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白鹿原,从刀劈白狼开始 » 133章 盘龙镇(三)

133章 盘龙镇(三)

    所谓“山上人”,指的是山民。

    山水相隔。

    人一进山,一进水,因环境阻隔,就变成了另外一种人,基本上没人把他们再当人,他们自己也不把自己当人。

    自古就有隐户之说。

    基本都是生活无着落,迫不得已进山入湖入海了,当然,也有托庇于地主豪强,成为他们剥削对象的。

    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没有户籍。

    好处是不再征税。

    坏处是不受法律保护。

    行政力量达不到的地方,土地必然是贫瘠的,缺粮缺衣缺盐缺铁……无所不缺,生活现状堪忧,所以,不同于有地可种的农民,山民的生存意识是求活。

    是一种被动的活着的意识。

    恶劣的环境,低下的产出,教会他们一切的前提是活着,然后才能谈其它。

    所以,他们从不把自己的命当命。

    当然,也不把别人的命当命。

    其行为取决于环境,山民身份随时在“民”与“匪”之间无缝切换。

    区分办法很简单,看他们有地无地。

    有地的人普遍希望活得更好,会遵纪守法,比如盘龙镇民;无地的人为了求活,法不法的不在考虑范围,他们只遵从生存法则。

    时杰他们当初擒杀辛龙辛虎,去葛条沟剿匪时碰到的就是这样的一群人。

    这种情况,直到新中国成立,完成普遍剿匪之后,才得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无远弗届,阳光普照,皆享受革命胜利的果实。

    虽然还有人贫困,但至少是人了。

    所以,葛掌柜此时提出引山上人下来,其意已经不言自明。

    四家之中,跟山上人牵连最多的,就是葛家。他们来山里做杂货,交易对象就是山民,天然容易建立亲密关系。

    杜家的财富建立在土地上,相对要讲规矩一些。农业收益周期长,很容易被打断,没有和平环境,啥也别谈。

    吴长贵忙安抚,“礼仁兄,不至于,不至于,你不是说要设法问一下吗?我这就去问,大不了直接登门。”

    布店的李掌柜也劝道:“是啊葛掌柜,吴掌柜说的在理,让他去一趟,他是白家老岳父,没理由不给这脸面。”

    “你不会去告我吧?”葛掌柜问。

    “我去告你啥呢,说你要造反?你们葛家在关中家大业大,所为何来?不过是求财而已,哪用得着做那个。”

    “那可说不准。”

    “那你去引山民来吧,我就在这屋里等着,哪里也不去了,大不了一死而已,老子本就是山里人,怕个逑!”

    吴长贵怒气上涌,索性不劝了。

    “礼仁你就是嘴硬,看把吴掌柜给气的。”杜仲琪红脸登台,“礼仁他也是没办法,说气话,吴掌柜别在意。”

    “我还是老实呆这铺店里吧。”

    吴长贵拿乔道:“葛掌柜已公然说出,我这一出去,岂不瓜田李下?我吴长贵还有家人哩,惹不起他姓葛的。”

    杜仲琪道:“礼仁,你看……”

    葛掌柜没办法,起身施礼告罪。

    吴长贵正要借坡下驴,屋外突然传来一声打问:“吴掌柜在家吗?”

    四人面面相觑。

    得,这回哪里也不用去了。

    听声音就耳熟。民事局的人直接登门,还去个屁,先应付了再说吧。

    来人是陈祖福。

    他追逃仄愣子时表现出色,颇有治安官的特质与风采,此次白鹿小学大举治山,镇子是落实治山策略的重要支撑点,需要精兵强将,就把他派出来了。

    与他负有同样使命的,还有不少。

    关中政府辖区的秦岭部分,东西长五百公里,南北宽一百多公里的范围内,所有的镇都挂上的民事局的招牌。

    这些依河流、古道而建的大镇其实不多,比之关中平原少了好多倍,否则一时还真抽调不出那么多得力人手。

    今非昔比的白鹿小学,来了个大手笔。

    “哎哟,各位掌柜的都在呀,正好,省得我四处跑了,一起聊聊。”

    吴长贵拱手道:“陈局登门,蓬荜生辉,欢迎之至呀!实不相瞒,我等也在讨论怎样落实民事局政策呢,有陈局解惑最好不过。”

    “哦?讨论出什么结果没有?”

    吴长贵心想:有啊,引山民下山。

    杜仲琪叹气道:“唉!不瞒陈局,还没有头绪,正要陈局为我等解惑。”

    陈祖福道:“那咱一起讨论讨论。”

    吴长贵吩咐儿媳妇重新换了席面茶水,五人落座,寒暄几句后进入正题。

    “自古以来,山民不归王化,看似自由自在,实际生活困苦不堪,之所以避开世俗,隐居山林,不过苛政猛于虎罢了。然如今我关中政治清明,百业发达,原来之种种苛政荡然无存,环境已与以往大为不同。张督实不忍山民凄风苦雨,所以才大举治山,请山民下山再沐文明,分享革命胜利之成果……”

    洋洋洒洒的说了大背景和趋势,陈祖福才话锋一转,“人生在世,不过吃饭穿衣,此谓民生也。山民下山,自然也要优先解决这个问题。以关中如今实力,无论吃穿,安置这些人员实是轻而易举,其它不讲,这几年来,每年接收自潼关西来的流民就不下百万之数。

    然一旦那样做,各位的产业堪忧啊,尤其葛掌柜、杜掌柜所操持之业,更是首当其冲。届时粮食与生活用品源源不断进山,民生领域将再无生意可做了。所以,民事局此前政策,实为大家考虑,还请各位未雨绸缪的好。”

    “哦?此言何解?”杜掌柜问。

    陈祖福道:“就拿葛掌柜所营之杂货说吧,铜官钢厂一炉铁水,够打钢锹万把,铁锅数千余;关中棉花亩产平均已达五百余斤,流水线下,轧条棉袄日产数万套。大工业生产之下,这些东西的成本低到原来十几二十分之一不到,葛掌柜,你那些东西还有人买?

    还有杜掌柜,关中粮食亩产你应该是知道的吧?小麦已稳定在千斤上下,玉米近倍,红薯三千有余,洋芋已过五千之数,如此产量之下,杜掌柜,你在山里种粮可还有利可图?

    实不相瞒,杂交水稻去年大田试种已经成功,亩产已过两千之数……”

    “甚?!”

    杜仲琪竟直接跳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