毕竟大军开拔,进行战争的基础就是后勤;掉头回师,迎击叛军,大本营无虑,但边境就彻底保不住了。

    在帝辛做选择之前,他是有一个优势前提的,但就是这个优势,让上天的玩笑成了真。这个前提就是帝辛这支军队的战力,经过数次大战的证明,不管是殊死一搏的夷方部落,还是暗中发展力量几十年的西周,都不会是帝辛手中这个军队的对手,所以,帝辛失败的概率,微乎其微,所以,帝辛做选择时,考虑的不是怎么才能赢,而是怎么才能尽可能的减小损失。

    进攻夷方,直接彻底击溃对方,让边境此后几十年乃至数百年再无外侵之忧?回援朝歌,灭西周,除叛,没有了后顾之忧再挥师扫清入侵之敌?

    好像正常人都会选择较为稳妥的后者,毕竟边境死人跟统治者没啥关系,而西周反叛,是有可能损害自己利益的。

    但帝辛偏偏就选择了前者,因为他不仅想要稳固的统治,更想要边境的安稳。

    而帝辛选择前者的底气,自然是朝歌城内数十万的奴隶,这也是一股力量,足以令西周心惊担颤的力量。

    可惜,他不知道,远在岐山的姬发,赌得就是这个,姬发赌对了。

    赌对了不代表就赢了,结果如何,还得打了才知道。

    如果按照结果论反推,当时的姬发应该是携天下之义师,浩浩荡荡席卷大商,最终在牧野大败帝辛,取得了胜利,而后世所谓的商纣王,得知武王来伐,惊慌失色,匆忙组织起奴隶军反抗。

    可事情却是,实力空虚的帝辛胜券在握,丝毫不慌,哪怕西周攻破一个又一个大商的城邑,也从未有过一丝慌乱,组织起奴隶大军后,仍是训练了十数天,方才拉上战场,直入牧野,仿佛要将姬发的军队,一举歼灭。

    而造反的姬发,率领的西周的部队,一路攻城夺地,成功在即,却看不见他脸上有多高兴,因为他太了解帝辛了,深知商王的可怕,所以除了一路进攻外,姬发还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首先就是找援手,鬼方,南盂,各地的小部落,小诸侯,反正能请来的,都请来了,请不来的,就画饼,就去求,还不来的,那就用阴谋诡计,反正不上他的贼船,他不会罢休的。

    终于,联军数目翻了数倍,但姬发还是没有把握,因为他之前就得到了消息,帝辛果然没有班师,而是独自回都了,回都之后,帝辛没有处罚作乱的贵族,而是一心组织训练奴隶军队,姬发知道,帝辛开始认真了,他要不多做准备,他就会死无丧身之地。

    除了组建联军,姬发每天都给各族首领们画饼,亲自到基层,给士兵们洗脑,亲自和姜尚讨论作战方针……

    终于,大战临近,两军开始对阵。

    大战开始前,往往需要老大讲话,一方说你身为大王,不为天下着想,不为百姓考虑,诸如此类,反正就是你这个大王当得不好,当得不对;另一发则说你这个乱臣贼子,反叛主国,不怀好意等等,反正就是你是臣,你造反不对。

    当帝辛这边说完了,该姬发了,姬发看着面前茫茫多的大军,终于放出了杀手锏:我知道你们都是被迫加入战场的,投降吧,加入我们,就赦免你们奴隶的身份。

    战争自然不会因为这句劝降的话直接不战而终,因为傻子都知道,人是会说谎的。但姬发从没有想过仅凭这句话就获得胜利,他要的,是心理战的优势。

    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虽然赢得不是很轻松,但联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联军进入朝歌后,开始进行最后的清洗。

    虽然帝辛在位时废贤臣,亲小人,大力改革,但其拥趸还是不少的,姬发没有去管这些‘小事’,他要去完成最关键的一件事,面对帝辛。

    是的,这件事只有他才能去做,臣子造反,是有理由的,但天下是大商的,是商王帝辛的,哪怕他们率领大军攻入朝歌,但帝辛还在,他们名义上的大王还在,没有人能够背负弑王的骂名,姬发一样不能,所以他要去求见帝辛,请求对方退位,或者,请求对方饶恕西周。

    那个时候,乃至后世许多年,帝王(皇帝)是有天命在身的,纵使真有人想造反,也不会真的下令杀害帝王,直到历史的脚步走到一个叫做司马的家族前,这一情况才被彻底改写,当然,司马家族也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世人,这个举动是有多么不智。好在,帝辛没有难为姬发,因为他突然发现,大败他的,从来都不是入侵大商的夷方,造反的诸侯国,部族,而是他最厌恶,又动不得的大商王室,和贵族。他们不满自己做大王,不满自己改革,不满做出牺牲,他们只想安于现状,所以,他们想换一个大王。刺杀未果,帝辛的统治愈发稳固,他们就只能孤注一掷了,引外敌,通反逆,让他们的王彻底失败,然后他们自己选出一个王来。

    现在,他们做到了一半了,帝辛失败了,而且即便可以重头再来,也不会成功的,因为王室与贵族,帝辛根本摆脱不了的,如体生疮,用刀剜去会疼,留着却会烂掉。所以帝辛放弃了,因为他知道,他完不成的,有一个人可以替他完成——姬发。

