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在大唐配角皇子怎么当皇帝 » 第二十七章 长孙皇后的改变

第二十七章 长孙皇后的改变

    “王德,你去看看他们在做什么?”...

    不明真相的李世民,没有仗着皇帝身份,就出言阻止他们。

    对于不了解的事,不可妄下结论

    这或许就是李世民,能够成为一位伟大帝王的重要品质之一!

    就在李世民出声的那一刻,这些看起来忙忙碌碌的宫女和力士,终于是发现了李世民。

    于是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快速的靠墙而站,朝着李世民恭敬的行礼。

    李世民让他们起身,然后招了招手,将一个年轻的宫女叫了过来,出声问道。

    “你瞧着眼生,应当不是在立政殿当差,怎么跑到这里来了,还有...”

    说着,李世民随手指了指地上那些摆放的花盆,接着说道。

    “你们这是在干什么?”

    这个年纪看着不过二八的年轻宫女,应当是第一次见到李世民,显得非常的紧张。

    在李世民面前,又一次见礼后,双手就一直紧张的搓着自己的衣角,低垂着头,似乎要将那张小脸躲进两峰之间,这才感到安全。

    听到李世民的问话之后,这才糯糯的抬起头来,磕磕巴巴的回答道。

    “启...启禀圣人,小人...是...是水芸宫燕德妃下,当差的“司苑”幼...幼白。”

    “哦,既然你在水芸宫当差,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见到这个小女官有些紧张,李世民尽可能的用柔和的语气,对她说道。

    似乎是李世民的态度感染到了她,这位名叫幼白的少女很快就镇定了下来。

    然后将她所知道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李世民。

    原来今天上午巳时,也就是九点多,立政殿的静姝,静司尚仪,突然拜访水芸宫。

    然后告诉燕德妃,不是喜欢水仙吗?立政殿有两盆极品水仙,如果想要的话,自己遣人去搬就可以了。

    燕德妃大喜过望,于是立马就派遣我和另一位姐妹,来立政殿搬运那两盆水仙花了。

    只是等到我们来的时候,才发现,不只是我们,就连其他几个娘娘那里,也遣人来搬花草了。

    听到这里,英明神武的大唐皇帝李世民,已经大致明白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应当是养了多年花草的长孙,突然间不想继续养着这些花草,但是又不想直接拔了。

    毕竟自己养了这么多年的东西,多多少少是有些感情。

    于是,让那些喜欢花草的嫔妃们,喜欢什么,直接搬回去,这样,也不算辜负这些植物。

    只是视花草如命的长孙,怎么突然有了这个想法,大感意外的李世民,没有多想直接走进了立政殿中。

    踏入院中,尽管李世民已经来过立政殿无数遍,但这一次,他还是不出所料的多看了几眼。

    实在是此时的立政殿变得有些陌生,以往进来,不管何时,就算是冬季,也有一株开满梅花的院子,现在空荡荡的。

    所有的花圃,全部被搬空,就连一株三层木楼高的桂花,也被锯倒在地。

    几个比较强壮的力士,正在那里挥汗如雨,准备将根须挖出来,以免它再次生长。

    李世民高耸入云的眉头紧皱,等到他快步走进里屋,却见长孙皇后,正带着几个年纪尚小的公主,正在用膳。

    见到李世民的到来,长孙连忙起身相迎。

    而那些公主顿时也叽叽喳喳的围了上来,不是要李世民抱的,就是要李世民背的,一时间倒也让李世民刚才抑郁的心情疏散了几分。

    等到好一通忙活之后,安抚好这几位公主。

    让她们乖乖到桌子边吃饭,李世民这才装着若无其事的向长孙皇后问道。

    “观音婢,怎么好好的花,说不养就不养了?还弄出这么大的阵势!”

    听到李世民的话,长孙很快就明白过来。

    看样子前些天,李恪对自己说的那些话,二郎并不知情。

    或许,也根本不知道,其实他第三个儿子,李恪,还会一点医术。

    “唉...”

