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天象 » 第十九章 杀“龙”未遂

第十九章 杀“龙”未遂

    正在韦捷从终南山回长安城的时候,长安城里正在发生一件震惊朝野的事情,这也再次打乱了他们四兄弟查获事情的步伐。

    长安城,隆庆坊,李隆基府邸中。李隆基自从潞州回到长安之后,就一直和几位兄弟住在这座府邸当中,时称“五王宅”。

    这天,李隆基正在和张伟等人聊天。李隆基和其他人不同,太平公主的门人把持着宰相职位,韦后则把持着长安的军权,自己的父亲李旦虽然身为相王,手握重权,却并没有飞扬跋扈,而是蛰伏起来。即使外面有滔天大事,只要缩在相王府中,就一切万事大吉。对于这些正统的权力,李隆基显然没有这个实力来笼络这些人,他只能另辟蹊径,广泛结交世间豪杰,张伟等人就是这样围绕在李隆基身边的。

    李隆基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极少出王府吃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王府用餐,为的就是防止有人通过下毒暗害自己。王府中的仆人,他也是经过精挑细选,而且还要查明身世来历才会留在府中。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再怎么算也会有漏网之鱼。正当他们聊天的时候,一位女仆端上了一盘点心。这是一位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女仆,可就是这个女仆端上的点心,差点要了李隆基的性命。不错,这盘点心里有毒。

    万幸的事,李隆基并没有吃这盘点心。李隆基生性豪爽,那天正好有一位家奴办成一件事,他一高兴就把桌上所有吃的都赏给了这位家奴。这些点心不值钱,但是这个举动却充分显示了李隆基对他的重视。这位家奴姓元,可惜,本来高高兴兴的一件事,对于他来说,却成了灭顶之灾。当天下午,元姓家奴就毒发身亡。这件事马上惊动了李隆基,李隆基马上让人彻查此事。最终,所以的证据都指向了那盘点心。那盘点心有毒无疑,可谁也不知道这种毒是什么毒,因为无色无味,能够杀人于无形当中。

    当得知这一切之后,李隆基背后冒出了一身冷汗。好在自己把点心赏给了家奴,否则自己现在已经到阴曹地府了。当把那位女仆抓来审问时,女仆什么也不说,而是服毒自尽了。

    有人要杀自己,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可是,当真的有人离杀自己只有一步之遥就成功的时候,李隆基还是难以接受。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啊。李隆基暴怒,想要查出这背后的凶手到底是谁。就在这个时候,有人站了出来,这个人正是王毛仲,自李隆基失意以来最倚重的家奴。王毛仲是高句丽人,自己的父亲犯事被杀,自己也沦为了李隆基府上的家奴。但王毛仲的聪慧和英勇颇得李隆基的赏识,因此,王毛仲一直跟随李隆基左右。

    王毛仲说:“三郎,你可知谁要杀你?”

    李隆基回道:“不知。”

    王毛仲接着说:“三郎不知,但是我却知道。”

    李隆基这才稍微平静了一些,想听一听身边这位家奴如何说。

    王毛仲接着说:“如果要是谁是真的凶手的话,那么只有一个,那就是权力。王爷可还记得曾经的赤箭粉之事?”

    李隆基说:“记得。”

    王毛仲接着说:“既然记得,那么这次岂不是历史再次上演。如果王爷真的能找到这个女奴背后的指使之人,那又如何?是奏请皇上治罪,还是咱们也想办法毒杀呢?”

    这次,李隆基彻底冷静下来。

    “不管是哪种情况,不管背后主谋是韦后,还是其他人,咱们都很难动摇他们。因为,站在他们身后的是权力。只有把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的杜绝这种情况,才算是消灭了真正的凶手。”

    王毛仲一番话,让李隆基茅塞顿开,自己这些年一直忍辱负重,一直结交豪杰,一直暗中培养自己在万骑内部的势力,不就是为了这个吗?他明白,即使有人要谋杀自己,即使能一次两次找到背后真凶,也无法真正杜绝这种情况再次出现。那现在,他能够做的只有一件事,接着隐忍。

    “你所言极是,命令下去,封锁消息。同时,对府内的人员进行彻底清查,有疑问的人一律赶出府邸。”李隆基对身边的人命令道。

    尽管已经下达了这样的命令,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还是在很多人口中暗中流传。但当天真正成为长安城新闻的是另一件事,宰相窦怀贞竟然娶了韦后的乳母,成为了众人口中的阿赩。所谓阿赩,就是指皇后乳母的丈夫,时人笑称窦怀贞为“国赩”,就如同皇后的兄弟被称为国舅一样。这事还要从今天中午说起,当时中宗和韦后正在宴请群臣,其中就有窦怀贞。窦怀贞在当时政坛的名声很好,更是出身于名门望族,自然受到各方势力的拉拢。韦后为了拉拢窦怀贞,就在给中宗吹枕边风,让中宗为窦怀贞赐婚。于是,正在宴请的过程中,就从大殿后面走出了一名新娘,并且用扇子挡住了脸。于是,中宗就说明了这是要为窦怀贞赐婚。而且,按照当时的传统来说,窦怀贞需要作一首却扇诗才能看到新娘的庐山真面目。窦怀贞马上作了几首《却扇诗》,显然新娘被这几首诗打动了,宫扇一点点褪去了。最终,大家都看到了新娘的真面目,原来这正是韦后的乳母,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群臣都有些忍俊不禁,但窦怀贞却很高兴,以为这是自己的荣耀,乐呵呵地接受了这一赐婚。因此,这一事件迅速成为了长安城的头条新闻,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在这种八卦下,李隆基被下毒的这股暗流自然就很快被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