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 » 第十五章 文治武功,不容置喙!

第十五章 文治武功,不容置喙!

    朱元璋端坐着,将夏之白三字死死的按着,等将这份‘反文’彻底的看完,脸色已变得出奇的难看。

    他阴冷的看了眼毛骧,摆手道:“你先下去。”

    毛骧连忙道:“臣告退。”

    等毛骧走出大殿,朱元璋将这份试卷猛地拍在了桌上,彻底压抑不住心中怒火。

    “咱在天下这些士人眼中,就是这么一个样子?只是一个会打仗的农夫,一个不会治国的粗人?”

    “标儿,你来给咱说说。”

    “咱不会治国吗?”

    朱元璋双眼瞪大如铜铃,带着迫人的气势,就这么虎视着朱标,给人极强的压迫感。

    朱标闷哼一声,脸色一白。

    他拱手道:“回父皇,儿臣不敢评价父皇,但在儿臣眼中,父皇之英明神武,远超汉文唐文。”

    “父皇自领兵起,就十分注重百姓疾苦,每打下一地,便会立即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恢复生计。”

    “为了平衡地方不平,消弭南北差距,更是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也多次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加强北方的生产生活。”

    “立国以来,更是效仿过往朝代做法,徙富民,抑豪强,还多次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赋税,严惩贪官。”

    “此等功业,天地可鉴,根本就不是这些文人能够抹黑辱骂的。”

    “公道自在人心,若是父皇当真如这人说的那般不堪不济,又岂会十五载而立国?让天下越发康定?”

    “立国之初,或许是有很多人对大明心有疑虑,不肯仕我朝,但经过父皇十八年的治理,这次科举前来参考的举人足有两万之多。”

    “此等文治盛世,天下过往可曾有之?!”

    “大明立国以来,便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这可是华夏丢失了足足四百多年的故土。”

    “三征北元,彻底打灭了蒙古人的南下的气焰,还陆续平定西部,取云南,降服大理,开疆扩土,大显国威,如今万邦来朝,天下咸服。”

    “此等武功岂容置喙?”

    “此人对父皇所做之功业,一知半解,就在这狺狺犬吠,还敢这么狂悖的辱骂父皇。”

    “作为儿子,我必杀之!”

    朱标的眼里浮现出凌厉的杀意,表现出来的态度也异常坚决。

    朱元璋并没开口,只是冷冷的盯着朱标,仿佛要从朱标这惊恐不安的脸上,看出一些什么东西。

    良久。

    朱元璋重新坐了下来,再度将这份试卷看了起来,朱标垂着首,一声不发。

    “嗐。”

    朱元璋叹气一声,语气中充满了失望跟沉郁,道:“标儿,你是咱儿子,你刚出生时,咱就一直看着,你有什么心思,咱知道的一清二楚。”

    “跟咱就别耍这些小心思了。”

    “咱不喜欢。”

    “咱更希望你大大方方的,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儿臣没有。”朱标脸上露出一抹惊慌,也是当即跪伏在地。

    朱元璋冷哼一声,眼中更浮现一抹怒火,只是看到朱标颤巍巍模样,也是生出了一抹心疼。

    他从座位上坐起,走到陛下,将朱标给扶了起来,整理了一下朱标的衣衫,背着手道:“咱是父子。”

    朱元璋盯着朱标,犹豫了一下,还是换了一下说辞道:“这份反文你也看了,咱就问你。”

    “如果咱就是这样呢?!”

    朱标脸色大变,直接垂着头,惊慌道:“父皇……”

    朱元璋背着手,转过身,没有再看朱标,而是看向大殿外,冷冷道:“你是咱儿子,你那些小心思,咱都不用想,就知道你打的什么主意。”

    “你既然敢有这个心思,为什么就不肯把真实想法说出来呢?咱难道还会害你不成?”

    “既然你不说,那咱就自己说,这人说的没错,咱就是这么做的,咱自起兵之日起,就明白一个道理。”

    “天下外人都靠不住。”

    “能靠得住的只有咱自家人。”

    “如果真到咱大明危亡的时候,你觉得这些臣子会给咱大明卖命,谁当这个皇帝不是当。”

    “都是当臣,在哪里不是当?”

    “但咱家不一样,咱家是皇室,咱可没有草原可以跑,到时出了事,能救咱自己的,只有咱朱家人。”

    “因为朱家人是一根藤上的,休戚相关,这比什么大臣都靠得住。”

    “咱不觉得这么做有错。”

    朱元璋目光睥睨,带着强烈的不容置疑,他起兵起来,历经了这么多事,很多时候都是靠着自己的义子义侄挺过来的。

    当年穷困潦倒时,也是家里亲戚接济的,加之当年他礼贤下士,却被那些士人各种轻贱、嘲讽。

    也是让他对外人彻底信不过。

    朱标脸色变了又变,他又如何不知父皇的心思?

    这些年父皇一直在有意收兵,让自己那些弟弟掌边军,让那些义子掌禁军,让朝中武将成为摆设。

    但父皇毕竟是一国之主。

    非只是一家之主。

    这么做无疑会进一步加大父皇跟朝臣之间的猜忌,长此以往,君不信臣,臣不信君,这岂能治得好国?

    朱标抬起头。

    他并不敢只直视朱元璋的眼睛,只是咬牙道:“既然父皇想让儿臣说自己的真实想法。”

    “儿臣今日就大胆一次。”

    “身为儿子,这人行事如此狂悖,理应诛杀,以儆效尤,可作为大明储君,陛下之子,儿臣却不得不考虑更多。”

    “若是此人真有大才,儿臣……必重用此人!”

    “正所谓忠言逆耳。”

    “此人未接近朝堂,却能从一些微末事端,看出这么多东西,足以证明此人是有才识的。”

    “而且儿臣也认为,父皇在朝政方面,对农业偏重太多了,而且父皇行事太过强势跟专横了。”

    “父皇当年曾说过,大明不能只有半壁江山,但又为何只注重兵农,而对其他相关各种压制。”

    “儿臣知道。”

    “眼下北元尚存,对我大明的威胁依旧存在,天下也多有反明复元,亦或者为陈友谅、张士诚招魂的,大明不能掉以轻心。”

    “我朝当年都能正面击溃他们,如今我大明国力更盛,难道还要因此而自缚手脚?”

    “儿臣认为此举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