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穿成农家女,娇养了大反派权臣 » 第九十九章:征工采药

第九十九章:征工采药

    二郞三郞急了:“阿姊,我们也要。”

    他们也好想过生辰,二郞记得自己的生辰是在冬天,三郞是在春天,每次生辰阿娘就会给他一套新衣衫,但是来到这里后就没有了,看到阿正哥碗里的双蛋黄,兄弟二人羡慕坏了。

    王书颜把自己的鸡蛋夹成两半,一半给二郞,一半给三郞,笑着解释:“你们还太小,等你们长大了再送,这个礼物先给阿正哥哥,等你们也十岁了,阿姊也送你们好不好?”

    不是她哄小孩子,是这个礼物眼下阿正最需要,而且还很辛苦。

    阿正比二郞大三岁,比三郞大五岁,许是受了不少苦,看上去也只比二郞高一点,来到这里才慢慢养胖不少,但看起来依然和二郞差不多,不喊他‘阿正哥",都看不出来他比他们大三岁。

    二郞三郞一听,只得乖乖听话,点头说好。

    二郞看着碗里多了半个鸡蛋,见阿姊碗里的面没有鸡蛋,懂事的将自己碗里的一整个鸡蛋放到她碗里:“阿姊,你呆会还要出去,要吃多点。”

    三郞有样学样,也将自己碗里的整个鸡蛋送到阿姊碗里:“还有我的,还有我的。”

    王书颜哭笑不得,见小元正也想将自己的鸡蛋夹过来,赶紧拿手捂住碗:“够了,你们真当阿姊是饭桶啊。”

    她也就中午吃得多,早晚的食量其实还好。

    见王阿姊这么说,元正小脸微红,只得作罢,就是一听完王阿姊说的礼物满心期待,想问是什么礼物又不好意思,只得笑嘻嘻的吃面。

    反正王阿姊送他什么都喜欢,由其看他们都穿着自己给他们买的夏衣,更是欢喜的紧。

    临叔叔要他学会不要忧虑以后,要珍惜当下,所以他很珍惜眼下的时光。

    张氏笑着对阿正道:“阿正,呆会婶婶给你量身子做身新衣衫,就算是婶婶送的生辰礼了。”

    二郞三郞又是一脸羡慕得紧,见娘亲也送阿正哥,两人一肚子心思。

    三郞道:“阿正哥,那个东南盒子我今天借你玩一天。”

    二郞白他一眼:“那个本来就是阿正哥买的。”

    三郞反驳:“可是阿正哥送我了,那就是我的。”

    二郞凑到三郞耳里叽里咕噜的说一通,等他离开,三郞对元正笑得一脸神秘道:“阿正哥,东南盒子我不借你了,我和阿兄要送别的给你。”

    二郞笑出小虎牙,同样一脸神秘:“对。”

    小元正听得欢喜,连连道谢,把自己的鸡蛋给二郞三郞一人夹一个:“不管你们送我什么,我都欢喜。”

    王书颜抚额:“快吃吧,面都要陀了。”然后夹一个鸡蛋放到小元正碗中,故作凶巴巴道:“赶紧吃。”

    小元正朝她笑得天真无邪,低头吃面。

    张氏看着小元正,稀罕得紧,又看向二郞三郞,脸上满是欣慰,两个儿子乖巧懂事,女儿能干,连暂住在家的小元正也无须她多费心,真觉日子如果能这样平淡的过也是挺好的。

    张氏吃到一半想起一事,对女儿说道:“咱们新房子盖好居住到现在都没有摆席面,按礼数是不是不妥?”

    其实席面原定计划在三天前,但女儿天天在李大夫的医馆忙得很,实在没有功夫管这事。

    王书颜一脸无所谓:“眼下我正忙,里正阿叔他们也在帮忙周旋成药一事,时间有限耽误不得,还是等事情处理了再摆席面吧。”

    张氏也觉得有理,又说了二房送来不少布匹一事,打算给他们提前做秋衣。

    王书颜淡道:“这二伯母倒是挺大方。”

    昨天,二房的洛氏叫人送来了春夏秋冬的布匹,每个颜色各两匹,虽然布料一般,但赢在数量多,说出去也体面。

    吃完饭,二郞三人帮忙收拾完碗筷,便跑去马厩喂马。

    家里买了马车后,王书颜将原来的竹屋请老雷公改成马厩,二郞三郞对家里有马车一事最为兴奋,每天都是又害怕又兴奋的想摸摸,两兄弟一天到晚吵着要给马儿喂马,一人喂白马,一人喂红马,只有元正一脸从容,不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为了避免被马误伤,王书颜定了规矩,不许在她不在的时候进马厩喂马,不然吃巴掌。

    张氏怕马,清理马厩的工作只能交给王书颜,后来,阿正见王书颜天天往外跑忙得脚不沾地,便主动揽下这活,王书颜观察两天见他不害怕又是体贴想帮她分担,便由他去了。

    有了新马车后,发挥的作用其实挺大,王书颜让周颂卿只要需要采买,都可以让小厮过来驾车。

    而方子口村的村民们打从知道他们盖新房后又买了大马车,有眼红有羡慕,私下议论的自然不再话下。

    苏大娘跑过来说起这事,王书颜一脸无所谓:“无所谓,嘴巴长在人家那,我管不着,只要别让我听到。”

    ……

    李大夫医馆里,周颂卿听完李大夫说完昨天金大夫要买方一事,骂了一通后问道:“还有两日唐大夫就下山了,我们是不是应该去一趟‘益寿堂"?”

    王书颜却道:“我们可以先进山采药吧,方子口村这片山的藿香应该也不少,征集一些人手先以采药为主。”

    她的想法眼前很简单,远的够不着,就在眼皮子下功夫,总好过干等。

    李大夫蹙眉:“那瓶子呢?老二说瓶子的量太大,窑铺都不敢接多,都只愿意接五百个数量,有两个稍大的烧窑铺也才敢接一千个,工期要二十天。”

    这是李大夫二儿子刘仲邈带回来的消息,东凑西凑,也才够五千瓶不到,还差一大半的数量。

    通州县六镇十三乡,烧窑铺也才五、六间,这么大的量,因碍于时间太短,虽心动却不敢接,都默契的只接可承受的范围内。

    王书颜揉着发涨的额鬓:“那就,有多少算多少吧。”

    一个成药从里到外要解决的问题简直是多如牛毛。

    李大夫愁眉不展点头道:“你那两个叔已经托人打听别镇的烧窑铺和藿香,如果有合适,我们就在别镇下单采卖。”

    王书颜:“也只能这样了。”

    今天已经第八天,过两天梁小将又会过来勘察,眼下泡好的药只有五大缸,只够三千多瓶,还差十个大酒缸没有入药浸泡,拖一天,成药的速度就会慢一天。

    周颂卿道:“那我先征集采药工,可有什么要求吗?工钱怎么定?要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