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华老汉的明末变形记 » 010026 面向未来

010026 面向未来

    张小枝回来了,带回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消息。

    原来,这黄进官与华继明年龄差不多大,从他爹手上继承了这么大家业。也有几个兄弟,被派到南京、苏州等地看管着自家生意。而之所以被黄进官掌了权,则是因为他娶了以前两淮都转运盐使同知的远房侄女。生了几个孩子不怎么争气,但有个孙子黄远疆聪明伶俐,最得这黄老爷疼爱。

    最让人意外的消息就是有一大批灶户已经无法过活,准备逃跑。可带头的朱四海却被黄进官给抓起来了。策划好的逃跑,胎死腹中。

    华继明感到这社会矛盾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等被剥削的一方完全受不住的时候,就是社会大动乱的开始。

    陕西、河南现在的情形就是如此。过不下去?那就都别过了。有人会起来掀桌子的。

    另一个消息就是这黄进官也没有被列入食盐贩卖的纲册,他只是在一家徽商的名下,给人家生产盐。原来就是一家加工厂,自己没有售卖的资质,只能帮别人做贴牌生产的活计。

    华继明明白这其中的意思。黄家没有贩卖资格,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要想挣钱,那就得往外卖私盐。他家的船不愿意帮华氏往天津运布匹,估计就是这个原因了。人家要运私盐,哪有空帮你们运布呢!

    这就想通了。

    不过,这些消息综合在一起,却让华继明有些心动!这尖锐的社会矛盾,还有帮人生产的模式,会不会是个机会呢?自己要是能把这些灶户组织起来,解决他们盐田、燃料不足的问题,是不是能行?

    “杨六儿,你明天就去板浦,把盐售卖的环节与客商都打听清楚。”华继明想心动不如行动,赶紧把事安排下去。“好好琢磨一下,明天早上给我汇报下思路,然后出发。”

    杨六儿点头接下任务。

    “小枝,要不陪着杨六儿去一趟?”华继明看向张小枝。

    那自然好,在外面到处跑吃的好喝的好,张小枝非常愿意。

    华继明行事如此利索,这也是他这两个月形成的风格。无他,一算要发多少工钱,压力真是大。每天天一亮,几十张嘴就等着吃呢!所以,给别人发了工钱,那不就得使劲用吗?华继明也算是了解了自己前世的黑心老板为什么老是暗示要多加班了。

    现在,他华继明也有这个倾向了。这不,就在天刚黑的时候布置任务,方便让底下人好好琢磨一晚上。

    等杨六儿和张小枝出发了,华继明还在盘算着盐场的事。

    要是插手这个业务,会遇到哪些麻烦呢?

    他忽然又想到黄进官家里那高大的宅院,还有许多护宅的家丁。他们家有钱有粮还有兵,不好惹啊!现在自己还没有兵,如果成立护卫队,那现有的钱粮可就不足了。

    护卫队与工人不一样。训练的不好,打不过人家,那就全是白扔钱。花了一大笔钱,还保护不了自己,钱花了还免不了被抢。所以,华继明一直没有成立自己的护卫队,只是借助于孙千户来保护自己,这样虽然花些钱,但成本算是最少的。

    如果插手盐场,与黄家的冲突将是必然的,成立护卫队的事需要提上日程了。这也就意味着打制武器、研发火枪的事情也需要谋划。

    技术的发展需要人才,但现在人才到哪里找去?是不是要招一批年龄更小的孩子进行培养?

    华继明思绪万千,感觉有太多事情需要去做了。“大杰,这段时间你就在青口盐场这里多呆些日子。主要任务就是到各个盐田找那些灶户聊天,重点联系那些马上要过不下去还在死撑着单干的灶户。”

    “好的,东家。”周大杰心想这事简单,“还有什么吩咐吗?东家。”

    “好读书是件好事,但要注意眼睛。”华继明提醒到。

    杨六儿与周大杰跟着他的这些日子,他是看到了这两个人为什么能这样优秀。记忆力好,人还聪明,最关键的是人勤奋。

    杨六儿是心思重,很多事在他心里能过很多遍,才会拿出主意,做事之前更是深思熟虑。而且,非常愿意从外面寻找各种信息。这不,短短几天时间,就拉着张小枝、华传奇,把军营里的规矩和训练问了个清清楚楚。

