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科学家想养出主角 » 第17章 秦厉的思考

第17章 秦厉的思考

    秦厉一边踱步,一边思忖。

    他自然是希望立刻见识一下圣使的晋升,虽说有白秣这样一个成功案例摆在眼前,但还是希望亲眼见证以确保这项技术确实有可复制性。

    但经过白秣的解释,他也能理解造神计划的实施非一日之功。

    要想从使徒升变成圣使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攻克:躯体强度、能量和权能。其中躯体强度和能量是基础,权能是飞跃,是质变。只有躯体强度和能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承担”权能。

    但躯体强度和能量都不是首要问题。七大家族都会暗中培养一些死士,而秦家豢养的死士数量在七大家族中是第一。从中找出几名将躯体强度和灵气容量都提高到使徒巅峰的死士不算难。

    关键在于最后一点,权能。秦家对此也有所尝试,但所获寥寥。

    按照白秣的理论,这一步需要借助国运的力量。

    国运,是一国力量在概念上的集结。它本身会根据一定的规律附着在本国的人或物上,不带有显著的力量,不易被发现。不过,白秣经过研究,发现一定量的国运可以充作“凭证”,在本国范围内可以获得世界的认可,从而获取权能。

    而要让人能承载康诺斯帝国的国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选取在帝国声名显赫且广受国民认可的人进行实验。

    不过,秦厉这次是不敢让秦家的大人物尝试晋升圣使的,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没有做好准备。

    所幸,让死士去尝试晋升,就算失败,不管人会怎么样,至少国运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但这样的话,因为死士要先服用一些药物,做一些手术增强对国运的承载能力,无法立刻尝试晋升圣使。

    白秣已经到手了,也不急于这一时了。秦厉告诉自己。

    “秦涟。”他突然开口。

    “在。”秦涟躬身。她已经在旁边等候一会了。

    “你对圣使计划怎么看?”

    “我认为,这项技术带来的价值,可以很好的缓解秦家内部的矛盾。很多矛盾的产生,都是对现有‘蛋糕’的分配不满产生的,而这项技术,可以扩大这份‘蛋糕’。”

    “因此我们可以主动联合秦政泽一派的势力。毕竟,这项技术的价值需要国运来变现,而秦政泽对秦家一定程度的掌控,使得他也持有相当量的国运。”

    “而您将这项技术带给秦家,也能提高您在秦家的威望,使您更好地主导秦家。”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就算我们对这项技术的存在严加保密,另外六大家族也迟早会得知,进而引起他们对我们的忌惮和觊觎。”

    “我觉得,我们可以与陈家和司马家结盟,将这项技术以一定的价格贩卖给他们,并且约定不私自泄露这项技术。之后,让其他的家族付出一定的代价购买晋升圣使的名额。”

    “这样,既能使秦家更加强盛,也能增加康诺斯帝国的总体战力。”

    “你说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秦厉语气加重,“我没有必要向秦政泽示弱,主动和他联合。”

    “秦政泽在秦家的高超地位,很大一部分源于他是秦家唯三的圣使之一。可等到我利用这项技术帮助其他人晋升圣使后,他在秦家的地位就会贬值,就会下跌。”

    “而若是我亲自在他的势力中找一个有一定威望的人,帮他晋升圣使。他那只是因为利益而组织起来的势力也会很快土崩瓦解。”

    他顿了顿,问,“对于白秣需要的一件带有神圣属性的秘宝,你觉得圣裁笔如何?”

    圣裁笔是一件接受秦家气运几百年蕴养的秘宝,在品级上足以被称为族器。

    秘宝皆是品质非凡的灵器,品级上由低到高分为宝器、族器、国器。它的威力不仅和它的材质和锻造工艺有关,也和它接受的气运蕴养有关。

    在秦家所有带有神圣属性的秘宝中,圣裁笔是秦家最强的一件秘宝,它同时也是秦涟的武器。

    “我没有异议。”秦涟回道。

    “很好,那你明天将圣裁笔给白秣送过去。不要解除你对圣裁笔的炼化。一旦遇到需要严肃对待的战况,直接从他那里拿便是。”

    他想了想,继续说,“以防万一,你不要向白秣透露圣裁笔是你的武器。毕竟,你也是白秣的监守者。”

    “还有什么问题吗?”他感觉秦涟有话想说。

    “有的,还请不要过度使用国运,这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听到风险,秦厉的神色变得严肃起来。“继续说。”

    “这般利用国运,本质上也是一种对国运的再分配,将广泛存在的国运凝聚到特定几个人身上。”

    “适度使用还没什么问题,但若是用得多了,部分地区由于国运的转移走了,可能会出现灵气稀薄、旱涝频发等问题。”

    “并且,有些特殊的事物也需要国运的蕴养,最好不能拿这部分国运去用。”

    “放心,我心里有数。”秦厉点了点头。

    “没什么事的话,接下来有个任务派给你。”

    “请说。”

    “明照商帮的领袖明正衡最近有点不老实,你把他儿子绑过来,再给他留封信,他会明白应该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