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仙生十年 » 第42章 过目不忘的秘密

第42章 过目不忘的秘密

    费神记得上高中前,比如小学和中学,是有大把的空闲时间的。

    小的时候,爸妈还会让他背一背唐诗宋词,让他多读读世界名著,比如《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昆虫记》《老人与海》。看是看了,但是小时候的理解力不够,思想也还没成熟,所以宁可翻来覆去地看漫画书和小说,如果爸妈不在就看电视或者玩电脑游戏,反正是不会去重温那些名著。

    他现在就比较遗憾自己小时候没多读几本书。长大后是能天天抽出时间来看书,还能上网获取比单本书更丰富和及时的信息,但是人一旦习惯了刷手机用电脑,再想要切换回安安静静的阅读状态是很难的。

    长大后这么多年,他发现有些在小时候读过的文字会在脑海中浮现,经过一番仔细琢磨,然后就突然理解了那些文字的意思。如果没读过,那感悟都无从谈起。没有积累就没有未来。

    如果能让他带着记忆回到童年,他会多背一些古诗词,比如在背高适的诗时,会按照时间线,把他一生作过的诗都看一遍,看他早年家贫潦倒的时候写的诗,看他游历四方结识了李白、杜甫后写的诗,看他年近50岁高龄才当上一名小官时写的诗,看他安史之乱后一路高升到节度使写的诗,看他被贬后再度当上节度使写的诗,看看他在不同时期的遭遇下写的诗。别人只背过他的一两首诗,而他可以去读遍高适的所有作品,去体会高适的一辈子,而不是今时今日坐在电影院里看别人拍出来的《长安三万里》看导演和编剧怎么定义他的一生。

    他会去看古代文学,比如他知道有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但当有人问到他曾巩,费神连曾巩有什么作品都不知道,问到苏洵,费神只知道他是苏轼的父亲。那是不是可以把这八个人的作品都看一遍呢?比如费神知道“儒释道”这三个字了,那他是不是可以把三家的经典都看一遍呢?再细一点的话,佛法、佛经和佛教是不是可以分别了解一下呢?

    他也会去看国外的文学,比如之前他只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我们的革命导师和哲学大家,但他不知道他俩在其它领域其实也有很高的造诣,他就可以去看一遍他俩的所有作品;比如他知道每年有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获奖前,他只知道莫言的《红高粱》,莫言获奖后,他从媒体那里知道莫言还写了一本《丰乳肥臀》,但他只知其名,还不知道这两本书写了什么,更不知道其它书名,他是不是可以把莫言的所有作品都看一遍呢,把所有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的作品都看一遍呢?

    另外,经典影视作品也是可以看的,比如豆瓣和IMDb评分高的电影。小时候周围的人谁懂电影,都是后来有了网络才了解的。现在真正抽时间去一本本看下来的人又有多少呢?

    当然了,懊悔归懊悔,他现在弥补自己也不晚,正所谓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他去逛过旁边高中的图书馆,环境还可以,藏书也丰富,现在每次他去吃饭后,都会顺一些书回来。他发现自己现在看书不仅能一目十行,而且过目不忘,读书变成了一种享受。

    一目十行是因为反应快,或者说在很短时间内能接受大量的信息,但费神不太理解自己过目不忘是怎么来的了,他记得他以前背个唐诗都要死磕十遍以上。

    他是知道几种记忆法的,但都感觉解释不了他的疑问。比如他知道可以用关联记忆法去记圆周率,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只要把没有规律的数字编成诗就容易记住了。

    第二人格给费神解释说,修炼的人会更加专注,更容易入定。借用佛经的说法,一秒有10个瞬间,一个瞬间等于36个刹那。入定的人能感受到一秒里所有的360个刹那,所以能利用的时间就多了。普通人经历的一秒可能在专注,更多的是浪费掉了,每一秒相当于脑子空转了360个刹那,那放大到一分钟,一个小时,每一天,普通人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走神浪费掉的,只有专注的人才能感受到完整的一秒,进而感受到一秒里的10个瞬间甚至是一个瞬间里的36个刹那。这样,别人用1秒去记忆,而他用了360秒,甚至更久,假如他还能继续一个从刹那里面感受到更小的时间单位。

    所以,过目不忘的秘密在于一个人专注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