    周大杰呢?看书多,家里给打的基础好,养成了好习惯。所以一有空就看书,现在有了华氏记账笔,抄书、读书笔记就做的更多了。

    “多谢东家关心!我会注意的。”周大杰心里一热。

    “好,你就住这店里,这是五两银子,你也记好账。”华继明把银子递给周大杰,“注意安全。”

    周大杰行礼致谢。华继明等剩下的人稍微收拾整理了一下,又买了一些当地的土特产,然后就回去了。

    总掌柜回来了,一次额外增加的会议正在召开。每个人都汇报自己部门的情况。

    牛春花、王二菊,非常细致地把正在推进的工作,遇到的一些问题,解决的一些思路给掌柜的说一说。

    华继明听着不住地点头,还行,安排的不错。

    王二菊的主意挺好,每天织布最多的会被评为织布模范,等月底的时候,织的最多的前三名,可以获得奖励。能够想办法进行激励了,值得表扬。

    于是华继明就肯定了王二菊的做法,表示支撑。听的王二菊心里美滋滋的。

    “承耕,最近一个月的生产情况怎么样?”华继明想了解一下现在工坊到底有什么样的实力。

    “现在共有纺织、制笔、钢制件三个工坊。已经有八十多个工人了。纺织工坊人最多,五十多,每天能纺纱200多锭,织布70匹。制笔工坊有十五人,每天制笔300来个。剩下的工人都在手工部下的钢制件工坊里。”华承耕详细地汇报了一下华氏的家底。

    华继明合计了一下,最后的产品主要是布匹与蘸水笔,现在的销量上不去,能挣钱的东西还是太少了。

    青口港还是要拿下来,要不然市场打不开,就周边这些地方迟早要饱和。

    华继明感觉危机重重,要是再不准备,危险马上就会到来。

    不能着急,不能慌!一件事一件事的去做吧!华继明告诫着自己。现在不能有丝毫的失误,也终于理解了什么叫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华继明决定要做这么几件事。

    一是成立一所工坊学堂,要为华氏培养后备力量。二是成立护卫队,没有护卫力量,终究是没有牙的虎狼。三是加大技术研究能力建设,要不断开发新产品。

    他在会上,把现在华氏面临的危机,华氏具有的优势,可能实现的突破,未来的发展方向详细地进行了解释。就如同前世他的老板一样,先画大饼、统一思想嘛,然后大家再劲往一处使。

    大家听了之后,都沉默了半天,好好消化总掌柜的这些设想。

    尤其是华承耕,更是在心里不停地盘算,这要花多少钱啊?现有的资源能不能承担起父亲的这些想法?

    最后,大家还是同意了总掌柜的提议。毕竟,华氏发展到今天,都是华继明定的方向,大家还没有能力去谋划更长远的未来。

    而且,华继明所讲的几件事,确实也很有意义,特别是护卫队这个事,大家都感觉得马上成立。因为,工坊里已经发生好几起外来人员盗窃的案子了。还有不知哪里的人,佯装应聘,却是过来偷窥工坊技术的,这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事情定了之后,马上就开始行动。

    工坊学堂成立了,学做木匠、铁匠、帐房等工作。李木匠,李泽府担任执行堂长,堂长,也就是校长,自然由华继明亲自担任。

    学堂招收十到十五岁小孩,男女不限。中午管一顿饭,不收学费。关键是对进入学堂的孩童,每个月发一钱银子,要是学习排名靠前,则另外还有一钱银子的奖励。

    这让很多农户动了心,有这好事,那就赶紧送孩子去考啊。

    “三秀,你准备去华氏学堂吗?”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新赵村的赵实问着赵三秀,两个十来岁的孩童。

    “怎么着,赵实?你准备去?”赵三秀知道赵实家里困难,准备这个春天读完,就回家帮着家里干活,不再读书了。

    “我爹说我们家没钱供我读书,华氏学堂给的条件不错。”

    “那我回去也问问我娘,看她怎么说。”

    于是周边很多穷苦人家的小孩纷纷报名,参加选拔。有些开设私塾的秀才,对华氏有了意见,怎么还挖我们墙脚呢?把我们的好学生都给薅走了。

    华氏根据掌柜的意思,一场别开生面的学生选拔开始了。

    “赵三秀,你也来了?太好了,要是能选上,咱们又可以做同学了。”赵实很开心地说到。同学几年,他们俩是先生最喜欢的学生,现在又能在一起,那就更好了。

    “先生劝我娘不要让我来,说这里教的不是考秀才、考进士的内容。”

    “是吗?那我也不管了,反正在这里有饭吃,还有银子拿。”赵实很开心,“要是能在华氏做工,也不错,我打听了,给的工钱不少。”

    “可是我娘一心盼着我能考上举人,至少要考上秀才。”赵三秀一脸愁容,这压力有点大。关键是母亲天天提起,不好好读书,对不起死去的父亲,不好好读书,更对不起辛苦劳作的母亲。让他感觉这书读的好沉重!