    长孙无奈的叹息了一声,对于这个现在当了皇帝,眼中只有国事的大唐皇帝李世民。

    心地善良,贤能兴家,留下千古贤后美名的长孙皇后。

    突然感觉,除了留在宫中的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其他像李恪这样的儿子,身为父亲的李世民也要适当的关心一下。

    不然有失偏颇,父子之间,容易产生间隙。

    想到这里,她就准备逗弄一下二郎。

    只见长孙皇后,故意不去看李世民的眼睛,一边捧着碗,给三岁的晋阳公主李明达喂着饭,一边以不在意的口吻说道。

    “这不是困扰我多年的老毛病,被一位高人瞧出来吗?高人说我的这个病叫“气疾”,好像也叫“哮喘”。最忌讳的就是接触花粉、粉尘,还有动物毛发。”

    “一开始,我还有些不相信,可当我跑到只喜欢种竹子的杨妃那里过了两天,发现鼻子真的不难受,就好像身体也都松快了不少,我才敢确定,我这毛病是真的不能养花。”

    “啪...”

    下一刻,只见李世民神色激动的一巴掌拍在餐桌上,将吃饭的几个公主给吓了一大跳。

    然后一把抓住长孙皇后的双手,激动的说道。

    “那你的病是不是就可以痊愈了?高人呢?高人在哪?朕亲自去请他,让他再给你好好看看。”

    “二郎,你干嘛?孩子们可都在呢,注意点,看看你干的好事?”

    李世民闻言立马珊珊的放下捏着长孙的双手。

    然后手忙脚乱的收拾起来。

    原来,因为听说长孙的老毛病,被人诊治出来,太过兴奋,一把将正在喂食晋阳公主李明达的长孙抓住。

    导致长孙勺子里的饭菜,全部都洒在了晋阳公主李明达的脸上,衣服上。

    看着李明达嘟囔着小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的委屈模样。

    李世民一下子就慌了神,连忙放下皇帝的架子,双手接过李明达,低声细语的哄起了孩子。

    好在只有五岁的李明达,在长孙的教育下,非常的乖巧懂事,很快就被李世民的几个许诺,给哄得不停亲吻李世民的脸。

    趁着李世民哄孩子的时间,长孙皇后赶紧拿起碗筷,快速的吃起了饭来。

    “咦...”

    等到李世民抱着李明达转过身来,看见长孙吃饭使用漂亮的瓷碗,李世民立马发出了一声惊咦声。

    他指了指长孙手上的瓷碗,好奇的问道。

    “观音婢,你是用瓷碗在吃饭吗?怎么想到用这个吃饭,还挺漂亮的,挺好。”

    正在吃饭的长孙,突然间听到李世民的这两个问题,让她的大脑也突然宕机了一下。

    因为按照一般的人情世故,或者从孝道上来说,像李承乾、李泰、李恪这样的皇子,如果要进献什么好的物品。

    一般都是先进献给皇帝李世民,除了他是父亲之外,他的另一个皇帝的身份,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原因。

    毕竟只要讨好了他,从他的指甲缝里流入出一点什么东西,都能够使他们得到更多的权利和利益。

    所以,今天李恪来给她进献陶瓷餐具的时候,她还以为李恪是先到李世民那里,然后再给她送过来。

    从一般的唐朝影视剧中,大家看到那些主角他们无论是喝茶还是盛菜,都是用的瓷器。

    其实,这是种错误的观念。

    首先,从唐代边塞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的饮食器具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炊具,主要有灶、鼎、镬[huò]、鬲[gé]、锅、甑[zèng]、鏊[ào]、甗[yǎn]、釜、鬶[guī]、斝[jiǎ]等。

    第二类是食器,主有各种陶碗、铜锅、铜盒,杯、觥[gōng]等。

    汉代虽然也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

    到了唐代,也就是贞观中后期,瓷器的制作才蜕变到成熟的境界,从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

    并且烧制出来的瓷器,大多是用来观赏,或者像唐三彩那类用来陪葬的器物。

    所以,贞观前期,就算是王公大族,使用瓷器餐具的人也非常的稀少,几乎就是没有。

    平常百姓,要么使用木质餐具,要么使用陶制用品,生活品质方面,还是比较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