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明末当倒爷 » 第四章目标宁国府

第四章目标宁国府

    吴阿大不敢怠慢,急忙回答:“刘公子,这里是宁国府城的北边,再往南将近一百里路,就是敬亭山,穿过敬亭山就到宁国府的府治了,算是这周围最大的城池了。”

    刘宇微微皱眉,狐疑道:“宁国府?不对啊,你们不是大同镇的军卒吗?怎么跑到了这里了?从地域上来说,这是连跨了黄河和长江,就直线距离起码2000公里,也就是4000里路了吧?”

    吴啊大脸上有些尴尬,赵二虎脸色通红,反倒是吴三驴一副无所谓的模样,讪讪解释一声道:“刘公子有所不知,俺们是军户,如今当了逃兵,大同镇是肯定回不去了,可北边又在闹流贼,时不时还有鞑子入关,实在是安生不得,北边地界上这些年又是蝗又是旱的,实在是养不活人,真要待在那边,像我们这种逃卒,要么就从贼(流贼),要么就落草为寇,更有甚者则是翻过边墙到北边投了鞑子。”

    缓了口气,他有继续道:“可俺们家也算是为朝戍边,世代忠良,虽然此次当了逃卒,可那也是事出有因,当年俺们在大同也是杀过鞑子的,甚至连那关外的建奴也杀过两个,也算是顶天立地的爷们儿,咋能做那些给祖宗脸色抹黑的事情呢?”

    吴三驴一番话说的是正气凛然,如果不是因为吴阿大与赵二虎脸上尴尬的神情,刘宇真的就信了。

    “哦?这么说来,你们几个以前还杀过建奴?”

    刘宇有些好奇,他好歹也是大学生,明末的历史他还是有所了解的,那白山黑水间的女真建奴是多么的骁勇善战?

    眼前这个瘦的跟猴似的吴三驴竟然还杀过建奴,这着实让他大吃一惊。

    听刘宇这带着质疑的问话,不等吴三驴回答,赵二虎瞬间激动了。

    “公子,不是小的吹牛,那关外的建奴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小的以前是王总兵的选锋,跟建奴也见过仗,崇祯九年,六月,建奴从喜峰口、独石口入关,王总兵率领我等驰援,那一战斩敌千余,俘获一百多人,要俺说,那建奴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当时很多人吹,说什么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可让小的说,也就那样,一刀砍中了脑袋也会死,只不过建奴都是身批双层甲胄,俺的刀子砍死一个就崩口了,不然俺至少能拿下三个脑袋。”

    赵二虎唾沫星子横飞,说到兴奋处,甚至还手舞足蹈比划着,看那神情到是不像假的,只是说到最后,他的神色开始落寞:“可惜了,尽管如此,俺们最后还是败了,平白让建奴掠夺了不少财货,人口,粮食出关,小的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败,明明...明明俺们不惧生死,奋勇杀敌,俺大,俺两个弟弟都死在哪一战......”

    吴阿大接过赵二虎的话茬,继续说道:“刘公子有所不知,二虎他大,与小老儿乃是连襟,那一战小老儿也参加了,小老儿的另外两个儿子,也就是三驴的两个哥哥,也死在了战场上,唉......”

    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老囚之子,爱新觉罗.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元崇德,是年为崇德元年,正式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定都于沈阳改名为盛京,众臣上尊号“宽温仁圣皇帝。”

    同年的六月,新鲜出炉的大清皇帝皇太极,派遣他的十二弟和硕贝勒镶白旗旗主爱新觉罗·阿济格进攻大明,阿济格绕过山海关,发兵分三路从喜峰口(今河北迁西县境内)、独石口(今河北赤城县北)入关,明巡关御史王肇坤拒战,兵败而死,随后明军退保昌平(今北京昌平),清兵再侵居庸、昌平北路,大同总兵王朴驰援,击斩一千一百零四人,俘获一百四十三人。

    同年的七月份,清兵杀入京畿地区,攻陷昌平后,又相继攻下了良乡(今北京房山)、并围攻顺义(今属北京),顺义知县上官荩与游击将军治国器,都指挥苏时雨等拒城抗敌,奈何内无粮草,外无援兵。

    崇祯九年七月末,顺义城陷,上官荩与治国器、苏时雨等文武皆战死,清军乘势,又攻下了宝坻(今属天津)、定兴、安肃(今河北徐水)、大城、雄县、安州等州县,明军围而不发,待敌掳掠完后,在明军的礼送下又复从喜峰口出关。

    翻开明末的历史,大明的将士们并非不敢战,也不是不能战,在明清之间近三十年的战争中,以百人对战百人的战斗,明军是赢少输多;上升到千人对千人的战斗,双方胜负基本持平。

    可一旦上升到万人级别的会战,明军从来就没胜过,自万历四十四的萨尔浒之战直到后面的西平堡之战、长山之战、贾庒之战、松锦决战都是如此。

    其原因,无外乎将帅分离,良将难出头。明承宋制也是典型的以文御武,军队中裙带关系浓烈;而反观清军呢,则是将帅一体!尤其是八旗制度的建立,更是为底层士兵开辟了一条能看得见的晋升之路。

    再加上,明朝的兵员问题尤为严重,朱元璋建立大明,实行的是军户制度,他想的是“国朝不废一钱一粮,足养百万大军”可惜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军户隶属卫所,与民户是分开的,这就导致卫所里的将官大量侵占军田,军户沦为了将官们的佃户,从而使军户的地位变得非常低下,基本属于贱民阶层,军队没有自豪感,平时以种地为主,武备松弛又缺乏训练,这又直接导致了战斗力低下。

    在从政体上看,明朝内部的党争太厉害了,朝廷内部各党彼此之间相互攻击,同党伐异,这项‘传统’甚至保留到了南明,用一句话概况就是:‘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

    更悲哀的是,除袁崇焕以外,明末竟然找不出一个能打大规模战役的将帅,就作战能力而言,明军最强莫过于边军,而九边精锐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应对草原上的蒙古诸部南侵,基本就没有打过大规模的作战。

    这就导致了明军将领没有组织领导大兵团作战的能力,毕竟,集团作战可不是把各地士兵放在一块,将军一声令下,几万大军埋头往前冲就行了......

    【有点扯远了,有对明末军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查阅一下资料,这里还是以主线剧情为主。】

    “二虎与三驴,具是好汉子,别看他两瘦,那也是饿的,若是能让俺们吃饱饭,俺们还能上阵杀敌。”

    最后吴阿大脸色萧瑟的表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长叹了一口气:“唉,只是可惜,当了逃卒,只希望祖宗的在天之灵,别怪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