    “哦,来了这么多人呢?”赵实有些吃惊,有那么多人想读书吗?估计是看中了一个月的一钱银子。

    考核开始了,很多孩子好奇地看着华继明和李木匠,不知道要让他们做什么。

    华继明宣布了第一项考核内容,“每个人都站到前面的台子上,先告诉大家你叫什么,来自哪个村,想来华氏学堂做什么。然后,再把你家最重要的一个成员介绍给大家。声音要大!听明白了吗?”

    “听明白了,孩子们异口同声大声回答。”

    “都分组、抽完签了吗?”

    “抽完了,那就开始。第一号,宋阿秀上台。”

    这是一个女孩,说是有十岁,可看起来,应该还没有小珏大吧?长的比较清秀,看起来就很机灵。

    声音清脆地把自己介绍给大家,宋屯的,家里兄妹五人,自己排行第五。然后又说,家里最重要的成员是自己的大哥,大哥一人拉扯着兄妹五人,太不容易,但自己的大哥从不说苦说累,人也长的俊俏,就是还没有媳妇。你们谁家要是有闺女,找我大哥这样的,肯定没问题,是个能顶事,也能过日子的人。

    直接把华继明惊呆了,这小丫头还真厉害,知道在这么多人面前给自己大哥找媳妇。

    底下的很多人听了,也都佩服这小姑娘,胆子真大,话也说的清楚。

    就是带他来的大哥,羞的满脸通红,恨不得找个缝钻进去,“这个死妮子,看回去我不收拾她。”

    “看,那就是宋屯的宋春林,父母前年有病相继去世,就靠这个大哥带着五兄妹过日子。”

    “哟,长的不懒吗?”

    “哎,你家老二年纪合适吧?要不我给做个媒人?”

    “这事回去再说。我家老四还要上台讲话呢。”

    孩子们继续上台讲话,一个组将近100个孩子,每人两分钟不到,花了一个半时辰,四个组所有的孩子都上台讲完。

    有一个孩子台上的讲话,把大家逗的哈哈大笑。别人都说家里最重要的成员是爹和娘,或者是哥哥姐姐,这个小孩却说他家里那头牛才最重要,直接把现场气氛烘托到了顶峰。不过这孩子也没说假话,一头牛对农户而言,自然意义非凡。

    底下的父亲有些尴尬,旁边同村的人调侃到,“王临中,你这怎么混的,还没有一头牛重要啊!哈哈。”

    “听他胡说,看我不收拾他。”

    “哎,小孩子说的没错。”

    第一轮考察在快活的气氛中结束了。

    留下有150个左右的孩子,其中还有二十个左右的女孩,不过都比较小,说是有十岁,但看起来和小珏差不多。

    接着就是第二轮的考察。就是给孩子们展示各种图形,然后让他们在地上画出相反的样子。就像考公的时候做的那种逻辑题,只不过图画的比较简单而已,但数量却不少。

    有的孩子最后都迷糊了,到底是什么意思?脑子里只剩下一团浆糊。

    最后留下25个孩子,其中,还有6个女孩。

    排名26至50的孩子,如果愿意,等年龄一到15岁,就可以进工坊做工。

    随着工坊学堂招生同时进行的,是工坊学堂的建设。学堂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教学区,一部分是生活区,还有一部分是研究区。地是从华继正那里租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拆的村民的房子。

    李木匠天天忙忙的晕头转向,幸亏有王岳行、华传林、李思三个人帮着他。

    砖窑出的红砖一车车拉来。现在经过王铁匠和李木匠的改进,这马车更加灵活快捷了,一匹马就可以拉的动那装满红砖的马车。

    看着校舍的规划与建设,李木匠感觉有一点点的骄傲。只是天天管一堆事,琢磨技术的时间少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