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岁夏 » 第92章掇只壶

第92章掇只壶

    用林韬的话来说,紫砂壶勤于练习,所有的技术都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当中练出来的,熟能生巧。

    而看了一些紫砂方面的书籍之后,林岁夏更是心里决定了,一定将紫砂文化推广出去,不管多难。

    但林岁夏到底还没有想好怎么让他们的账号像当初推广黄桃时一鸣惊人,所以今天林岁夏给自己的任务是一边做壶一边思考。

    前两天学会了做半月壶,今天林岁夏打算尝试一下掇只壶。

    这是林韬给的最大自由限度。

    林韬已经将基本功交给他们,剩下的要靠他们自己来,这一行除了勤加练习之外,也是要靠天分的。而天分如何体现,也只能在做壶的过程中展现出来。

    掇只壶的原型是宜兴乡下存放油盐的大口容器,叫掇子。掇有垒叠、堆叠之意。这些信息就是林岁夏昨天在书上看到的。

    林韬也做过不少掇只壶。

    今天林岁夏就比着林韬做的这把掇只壶模仿。

    掇只也是传统器型中的一款,是无数艺人与壶友喜爱的款型之一。好的掇只壶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的美誉。千金之壶,可以说是价值连城,称得上是壶中之王了。

    林岁夏看着林韬做的这把壶,对紫砂壶了解得越深,越是明白了林韬做得精美绝纶,甚至达到了收藏的价值。

    林韬做的这只掇只壶有着浑圆的壶身,半圆的壶盖,圆钮,线条流畅,比例得当,压盖略微浑厚,点线之间见出魅力,子母线口盖温和严密,骨肉亭匀,简练大方,制作颇见功力。弯流嘴胥出,在端头下压,柔美之姿明显,壶柄略微上抬之后优雅滑落而下,形成一条圆润饱满的弧线,朴雅大方。

    确定了壶型,从切泥块到打泥条,林岁夏又开始了这常规的步骤。

    今天周奇也和林岁夏选择的壶一样,他也打算模仿一下林韬的这把掇只。

    拍泥条很耗时间,主要为了是为了控制壶片在0.5-1厘米之间,均匀平整。泥条平整以后,打底片和围身筒就相对简单。切口需要的是精准和耐心,但最难的,还是拍身筒。

    如何想拍出想要的壶身,这就需要日复一日的功底,泥条才会在手中按照想要的形状拍成。很显然,这一方面林岁夏和周奇都需要多加练习。

    也是在不停地拍身筒时,林岁夏走了神。她的脑海里不停复盘许呦呦黄桃账号的成功,想从中汲取一些经验。

    当初林岁夏以古风小仙女的形象给许呦呦立了人设,配合在桃林辗转,有种在蟠桃林的感觉。当然,最成功的是江墨男扮女装引起了一些话题,吸引了不少流量。

    那紫砂壶如何吸引流量呢?

    给林韬穿上古代服饰让他扮古代认真做壶?

    可是紫砂壶从古到今一直存在,想以这种形象打造出反差形象,显然不太可能。

    这方面,换成她这个年轻人也未免有效果。

    紫砂壶文化还是制作紫砂壶,都是以静为本。当代年轻人压力大,看看这种治愈风的慢文化倒也是一条路子。

    这一点,李子柒前几年的成功可以证明。

    但如果是在前几年这种风格也许可以吸引一些流量,现在早已经跟风的一大堆,根本起不了什么热点。

    “哎呀。”林岁夏失声尖叫一声,手上的搭子直接拍到了手。泥片也被她直接拍烂了。

    周奇还没来得及关心一句,就看到今天刚来的林韬正好走进工作室看到。

    林韬眉头微皱:“在想什么呢?是不是走神了?”

    林韬经验丰富,是怎么出的问题他一眼就能看出来。林岁夏也没有打算撒谎,她点了点头歉意地说:“对不起爸,我一直在想怎么推广咱们的紫砂壶的事。”

    “如果你的心没有在做壶上,就算推广成功了又能如何呢?让更多的人像你这样糟蹋东西吗?”林韬已经站到了她的泥登前,看着她的手,“手没事吧?”

    “没事。”林岁夏摇了摇头。

    “先休息一下吧,你这个状态不适合做壶。”林韬说完坐到了自己的泥登上。

    林岁夏没有再说什么,起身走洗手间洗了把脸。

    “你没事吧。”林岁夏出来时,周奇拿了一个创可贴给她,关心地对她说。

    林岁夏给他看了看手指,不太需要创可贴。不过他们还是一起从工作室走到了小院里。

    林岁夏蹲下来翻了翻一旁晾晒的紫砂矿。

    “我知道你急于宣传林大师的紫砂壶,但是这件事确实急不得。”周奇也蹲在她旁边一边翻一边安慰她。

    “对了,一直没有问过你。”林岁夏突然说,“你学会做壶了以后打算怎么办啊?回美国还是有别的打算?”

    周奇思考了一下,认真地说:“这个……我还没想好。不过学做壶这件事一时半会也学不完,我的技术离出师还早呢,所以我也没有仔细想过,其实,一直留在这里也不错啊。要是江珠肯嫁给我的话,我学会以后就在春光镇开个紫砂壶手工坊,一边卖壶一边自己做。”

    周奇说着自己就笑出了声,显然,他开始幻想和江珠以后的幸福生活了。

    “要是大家都像你这么喜欢紫砂壶,我也就不用发愁怎么推广了,直接拍个视频流量就来了。可是毕竟像你这么热爱紫砂文化的年轻人不多。”想到这个问题,林岁夏还是有些苦恼。

    “干想也没有用,我建议你先安心做壶,推广的事……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林岁夏摇了摇头,靠顺其自然可做不成事。不过这话她没说出来。

    回到工作室,林岁夏将打破的泥片重新揉成一团,用搭子重校将它拍成泥团,从头再来。只是她也确实没有再硬想推广的事,准备先把这把掇只壶做好看看。

    到底专心的效果会好一些,再拍身筒时她没有再分心,手上的泥片很快按照她的想法变成了椭圆形壶腹。最终,一套流程做完,也用了两天的时间。

    看着掇只壶成型的那一刻,林岁夏嘴角情不自禁地上扬。

    椭圆形壶腹饱满圆润,腹部自壶肩向下外鼓,后渐收于壶底。

    扁圆珠钮,恰如壶身缩小版,这样实用易拿捏。

    压盖的设计,林岁夏以盖面拱起,力道凸显,不过遗憾的是,与壶口配合还是不太严丝合缝,没有通转自如,即使她修复了几次,效果扔不理想。

    好在短颈还算挺拔,看上去精气饱满。

    肩线外鼓,转折却有些不太自然力,与颈、腹看上去不太承上启下。

    倒是耳形把自壶身自然生长而出,略微上抬后优雅滑落而下,形成一条曲线优美的弧线。

    林韬这次也给了70分,林岁夏很满意这把掇只壶。

    “爸,等壶烧制完成,我要把它摆在工作室最显眼的位置,我还挺喜欢这把壶的。”

    林韬没有说话,但他转头时,眼角带着浅浅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