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华老汉的明末变形记 » 010010 果实被摘(新修改)

010010 果实被摘(新修改)

    正当华继明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现实总是让他能够冷静下来。

    华承书看着彻底蔫了父亲,“就这破地,咱还稀罕买呢。”

    “他们真不卖?”

    “不卖,说这水塘要是卖给咱们,就没水浇地了!”

    走了一上午,华继明真是撑不住了。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回去吧!你没说价钱好商量?”

    “说了,人家就是不卖。”

    “上赶着的不是买卖,回吧!”现在是真没希望了,赌一把都没机会。

    “这里也没种麦子啊?你看看种的是什么?”华继明吩咐到。

    “大,是棉花。”

    “棉花?”华继明有些吃惊,“北方也能种棉花了?”

    “大,你忘了?咱家就种的啊?”华承书提醒父亲。

    这还真不怨华继明,他对这些东西还真不是太懂。“没有蕃薯和玉米吗?”

    这回轮到华承书发怔了,没听说过,于是摇摇头。

    “我知道了。走!”华继明想趁着天还早,得赶紧回去。

    原来,明朝的时候棉花已经在北方广泛种植了。明初的时候,明朝就已经开始向农民收取棉布作为税赋的一部分。沂州所属的兖州府,还是山东排名靠前的棉布生产大户[1][2]。只是小农经济模式下,都是一家一户地纺纱织布而已。

    “咱们家也纺纱织布?”华继明问到。

    “对啊!这段时间咱们家事多,没顾上而已。往年的时候都是大嫂和春花一起做这些事。”

    华继明点点头,“各家织各自的?”

    “是啊?谁家也不缺,但是织的也不多,够穿的、够交官府的就行。”华承书给解释到。

    “噢!好。”华继明又燃起了斗志。

    华承书也不知道好在哪里,只是和父亲一起往回埋头赶路。

    等他们赶回华家埠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还没进家门,就听见屋里挺热闹。几个小孩子的声音早就传到了华继明的耳朵里。

    “继腾叔?承乡你回来了?”华承书激动地跑进去,揽着华承乡左看右看。

    “二哥,我和承乡一块来看你了。”华继腾冲着华继明打了声招呼。这位三叔家的堂弟,早已打过交道。

    只见华承乡挣开承书的双手,冲着华继明腼腆地喊了一声二大爷,算是打过招呼。

    华继明头一次见这所谓的侄儿,也不知说什么好,只是点点头。

    于是一家人就围在桌子旁听华承乡讲起他在远方的见闻。几个小孩子拿着堂送的玩具,叽叽喳喳闹个不停。

    牛春花给公公和丈夫端上碗筷。两个人边吃边听承乡说话。

    “承乡,听说你不是到南京去了吗?”华继明听承乡净说苏州的事。什么太监了,什么抗税了。

    “去了,又从南京到了苏州。都是好地方。”华承乡有些兴奋,“人真多。”

    “听说苏州的布挺多的?”华继明又继续问。

    “是的。苏州有好多织布厂,织那么多布都不知道卖哪里去了。听说松江府那边棉布更多。棉花运到那里能挣好多钱呢。”华承乡回答着问题,“我这次运回来一些棉布,还有些钢锭,回去的时候再运些棉花试试。”

    原来松江府一带棉布织的多,棉布要便宜,但棉花却比较紧俏。原材料快不够用了。

    “有没有见过他们的织布机?”华继明最想了解的就是这个。

    “见了!比咱们家里用的大多了,他们叫什么腰机,一个人一天能织好多布呢。”华承乡介绍到,“纺纱也是用的水力,比咱们这里纺的又快又多。”[3]

    科技就是生产力,果然。

    华继明点点头,那就好。这技术传播的比较慢,看来还没有传到山东这里来。

    “对了承乡,你带回来多少钢锭?卖给我吧,该算多少钱就多少,不少你钱。”

    “大爷要多少钢锭?都是百练的精钢,一斤得要三两银子。”

    “先给我五十斤吧。”华继明一听这价格,知道自己买不了多少。

    “行,一会我给您送来。”

