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西游:从白虎岭开始 » 第二十九章 如梭日月

第二十九章 如梭日月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眨眼间,两年时间匆匆闪过。

    又是一年初春。

    是日,泽云洞洞天。

    袁通伸了个大大的懒腰,推门走出厢房,来到干净整洁的四方小院里。

    晴日里,小院内显得分外明亮,粉墙黛瓦的道观在微风中显得更加幽静,石阶上斑驳的影子和老柚树的轻拂,更添了一份古朴之美。

    荒芜已远去,颓败不复回。

    这一切都是兄弟三个勤工不辍,顶着烈日挥汗修葺的结果。

    一年多前,袁通便领着黑狐和阿虎离开了那座简陋冰冷的山洞,搬到了洞天中居住。

    住进来的第一天,袁通就后悔了。

    当初早点搬进来就好了!

    与遍布焦土、满目疮痍的枯松坡相比,这里简直犹如灵域仙境,不仅风景如画、四季如春,最关键的是灵气比外界浓郁不知几多,好比云泥。

    毫不夸张的讲,在这修行一天,能顶枯松坡半年。

    发现这点后,袁通悔得肠子都青了,感觉错过了一个亿。

    只可惜,洞天内的时间流速与外界无二,并没有“观棋烂柯”的夸张效果,让他开“时间挂”的想法落空了。

    不过这也是好事。

    起码没给他们巡山增添麻烦。

    另外,这里也远没有袁通预想的广阔。

    远处朦胧的千山万水、玉宇琼楼,毫无例外都是虚幻,皆为海市蜃楼,甚至连道观所在的山丘都是假的,最多行至半山腰的位置便到了边界,除了折路而返,再无他选。

    好在山上的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各类花草树木,伐摘后过段时间还能再生长出来,好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饶是如此,对于久经苦难的兄弟三妖来说,能住在这画中之所,已经算是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黑狐闲时常与阿虎兴致勃勃地议论,感慨就算天庭玉皇大天尊的御花园,最多也就比这里大上百倍吧!

    袁通每每听了都有点难绷。

    两兄弟一脸认真讨论的模样,让他想起了前世一个很幽默的段子。

    古代有两个老农民在田间地头畅想皇帝的奢华生活,一个说:“我想皇帝肯定天天吃白面馍吃到饱!”,另一个摇摇头:“不止不止,皇帝肯定下地都用金锄头!”

    当然,也不能怪二妖无知。

    只能说,“上流神仙”的奢华生活,“下等妖”根本想象不到。

    说实话,袁通也想不出来。

    不过不要紧,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至此敢争先,皇帝轮流坐,今年咳咳…

    开个玩笑。

    当不成大天尊,当个小天尊总还是有机会吧?

    有个成语叫得陇望蜀,像袁通这种,属于是刚刚当上安喜县县尉,就已经幻想登基御极、面南背北,鞭挞宇内了!

    讲好听点叫志存高远,难听点叫白日做梦。

    不过妖活一世,有梦想不是坏事,当咸鱼免不了被馋猫叼走。

    这就是丹田内日益增长的法力带给袁通的自信。

    这些日子,袁通每日享用灵果珍馐,修为增长飞快,短短两年时间,丹田内的灵气便从涓涓细流成长为田间沟渠,眼看就要成长为汪洋大海。

    未来可期!

    但成长都是有代价的,长时间的只出不进,望君囊中的灵物已所剩无几,眼看即将告罄,这也意味着袁通三兄弟快速成长期马上就要到头了。

    少了这个重大灵机来源,只凭每日吐纳,三妖又要回到久违的龟速时代,就好比会员过期的百度网盘,下载文件要多折磨有多么折磨。

    所以袁通现在无时无刻不在想方设法,想着能找个什么办法把这该死的vip重新续上!

    其中一条途径资源再利用。

    本着绿色可持续的新发展理念,袁通会将每次吃剩的果核草种收集起来,以山上灵泉沁润,等发芽后埋入灵田,静待破土。

    他虽然对种地一窍不通,架不住洞天内灵壤肥沃,无虫无害,种下种子连施肥都不用,只需按时浇水,或早或晚,总有生芽的那一天。

    事实也正如他所料。

    现在道观后的三亩新开垦的灵田内,已经长出了许多灵果灵植的幼苗,虽离结果依旧遥遥无期,但起码有了个盼头!

