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赤晋 » 第七十六章 求贤

第七十六章 求贤

    紧接着,司马炽又连下三份诏书。事关之前落子的周处、贾浑和孙拯三人。

    周处的谥号已经落定,为“忠孝”。

    司马炽亲笔书写了“忠孝之家”四个大字。遣使往江南义兴,予其门第进行表彰。

    贾浑和孙拯的事迹,经过司马炽授意,如今在洛阳也广有传播。

    于是,诏书上,对贾浑的事迹认定,“前介休县令贾浑及其妻宗氏,为国尽忠。不畏生死,保全气节,誓死不降贼寇,追谥夫妻为忠烈。”

    司马炽再亲笔书写,“忠烈之家”四个大字,封其子嗣为“晋室忠烈门第”。遣使往其家,其子嗣中,长者,朝廷征召之,幼者,朝廷抚养之。

    对于孙拯,及其门人费慈、宰意,也有认定,“为友者,义也,为人者,正也。为天下存正气,此三人者,当名青史。追谥三人为义正。”

    司马炽亲笔书写,“义正之家”四个大字。遣使往其等家中,征召其等家族贤者。

    三人事迹的尘埃落地,也让事情开始有了变化。

    之前人们只着眼重臣,或怀疑陛下邀买吴人,但现在贾浑和孙拯两个小人物的事迹,也被抬出。这让更多人,看到了希望。

    八王之乱中,发生了太多悲惨的事情。受伤害更多的,还是小人物!

    现在看到陛下透露出了这个意思,蒙受冤屈的家族,无不上书或请托朝臣表言,为自家亲人伸冤平反,或者赢取追谥的权利。

    甚至毫无瓜葛的人也会对冤屈之人打抱不平。或出于真心,或出于求名养望。

    之前还出来挑刺反对的声音,再也没有了。

    他们也有家人,在王乱中受害。哪怕他们没有,他们人脉牵扯中也会有。这时候,再出来捣乱,那就是犯众怒了。

    为了让追赠、平反事情,更顺利,一些人开始声援蔡克,为杨皇后之事说话。

    针对此前有人提出的“单独立庙,神位不与武帝同列”的说法,这些人给予了强烈的驳斥。

    “杨氏之复,若非,当一如昔日;若宜,则必配食世祖,岂有偏祠别室者?”

    “偏祠别室,特为立庙,岂不谓陛下以私恩推崇母子之道?”

    “此苟崇私情,有亏国典,则国谱帝讳,皆宜除弃,匪徒不得同祀于世祖之庙也。”

    世祖是武帝司马炎的庙号。这意思就是,你们既然赞同杨皇后恢复尊号,又不愿意她配食武帝。这是骂陛下只是以母子私亲,而不顾国家大典吗?

    利益相关,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驳斥的队伍。

    司马炽看到风向,正式下诏:恢复杨芷皇太后尊号,入太庙配食武帝。

    收取天下人心的第一步,算是攻克了最难的一关。

    次日,司马炽甩出自己准备多时的布置。

    原本他想在掌握大权之后,再行此事,但如今这么好的机会,没必要白白浪费。

    于是,这一日,陛下的一份诏书,从洛阳城,迅速卷向天下。

    诏书名曰,“求贤诏”。

    “蒙天地不弃,皇气垂青,朕登祚极位,牧民天下。”

    “朕为天下主,守土爱民之责,重任在肩。自临位,无一日不辗转反侧,思,何以中兴朝政,清澄宇内。”

    “今有所得,故诏令天下,使天下臣民,皆知朕心。”

    “自古受命中兴之君,无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

    “今天下乖张,贼寇四起,民不聊生,正是求贤之急时也。”

    “两汉察孝廉、举秀才,以德为先;魏武求贤若渴,唯才是举。朕蒙昧贪心,欲树德者,用才者,德才兼得,使朝野无遗贤漏才。”

    “朕以为,有德者可以其教化天下,有才者可使其治政理事,皆能顺其所能。人活于世,不是蠹虫,总有一二用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必苛求。”

    “姜尚之才,逢周文得以用,李斯之功,谏逐客为始。周王不巡渭水,难兴周业;秦皇尽逐六国之客,焉取天下?”

    “是故,贤才埋于土,明君拭其尘;君王遭昏厄,能臣谏醒神。今朕欲以明君自比,试拭尘土,又恐有时昏厄,求取能臣。”

    “望天下之德才,能解朕五内之焚也!”

    “今朕于洛城,欲兴馆舍,名翰林。举考核选用,得贤才,以翰林名之。”

    “有朝一日,望朕能言,天下之才,尽入朕之彀中矣!”

    诏书之上,并留下亲笔落款。

    当天,对诏书的证明。吏部府衙,张贴了榜文。

    为国招贤纳士,任贤选能,有才之士皆可报名入选。

    才盛者,高官厚禄,出入公辅,不在话下;才稍乏者,为小官小吏,亦能尽其才。

    又言考核分为两关。

    第一关,报名考核:不限籍地、年龄等,良家子自认有才学者皆可报名,由吏部尚书、吏部郎两位吏部官员现场考核,顺利过关者将分发通过证明;

    第二关,最终考核:成功通过第一关者,将由陛下亲自出题,阅审,选其能者,馆舍翰林,再授官任职。

    这架势一出,因追赠平反甚嚣尘上的洛阳城,立马更沸腾起来。消息顿如同旋风,飞旋整個洛阳城,甚至很快就飞出洛阳。

    次日,吏部尚书郑球、吏部郎傅宣便如期出现。

    二人携十数名府吏,在吏部属衙前,摊开了十几张高脚窄边的胡床。

    这第一天,应者寥寥。

    人们都在观望。有陛下诏书,又有吏部出面以身证实。大多数人都已经确其真实,但这种方法简直闻所未闻,前无所鉴。

    谁也不想当出头鸟。

    对显门子弟来说,相比机会,他们更重名。家族出身所赋予的进阶之机,并不缺乏,所以不打算临街尝试,掉格调。

    对于寒微之士,他们比起显门来,其实更重名声。士族重名,是要保持家门高格。而寒微者,他们发迹唯有养名一途。于是出于同样缘由,他们与显贵子弟一样沉默。

    第二天,消息再次沸腾起来,甚至掀起了更高高度。

    陛下出宫,亲来到吏部府衙门前,坐镇半日。

    司马炽听闻第一日的情况后,就有些坐不住。

    大招放空了?

    所以,他连忙亲自现身来寻找缘由。

    此前,傅宣曾提议道,“臣以为,众人有顾虑之故。不若,使些人,安排应试,拟为标榜,打消众人顾虑?”

    也就是找托啊!

    这招式见效快,但弊端也大。若是后面被人捅出来,可就毁了名声。

    司马炽沉吟,最终还是决定,先自己现身,亲自站台背书。看看有没有效果?

    他的身份比找托,应该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