    等华承乡父子俩走了后,华继明让华承耕带自己去看看家里的纺纱车和织布机。

    华承耕掌着灯,带父亲来到平常妯娌俩干活的地方,只见一个纺线车放在地上,就是自己前世见过的那种手摇纺线车。织布机也是见过的那种手拿梭子横着穿来穿去的织布机。

    华继明摸着下巴,看着他们家最有科技含量的两个机器,回忆着那珍妮纺纱机和飞梭是怎么回事。明天吧,让妯娌俩演示一下就知道怎么用的了。

    明末时候的棉纺织技术已经比较系统,棉花摘下来后,经过去籽、弹松、纺纱、织布四个主要环节就行了。每个环节都有成熟的工具。

    去籽环节一开始比较麻烦,到嘉靖年间,有人发明了一种连杆传动式的搅车,也被称为“赶车”,一个人左脚踩踏板,右手转动曲轴,左手往里填棉花,就可以把棉籽与棉絮分开。

    弹松的环节用弹弓,利用弓弦的震动,弹松棉花纤维,同时也去除棉花里面的杂质。

    纺纱机,在元朝的时候就出现了水力带动的水转大纺车,很多纺锭在水力带动下同时转动,一天一夜能生产百多斤纺纱。这机器要比英国出现的阿克莱水力纺纱机早上三百年。还有学者认为明朝时候,在华耶稣会教士把这个技术传回了英国,才有了英国纺织技术的飞速发展。只是中国传统的用水顺序,以及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没有让中国开启工业革命的机会。[4][5]

    织布机就是前面提到的腰机,织布的效率远比华继明家用的高。但是没有广阔的市场,技术的传播也就没了必要。

    华继明兴奋的一夜都没有睡觉,心里盘算着怎样开启这机械化大生产。英国的工业革命从纺织业开始,华继明感觉他的机会来了。

    第二天一早,华继明看完儿媳妇的演示后,就回忆着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过程。他记得是那哈格里夫斯不小心碰倒了纺纱机,看到纺锭由横着竖起来后,才有了灵感。于是他把纺纱机放倒,把那纺锭竖起来,却什么也看不出来。

    “承书,你去请个能做纺织机的木匠师傅来。”华继明一有什么要对外联系的事,总会安排华承书去做,“请个技术好的。价钱高点没关系。”

    “承耕,你去请王铁匠过来!顺便看你表叔韦里长有没有空,一块请来。”兄弟俩点点头,分头去请人。

    华继明招呼着大家坐下,王铁匠是熟人。看那李木匠,三十多岁,人挺精干,就是长得着急了些,看起来快四十了。看来没少吃生活的苦。

    华继明没有着急谈技术的事。他拿出准备好的六张纸,上面写着保密协议,还有各种条款。只是那字写的啊,惨不忍睹,没办法,毛笔字实在是拿不出手。

    华继明仔细地给王铁匠和李木匠读着。

    最重要的是那一条,要是泄密了,就把自家的地赔上二十亩。

    王铁匠与李木匠互相看了看,这是要搞什么?

    “不是不相信两位,实在是先小人后君子比较好。正好也把韦里长请来了,给做个证。”华继明解释到。

    王铁匠老脸一红,心想,这亲家经过上次的事,变得这么小心了?

    没有反对,王铁匠先在三张协议上写下王玉和三个字,又按上手印。

    李木匠却没有动。

    “李师傅,签了协议,只要做出东西,我给你二十两银子。然后每做一个,就按一个的工钱给你。”华继明看李木匠有些犹豫,就继续解释,又对王铁匠说,“亲家,你这边我也不会亏待你。”

    王铁匠点点头。

    李木匠却坐在那里没动,算计了半天说,“行。韦里长在,我信你。”

    实在是二十两银子太诱人,他其实也知道韦里长与华继明是亲戚。于是在三张纸上写下李泽府三个字,又按下手印。

    华继明把一份协议收好,一份协议交给韦国才,一份协议分别给王铁匠和李木匠。

    “先吃饭!哈哈,合作愉快!”华继明开心地邀请大家入席。

    华承耕与华承书却不淡定了,自己这父亲什么时候这么敢花钱了?剩下的银子可不多了。

    酒足饭饱之后,韦里长看没自己什么事了,就先走了。

    华继明把王铁匠单独拉到一边,掏出一张纸给王铁匠看,“就是这样子,几副转轮。”与他原来设计的车毂一样,“这是几个齿轮,这些轮子上的齿咬合到一起的时候,要正好对上。”

    “你把钢加热,抽成丝,然后再像图上这样一圈圈绕起来,看能不能弹起来。”华继明把弹簧的设计也解释着,“要是没有弹性,可以试着往里面渗些碳。”

