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明末当倒爷 » 第七章琉璃

第七章琉璃

    经过季澎的一番解释,刘宇这才知道,原来大明早就有制造琉璃的工艺了。

    实际上中国琉璃有着比陶瓷更加璀璨的历史,关于琉璃生产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唐朝,唐代人李亢在《独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在唐开元年间,长安城里有个贩夫叫王二狗,他曾经往返淄郡贩卖生丝,但是利润很薄勉强能糊口,有一天,他遇到了盗匪,财物尽失。王二狗叹息说:天不助我。于是悬梁想要自杀。冥冥之中却见到一个老者,那老者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红色的长袍,白脸长胡子,温文尔雅,左手拿着“如意”,右手拿着“元宝”,他自称是唐高祖赐封的财神李相公。这位白胡子李财神说:“你命中注定有大富贵,怎么可以轻视生命!你难道不知淄州产琉璃吗?”说罢,丢给王二狗一枚元宝便消失了。于是乎,王二狗就贩卖起了琉璃,不久后竟然成了长安首富。他又想到财神赐给他的元宝,便改名为元宝。

    实际上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铸造青铜器时衍生产品中获得的,在经过提炼等数十道加工工艺后制成琉璃,由于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称它为“五色石”,但是受限于生产力和生产工艺,琉璃很少流入民间,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的宝物。

    大致到了两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土壤,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上的进步,琉璃就与陶瓷一样,渐渐走入了民间。

    另外补充一点,琉璃实际上是玻璃的一种,只是工艺不同,在古代,受限于认知,人们常常把两物混为一谈。

    直到明代,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顺着海上丝绸之路,西方的殖民者把西方的琉璃制品和玻璃制造技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古法琉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到了明朝中后期,西方样式的透明玻璃已经逐渐走入了平常百姓的生活,只是相对于瓷器来说要更贵重一点,已经不再被贵族们所器重和青睐了,当然受限于生产工艺,那种大型的玻璃器具,还是难得一见的。

    听完季澎的一番话,刘宇有些失魂落魄,原来这玩意在大明不算稀罕物,合计在大明贩卖玻璃这条路走不通啊,那些明穿小说真是害人......

    “多谢季兄为我解惑。”

    眼见刘宇有些意兴阑珊,季澎却语气一转,笑眯眯的说道:“刘兄不必灰心,虽说这琉璃已非奇物,可若刘兄有大点的琉璃制品,透度与此珠类似,还是值钱的。”

    说罢,刘宇瞬间又来了兴趣,捏着手中的玻璃弹珠说道:“季兄说的可是玻璃碗,玻璃花瓶那种大型的玻璃器?”

    季澎点了点头:“怎么刘兄有路子?”

    刘宇刚想开口应下,可转念一想,眼前这人看似人畜无害,谁知道到底抱着什么心思,这可是明末乱世,万一对方见财起意......

    “呵呵,季兄高看我了,你看我这包就这么点大,哪里能放的下那么大的物件。”一边说着,刘宇还故意拍了拍旅行包。

    听完这话,季澎明显有些失落,叹息一声:“那倒是可惜了。”

    刘宇见状,眼珠子一转:“季兄,我虽然没有玻璃器具,但是我一个远房的叔父可能有渠道,他常年在南洋那边跑船,我这枚玻璃珠就是从他那弄来的。”

    “哦?”季澎眼睛一亮,急忙说道:“刘兄此言当真?”

    “当然了,且等我安定下来,我就给我那叔父去信,让他运几件来给刘兄你掌掌眼。”刘宇潸然一笑。

    “哦?敢问刘兄可是要往宁国府去?”

    “正是。”

    季澎大喜,拉着刘宇的胳膊激动的说道:“哎呀!那巧了,我家就在宁国府城,我与刘兄一见如故,不若刘兄与我同伴,赴我家坐坐,亦使我尽地之仪啊!”

    那感情好啊,正巧还在为路引一事烦恼呢,人生地不熟的有个当地土著在,他办事情也方便。

    一念至此,刘宇笑呵呵的说道:“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只是.....”

    看着刘宇似乎有所顾虑,季澎连忙问道:“怎么,刘兄可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刘宇面露苦笑:“唉,也不怕季兄你笑话,实际上我与我这几位同伴逃难以来,路引却丢失了,只怕进不去府城。”

    季澎听罢却不以为意,拍着胸脯,笑呵呵的说道:“这有何妨,刘兄尽管随我一起进城,我泾川季氏于宁国府犹有几分薄面,回头我使人领刘兄去衙门,说清楚来历,担保刘兄在这宁国府地面上畅通无阻。”

    这个时候,外面的雨也停了下来,季澎见状,指着茶棚外笑道:“雨停了,不若刘兄我们边走边谈?”

    刘宇也不客气,叫上赵二虎、吴阿大父子,跟随季澎走出茶棚。

    虽然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但是好歹自己这边有四个...三个半汉子,手里还有一柄汉剑,真要是对方真有什么歹意,他也不怕,大不了自己直接穿越回现代去。

    在季澎的邀请下,刘宇上了马车,赵二虎与吴家父子两,则是与季澎的几个手下跟在车后步行。

    马车走的很慢,并非是因为多载了一个人跑不动,而是路面年久失修,又是土路,这一下雨便泥泞不堪,马车容易陷泥坑里。

    两人就在马车内闲聊着,季澎问起刘宇的来历,刘宇也早有准备,便满口胡纠,大致意思就是说自己幼年随父在南洋做生意,这些年因为父亲年纪大了,所以想要落叶归根,这才派遣自己回大明打前站。

    “唉,南洋归来一路辗转数千里,艰难万险,九死一生踏上故土,随乃不意遇贼,财物多为寇所掠,所幸性命无伤。”刘宇叹息一声。

    季澎听得很认真,作为这个时代的徽商,季澎的阅历也是很广的,南洋的事情甚至是西洋的事情,他都有所了解,宁国府就有不少来自濠镜澳(澳门)的弗朗机人(葡萄牙人)。

    “原来如此,那刘兄可知道弗朗机人?”虽然刘宇的话逻辑缜密,但毕竟刘宇来历不明,季澎还是决定谨慎些。

    实际上晚明时期,洋人在一些沿海城市屡见不鲜,其中最多的就是佛朗机(西班牙,葡萄牙人),红夷(荷兰),其中最出名的洋人当属‘泰西人’(意大利)利玛窦与德国人汤若望。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汤若望正受崇祯皇帝之命,在北京造大炮,在崇祯九年,他第一次受命铸造大炮,竟然一次性造出了20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