    这个办法大体不错,可惜太费时间,要想吃上自己种的灵果,还不知得等到何年何月,袁通大致算了算,恐怕没有那么多时间。

    此时距离他们兄弟三个被老豺派往枯松坡,已经过去了近三年,奎星下界也已有三年。

    袁通没记住唐僧师徒是什么时候来到白虎岭,但他冥冥之中有种预感,离剧情开始,已不远矣。

    经过这段时间的修行,他们兄弟三个虽然都有了十足的长进,但在真正的大佬眼里,仍然比蝼蚁大不了多少,属于吹口气就能解决的那种。

    但在这白虎岭,已能彻底站住脚。

    袁通估摸着,若论身体素质,他们中最强的阿虎大概可以跟老豺半斤八两,唯一欠缺的,就是丰富的对敌经验和具体的实战手段了。

    或许还要考虑到法宝、神通术法、武艺的欠缺。

    后者暂且不提,法宝倒不用担心,料白虎岭这穷乡僻壤,没有天上的跟脚,哪会有什么厉害的宝贝?

    真当法宝都是大风刮来的吗!

    至于神通,可能性也不大。

    据袁通所知,老豺乃山中寻常豺狼成精,并非什么上古异种,只是修炼的日子久了,不排除掌握些许秘法的可能。

    之所以考虑这么多,是因为袁通知道,西游记的战力系统与大部分修仙小说网文有很大不同。

    西游世界,并不是修为大过天。

    更不是你境界高就能所向披靡,傲视三界。

    其中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李老君在八卦炉前被刚刚脱困的猴子一巴掌推了个屁股蹲儿,从此沦为广大乐子人读者口中笑柄,动辄“倒栽葱警告”。

    要知道,在西游记的世界观里,太上乃此纪之母,不仅化身盘古开天辟地,还曾解化女娲之名炼石补天。

    按理说,如此超然的人物,放在别的小说里早已无敌于寰宇,但在西游记里,却依旧有如此狼狈的时候。

    若说修为不够,无人肯信,说能解化混沌、开辟天地的道祖法力不深、神通不广更是谬谈!

    论法宝那就更多了,什么金刚琢、紫金红葫芦、羊脂玉净瓶、幌金绳、芭蕉扇、七星剑等等,随便拿出来一件,都是名头响彻三界的宝贝,每一件都有偌大威能。

    就连孙悟空手里拿的如意金箍棒和猪八戒的兵器九齿钉耙,也通通都是出自太上老君之手!

    如此看来,似乎只剩下一个原因:

    武艺不精。

    查阅西游通篇,经常能看到猴子与某某神仙战不数合,或者和某某妖怪大战几十回合不分胜败,这些都是武艺的体现。

    一个角色武艺的高低只由自身的肉体强度、招式架势、肉搏经验等因素决定,与其法力深浅没有任何关联。

    这一点倒与同为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较为类似。

    也就是说,法力越高,并不意味着武艺越高,相反,武艺高也不代表法力深厚。

    武艺和法力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交汇,它们和法宝共同构成了西游世界的战力体系。

    武艺对战力的加持无疑是巨大的。

    纵观整本西游,凡两方对垒,大多选择先以肉搏、械斗试探,能胜则胜,胜不了再决定用神通或法宝一锤定音。

    比如取经时的猴子,就是抡着铁棒一路火花带闪电地打过去的,除了寥寥几难,很少动用像身外身法、法天象地之类的大神通,几乎全靠武艺。

    这也是在许多人眼里,其屡屡吃瘪的原因之一。

    试想一下,如果猴子没到一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施展法天象地踩过去,西行路上又有几个妖王能够抵挡?

    或是用些阴险手段,变成蟭蟟虫儿提前潜入妖精洞府,趁其熟睡再动手,再或者飞进酒里背喝进肚,还不弄一个死一个?哪还有幸存一说?

    不过这也就想想,真要这么干,就不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求取真经,而要彻底变成“西游速通版”了。

    说回老君。

    单论法力神通,毫无疑问,这位老爷子在三界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论法宝,更是冠绝宇宙,无人能敌!

    可说一到武艺,那就有点尴尬了。

    毕竟是高卧三十三天外的道祖,平日里没事讲讲经、谈谈玄、炼炼丹,身旁伶俐小童使唤着,貌美仙姬伺候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手上功夫疏松点也属正常。

    又不是村口老大爷,哪用得着跟亲自下场跟人battle?

    要真动不动就拎着拂尘跟大汉肉搏,我堂堂太上道祖的逼格在哪里?