    王铁匠点点头,表示明白了。

    于是也不客气,就让华承书把王铁匠送走了。

    华继明又带着李木匠来看纺纱机和织布机,把自己的意图说了一下。

    李木匠听华继明说完,就陷入了沉思,这活计不好做。

    牛春花给李木匠收拾出一家屋子,就住了下来,天天与华继明一起,不是讨论纺纱机就是摆弄着木块,看怎么着手做东家所要的东西。

    过了两天,该说的都说了,华继明也不打扰李木匠,让他自己琢磨怎么改进这两个机器,自己就躲到一边等着好消息了。

    就这样又过去了十来天,华继明也有些着急。他这算是花了血本,准备放个大招,这李木匠到底行不行?

    这样又过了四五天,华继明实在忍不住了。

    这一天一早,他来到李木匠的工作室。

    只见李木匠坐在那里发呆,连东家进来就没注意,显然正在琢磨着什么事。

    “李师傅?”华继明轻轻打了个招呼。

    “哎呀!是东家来了。快坐。”李木匠赶紧站起来招呼到。

    华继明一看,眼前一亮,一个纺车上带着几个纱锭,这不就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吗?另外一边的织布机,又高又大,比自家那个古老的织布机更要复杂。

    “要是能把这几个转轴连起来就好了。”李木匠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不忙,我这就叫承书去带几样东西回来。说不定能用上。”

    转轮、齿轮,还有几根皮带。

    “好好好!”李木匠恍然大悟的样子,“东家这是早就准备好了啊!”

    果然是行家,东西只看一眼,马上就明白怎么用了。

    “放心东家,两天时间,就两天,等着吧!”李木匠胸有成竹。

    还不到两天,李木匠就把华继明叫了过去。

    成了!

    “云芳,春花!你们俩来试试。”华继明朝着外面大声喊着。

    谢云芳、牛春花妯娌俩这些天一直负责给李师傅做饭,还天天做好吃的。私下里早就开始嘀咕了。这公公又发什么神经,花这么多钱也不知道要捣鼓什么玩意出来。

    两人一进屋子,瞪大了眼睛,这是什么东西?像纺车和织机,可又比自己常用的大了那么多。

    李木匠给两人讲解着怎么使用,一会的功夫,妯娌俩就掌握了机器的使用技巧。赶紧把棉花拿来试试。

    果然,效率提高了不是一点半点。

    “不要着急,慢一点,要不棉絮容易断。”李木匠指点着纺纱的谢云芳。先把弹好的棉花纤维扯成棉条,然后再转动转轮带动纱锭把棉纱从棉条中抽出来。

    再看牛春花,力气大,再加上以前就是熟练工,用起织布机,自然手到擒来。只见手拉着一根绳子,拽着梭子穿来穿去,这可比以前用双手递梭子方便多了[6]。

    关键是摆脱了胳膊长短的限制,能织出更宽的布了。

    华承耕和华承书兄弟也跑过来看发生了什么,哎呀,这钱没白花啊。

    “李老弟,这是二十两银子!拿着。”华继明开心地把钱交给李木匠,“李老弟,你一个月自己在家挣多少钱?”

    “好的时候,四两银子吧!”李木匠翻了一倍,使劲往大了说。

    “行!我一月六两银子,在我这里干怎么样?华继明期待地看着李木匠,“卖出一台机器,获利就给你提一成。”

    这个行,李木匠心想自己搞不定那些转轮、齿轮什么的,再说往外卖也不用自己操心,这事行。

    于是也不用找保人了,华继明找出纸和笔当即拟好协议,当场就签字画押。

    华继明看着协议开心的咧嘴直笑,咱也成资本家了。

    “李老弟,你看这机器起个什么名字?”

    “华氏纺车?”

    “不!这是李老弟搞出来的。我看,就叫李华纺车吧?”

    “这怎么能行呢?”

    “就这么定了!”华继明大手一挥,豪情万丈地就定了下来。

    “李老弟,你看你有没有徒弟什么的,带来一起干吧?他们做出一个,再给你提利润的半成。”

    “行,没问题,我有三个徒弟,我都过来。”

    “他们就一个月三两,做的好也有提成。不过,要签保密协议。”

    “这个应当,应当的。”

    “承书!去看看王铁匠又做出来多少东西?”华继明对承书吩咐到,“不,把他请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