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倚天:我和张三丰并肩而行 » 第35章 西行商队

第35章 西行商队

    数日之后,一支由十数辆马车组成的商队从南阳出发,奔西而去,陆方正在其中。

    这商队是南阳本地几家商户联手拼团,往京兆府路(现在的西安,后面为了方便,都称为西安)运货的队伍。借着孙郎中的名义,陆方搭了个顺风车。

    等这队伍到了西安,还会和其他各地商户组成一个更大的商队,继续西行。

    陆方正是跟着他们,前往西域。

    虽说蒙古人残暴无比,但对于商人,却十分宽容。可能是游牧民族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日常所需,离不开行商走贩,所以蒙古立国之后,中原的营商环境并未受到影响,商人本身反而比之前更受人尊重。

    而且如今蒙古人疆域辽阔,西起中亚,东至辽北,几千里的地界,名义上都归大汗所属。

    原来需要反复更换文牒,办理手续的环节,被省了下来,虽然商队途径各处,该上下打点的好处没少半分,但是所用的时间成本和对应的安全性,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

    正是如此,近几年西域和中原的通商贸易,愈发热闹起来。

    从南阳出来的这支车队,除了在过潼关时,和守关士兵掰扯了几天,其余各处都是畅通无阻。

    所以不到一个月,陆方便随车队,来到了西安城下。

    车队停在了一处驿站,陆方跳下马车透透气,正遇到此次主事的管家。

    “陆小哥,我们得在西安多停留些时日了。”

    管家连连作揖说着抱歉,不愧是经商之人,到哪里都是一团和气。

    “哦,怎么了。”

    “本该与我们在此处汇合的山西商户,听说是黄河水大涨,冲垮了渡口,要绕路过来。谁也不知道还要多久。”

    “不妨,我且等着呗,正好四处逛逛。”

    穿越以来,陆方还没有好好感受古代城镇生活,所到之处,不是军镇,便是乡村。赶了这么久的路,来到这千年前的西安城,可得好好感受一下。

    “陆小哥,我们也不多等他们,定了个期限。一个月后,不管这帮老西儿到不到,我们都得出发往西赶了。”

    “好,那就定一个月后,我去驿站寻你们。”

    陆方从马车上拎下一个颇为沉重的包裹,这是临走之前,小满和她姨妈给他塞得家当,吃穿用度,齐全的很。饶是这一路已经用了不少,还剩下这么一个大包。

    十八岁的少年,半短不短,半长不长的头发,穿着普通,肩上扛着大布包,满脸的好奇,活脱脱一个从乡下进城的傻小子形象。

    陆方没有着急先去找住处,而是一路和当地人打听,找了一家最负盛名的食肆。来了西安,非得先来喋碗面不可。

    只见那店家,在一口大锅上面加了个铁盒子,里面塞了不知是什么面做的面团。杠杆一压,面条就被挤进了锅中。

    煮好之后,淋上事先准备好的浇头,再加勺面汤,热气腾腾的一碗面就端到了陆方面前。

    他挑了挑碗中浇头,是些炒鸡蛋,青蒜之类的平民食材,再看那面,似乎是荞麦面之类的,顺滑的很。

    见周围的食客有板凳不坐,都是蹲着吃的,陆方也有样学样,起身蹲在了长条凳之上,大口吸溜起来。

    没一会儿功夫,吃干抹净的陆方把碗一放,直起身来,正要付账,背后街上却是一阵骚乱。

    “快去看,稀奇事啊,和尚和道士骂起来了。”

    “西边马市街那,有外来的和尚,正与八仙宫的道爷吵起来了,都快动手了。”

    “外来的和尚,哪里来的?”

    “哎呀,就是番邦来的,和大慈恩寺那帮高僧穿的衣服都不一样。”

    路上行人议论纷纷,一脸兴奋的往马市街赶去。离此处不远,食肆里有好热闹的食客,丢下铜板,捧着面碗就跟上去了。

    反正左右无事,陆方也发挥下华夏儿女的传统美德,凑热闹去了。

    只是他背的行囊臃肿,行动不便,等他赶到,早就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

    陆方寻了颗歪脖子树,爬了上去,刚好可以看见场中对骂正激烈的两伙人。

    西边的是几个光头和尚,还真是番邦来的,衣服左衽,相貌也异于汉人,不过倒是都说了一口地道的汉话,至少吵起架来,丝毫没有落于下风。

    另一边是两个小道童,一看就是哪家道观跑出来的小徒弟,个子矮矮的,都不过14岁。

    两人委屈得很,双方吵架,提高音量之后,明显不是番僧的对手。

    淳朴的当地人见是两个汉人小娃娃落了下风,纷纷打抱不平,也让一旁的陆方了解了事情经过。

    原来这八仙宫也是道教的传承,供奉的是钟离权、吕洞宾等上洞八仙,这里的道士多念道经,并未修武艺。

    两位小道童的师傅前几日被镇守西安的蒙古守将给请去了,说是眼瞅着季节变换,自家在草原上的马群要更换牧场,请道长来占卜下,何处为吉,何处为凶。

    这汉人道士哪里接过这种草原业务,一时间也是蒙了,祖师爷教过占卜吉凶,那也大多数是定阴宅,观风水,着实不知道马儿吃草去哪里合适。

    慌乱之下,自然言语露怯,被那将军府上供奉的密宗喇嘛嘲讽,结了梁子。

    这一日在马市街,双方又打了个照面。没有蒙古将军在场,双方骂的更脏。

    只是老道长不在,两个小道童,有些势单力薄了。

    “蒙古鞑子也真是为难八仙宫的道长了,给人算卦都难,居然还给马算,果然是狗肉包子——上不了台面。”

    “可不是么。”

    围观群众颇为朴素的价值观,全部站在了自己熟悉的八仙宫道长一边,那一看就非我族类的番邦僧人,定是仗势欺人了。

    陆方见场下的骂战似乎持续了挺久的,小道童累的几乎说不出话了,眼圈通红,显然是委屈坏了。

    两位道童自觉吃亏,打算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先离开这是非之地再说。可那喇嘛中有较真的,仗着人高马大,拉住其中一个道童就不让走。

    眼看着言语冲突就要转化为肢体冲突,喇嘛们得理不饶人,嘴里开始辱骂起重阳先师等一众道门大贤,人群中一道冷冽声音传来,

    “放肆!”

    再一看,一哥身穿黑色长袍的年轻侠客,出现在了场中,长袖一挥,扇倒了动手的喇嘛。

    围观群众纷纷叫好,可此人陆方却认得,正是那日救回武九渊的全真教四代杰出弟子,徐清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