    想象一下,某年某月某日,老君与元始天尊论道时发生口角,俩人搁兜率宫门口酣战八十回合不分胜负,一个是大罗上仙呼道祖,一个是玉虚太乙正元龙!这个拂尘无影千捶打,那个法印狂砸运神功,两个相逢真对手,往来解数实无穷…

    好家伙,那画风多少有点辣眼睛。

    除了武艺,法力,或者说法术神通也是衡量战力的一个关键指标。

    只有武艺而缺少法术手段,就好比两国大战,其中一国只有陆军,对方不仅陆军够硬,还能派出海军舰队绕后登陆,偷袭后方。

    如果说武艺高低决定战力下限,那神通法力则代表了上限。

    当然,此处说的神通,指的是能翻天覆地、改天换地,一瞬间反转局势的大神通,而不是像腾云驾雾、呼风唤雨之流的小神通。

    西游路上绝大多数的妖怪都不具备这点,往往只是武艺强悍,法攻过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家住黑风山黑风洞的熊罴怪,一身怪力,武艺绝世。

    要问他武艺有多高?

    一般般,也就是当面嘲讽猴子“弼马温”还能安然无恙的水平。

    能让瘪火的猴子亲口承认“战彀半日,不分胜负”,其武艺不可谓不高,然而,其厉害的神通却几乎没有,最后被行者略施手段,便轻松拿下。

    与黑熊精截然相反,西行中还有一些物攻低,却拥有逆天神通的妖王,譬如黄风岭黄风洞的黄风怪,只一口巽风,便刮得“碧天振动斗牛宫,争些刮倒森罗殿。五百罗汉闹喧天,八大金刚齐嚷乱。文殊走了青毛狮,普贤白象难寻见。真武龟蛇失了群,梓橦骡子飘其韂”。

    又或是蛰伏女儿国琵琶洞的蝎子精,一针扎下去,连佛法无边的西方释迦摩尼尊者大日如来佛祖都承受不住,疼得掉眼泪,却被天庭“籍籍无名”的昴日星官克制的死死的。

    由此可见,神通术法,尤其是先天神通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克制关系的,又如百目怪与金针。

    像猴子这样的武法双修的全能选手,法力“寰中少有,世上全无”,武艺“一条铁棒无人敌,打遍西方万里游”,绝对是三界中的绝世高手,站在世界之巅的奢遮人物!

    完全配得上“历代驰名第一妖”的称号!

    书中与其配置相似度极高的,还有三个角色,分别是二郎神、牛魔王和六耳猕猴,人均“神通广大,法力无边”,除了老牛,也都会如法天象地、七十二变等强力神通。

    这里多提一嘴,西游记中的七十二变,乃是一种用来躲避三灾的法术手段,并不是网上流传甚广的七十二种大小神通,此一谣言起自明末清初的《历代神仙通鉴》,比西游成书要晚,因此不能相提并论。

    至于说有明确记载三十六变强于七十二变之类风言风语,皆源自明代冯梦龙所书《三遂平妖传》,与西游无关。

    七十二变乃是虚指,并不是说只有七十二种变化。

    七十二这个数字在古代乃天地阴阳五行之成数,为最大的阴数八和最大的阳数九相乘的数字,用来表示数量之极。

    光原著猴子展现出来的变化,便远不止七十二种了。

    所谓七十二变,即是变化无穷尽,只因刚好对应地煞数,因此叫做地煞数七十二变。

    其法不仅变幻无穷,而且在变化过程中,能够在自己的意志掌控下随意变幻,也就是原著所说的随心变化,一如旁白所言:“炉中久炼非铅汞,物外长生是本仙。变化无穷还变化,三皈五戒总休言。”,又如悟空自述:“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

    此外,七十二变不仅仅能变化万物,更涵盖一些如断头再生的异术,原著猴子在车迟国与三妖斗法时,作者就假借沙僧之口道出:“他有七十二般变化,就有七十二个头哩。”

    后来在三借芭蕉扇一回里,同样精通七十二变的牛魔王在最后一战被哪吒用斩妖剑砍头的时候也展现了这个能力:

    “那牛王腔子里又钻出一个头来,口吐黑气,眼放金光。被哪吒又砍一剑,头落处,又钻出一个头来。一连砍了数十剑,随即长出十数个头。”

    不止如此,像猴子经常用的隐法、遁法、起法、摄法、避水火之火,都应被七十二变囊括在内。

    便如须菩提祖师所言,地煞数七十二变乃是一门能避灾保命的无上神通,并不只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单纯的变化法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