    当姬发带人来到鹿台时,最后一任商王已经携王后自焚而死,熊熊大火中,他仿佛听到了大王的遗言,孤没有完成的,就留给你了。恍惚间,姬发彷佛回到了做质子的岁月,那时节,诸侯质子都被安排住在外城,唯有几个,极受大王喜爱,特别安排住在内城,与大商王子武庚同住,而他便是其中之一。所以与其说姬昌是他的父亲,但真正养他长大的,是大王帝辛。所以他跟几位兄弟一样,十分了解大王会如何想,如何做。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未来的他将面对的困难,似乎并不比帝辛少。但无所谓,他有的是时间和精力。

    建立大周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更改平民的信仰。四百年间,商王天下尽人皆知,突然告诉世人天下之主如今换成了一个名为姬发的人,世人自然是很难相信的。古代受限于生产力和思想力的不足,世人都尚未逃出迷信的束缚,他们的信仰一旦建立,就很难得到改变,而他们当时的信仰,便是历代商王族建立神权制度。

    这一个制度规定,商王族的人生来便有人王之命,一旦接过王位,继承天下,便能得天运,成为所有人的王,生前肩负着统治天下的使命,死后则会飞升成为地位足以比肩天帝的大帝。

    大商的国土很大,但真正掌控的土地实际上只有中央的一块,所以受这一神权制度影响最深的,便是商朝本土,其次便是各诸侯国,而那些部落因为制度的不健全,有着各自不同的信仰,反倒受影响较小。

    所以姬发在伐商之前,为了宣扬其正义性,一方面大肆宣传帝辛的不足,将其缺点放大,使帝辛成为一个酗酒、不用贵戚旧臣、登用小人、听信妇言、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的君王,另一方面,通告天下,天帝将统治人间的重任交给了商王帝辛,但他却没有好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天帝很生气,要剥夺商王族人王的身份。

    而他姬发,就是所谓的天选之人,即天帝最新认可的人,他会带领大家,反抗帝辛。

    这种言辞,打仗的时候只能算是哄骗天下人的伎俩,没人在意,但当战争结束了,就会有人站出来反对了。

    最先反对姬发的,是朝歌城中的百姓,他们是大商王朝最最忠诚的子民,哪怕他们战败了,他们也只会将过错归咎于奴隶的背叛,如今进城的联军竟然要奉西周的国主为大王,他们怎么可能同意?他们的大王,永远是商王族,所以他们要推选武庚为新王。与此同时,有消息传来,那支东征夷方部落的大商军队,大获全胜,正要凯旋。

    于是,在一个夜晚,昔年的好友,兄弟,如今的国主,囚徒,再一次共处一室,进行了一场不为人知的谈话。

    谈话过后,姬发不顾旁人的反对,放弃了迁都朝歌,选择镐京继续作为都城,封武庚为殷侯,以殷治殷,分而治之。

    而武庚也实现了他的诺言,那支足以抗衡世界上任何一支部队的大军,被他拱手送给了武王,自己老老实实地统治殷地百姓。

    作为统治阶级,姬发和他的大臣们对于如何改善商王族建立的神权制度,可谓煞费苦心,但最终也没讨论出一个最好的方案,直到有人建议彻底废除前朝的神权制度,建立一个全新的神权制度。

    王权治国,神权辅佐王权,治理百姓,这是封建王朝帝王家一贯的做法,于是,周天子的说法正式诞生,即周武王姬发,跟前朝的大王帝辛一样,都是天帝的长子,但姬发比帝辛德行更好,更为百姓着想,所以天帝把统治人间的重任,转交给了姬发,也就是‘以德配天’。

    此后,周天子的思想便一直流传在世人之中,维持了整整八百年之久。

    第一任周天子姬发完成了反商大业,帮助父亲报了杀父之仇,也为自己,报了杀兄之恨,但自己的志向,却还未来得及实现,便撒手人寰。建立大周后,没过几年,姬发便因病去世,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规矩,下一任周天子,该是他的弟弟管叔鲜,为何如此说呢?因为姬发虽然有儿子,但他的儿子才十几岁,如何治理国家?

    这个时候,跟帝辛开了个玩笑的老天,再次开了个玩笑,这一次的对象,是武庚。

    姬发死后,身在都城的姬旦联合姜尚,直接立了姬发的儿子姬诵为王,即周成王,而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简单来说,就是他们立了那个十几岁的孩子为第二任周天子,姬旦‘自封’周公,代替天子治理天下。

    傻子都知道,这个举动已经是明晃晃的夺权了,只差没有造反了。所以最有可能继位的管叔鲜不干了,本来该是我的周天子,结果现在啥都没捞着,反倒让姬旦占了最大的便宜,心里的不平衡让他也产生了夺权的想法。

    于是,在不断的游说下,本就蠢蠢欲动的武庚也有了反抗的念头,三监之乱由此发生,可是,天下终归不再是昔日的天下,他们还是失败了。

    第二任周天子,一个十几岁的娃娃,彷佛在用事实与武庚说话。

    商王已经是历史了,未来,是周天子的天下。

    八百年国祚,且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