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为了活着 » 第九章,迟到了

第九章,迟到了

    肖辰拿着这个竹叶编成的小龙,心情大好。

    他心里暗想,一会儿到了学堂,那几个小伙伴羡慕,非羡慕自己不可。

    眼看着从东西大街转个弯,再走上一小会儿,就能到了学堂。

    学堂的位置,在整个西城来说,是比较偏僻的,远离城里的大街,在城西北,最里面,紧挨着城墙。

    当初,学堂选址在这个地方,正是看中了此处的幽静。北城的父老都觉得,学堂这么神圣的地方,就是要尽量要远离市井,远离嘈杂。

    远远看去,一处院落之间,有着几间瓦屋。灰色的瓦,白色的墙面,使整处院落显得肃穆神圣。大门的上方悬挂着一方牌匾,上书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西城学堂”。

    离学堂大概百十步,右面一点儿的地方,是一处几百颗各色树木混杂的树林。都说是十年育树,百年育人。经过了许多年的成长,这片树木已经隐隐有了成林之势。往深处走,有几十棵树龄几十年的大树,遮荫蔽日,生长的繁茂。

    这处树林,也是学生们的所爱,每天休息,学生们最爱在这片树林里玩耍,嬉戏。

    肖辰走的轻快,这时候,他才突然发现,今天自己走了一路,竟然没有碰见一个学堂的同窗。他不由心中一紧,看来自己今天又要迟到了。

    也怪那个年代没有手表,他在府中,等那几个小伙伴就浪费了一刻钟的时间,在路上走的又慢,不迟到,那才怪呢!

    想到自己要迟到,肖辰就开始紧张起来,不怕别的,就怕学堂里老先生那张嘴,唠唠叨叨说上半天。听地人都心烦。

    可是怕什么偏来什么,像是为了佐证自己的想法,不远处的学堂,竟然马上飘来了朗朗的读书声。

    “完了!完了!”肖辰心里叫苦,看来今天又要被老先生教训了,此时,他的心情,立马不那么美好了。

    学堂里的那个老先生姓姚,今年六十岁的年纪,原先是其他州府衙门里的一个小吏,一辈子就会写写弄弄,在衙门里的职责,就是书写来往的公式,勤勤恳恳,可惜太迂腐,平日里满嘴的之乎者也,不懂的人情世故,更是不愿巴结上司,再加上没有什么靠山,一辈子也没混上个官职。后来,岁数大了,到了年龄,办了手续,致仕休息了。

    老先生原是西城人士,孤身一人,一辈子没有娶妻生子,在当地也没有什么亲朋好友,思来想去,还是回自己的老家妥当。起码,自己在西城,还有几个侄子,可以为自己养老送终,家里,还有几亩薄田,有点儿收入,在城内,还有着几间祖屋。自己也没有什么大的花销,关上门来,就此养养老,也是不错。

    于是,这位姚老先生就收拾收拾东西,义无反顾地回了西城,回到了他的老家。

    西城不大,一点儿小事,立马就会传遍整个西城。

    传来出去,姚老先生回到西城的消息,就传到一众乡绅的耳朵里。

    他们正愁着,自家子弟的教育问题。

    西城有着自己的学堂,可是由于西城地处偏僻,根本招揽不到什么饱学之士。学堂里请得先生,也就是半瓶子醋的水平,教教小孩子认认字还可以,要想在提高一步,教教学生,写出个锦绣文章什么的,就有些吃力了。

    姚老先生的才学西城人是知道的。十几岁的时候中了秀才,二十岁的时候中了举人,靠着锦绣文章,在西城,在整个青州府都算得上是名人,后来,被举荐到了外地的衙门做了一名官吏,成为了西城为数不多的出去做官的人。

    当时的西城人都引以为傲,都认为他年纪轻轻就能做官,将来肯定能青云直上,可想不到姚老先生的仕途一直不顺,一直混到老还是一名书吏。

    别人不知道姚老先生的才学,西城人是知道的,于是,几个乡绅就聚在一起商量,要请老先生出山,开馆授课。

    肖万山是其中最积极的人物之一,因为自己的儿子肖辰,正是需要受教育的年龄,再加上肖家还有几个和肖辰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其他乡绅的提议,正符合他的心意。

    以肖万山为首的这几个乡绅的代表,买了礼物,提着礼品,恭恭敬敬地登门拜访。

    有客人上门拜访,姚老先生自是十分得高兴。

    坐罢,喝了一杯老先生亲手沏的热茶,随后,双方又是礼节性地寒暄了几句。肖万山也没有拐外抹角,直接开口就说:“老先生,我们此来有一个不情之请,就是希望你能出山,教教西城的这些孩子!”

    听了肖万山的话,老先生这才明白了这帮乡绅们来的目的,是让自己去学堂教授孩子学问,姚老先生脑袋立马摇的像拨浪鼓一样。他自认一辈子,在衙门里就混到了一个小官的位置,就是写写衙门里的公式,才疏学浅,根本教不了孩子。就再三推脱。

    说:“我就是一介酸儒,功不成名不就,岂敢误人子弟,教授我西城的大好儿郎。”

    肖万山再三的请求,一众乡绅在边上也随声附和,态度极其的诚恳。

    无奈老先生根本不为所动。

    一时间,局面陷入尴尬的境地。

    见这么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肖万山就和同来的几个乡绅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他们知道,今天是无法说动老先生了,也不好强人所难。只好先行离开,另寻他法。

    回去以后,他们还是心有不甘,又聚在一起商量,为了自家的子弟,为了西城将来能出点人才,还是要请姚老先生出山。

    后来,有人提议,是不是自己这帮人的分量不够,要请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出面,才能够请得处姚老先生。

    在西城,最大的官员就是西城的城主梁友才,一众乡绅都知道,肖万山和他交好,就由肖万山出面,去了城主府。

    见到城主梁友才,肖万山就把一众乡绅的想法简单对他说了一遍。

    梁友才听说了此事的原委,也觉得这是件好事,培养后辈学子,本来就是造福乡里的事情。

    梁友才也没推脱,马上带领着一众乡绅再次登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才说服了要老先生,同意出山。

    老先生学问也好,对学生也好,教的也极其认真。

    只是这个老先生有一个一辈子也改变不了的毛病,就是太过迂腐,遇事就是爱唠叨。

    有一次,肖辰犯了点儿错误,这位老先生竟然跟他唠唠叨叨说了半天,从他不能浪费自己的聪明才智,要好学上进,又说到了他父亲肖万山的希望,最后还说到了自己仕途不顺,还指望着学生们给自己扬眉吐气。整整说了,有一个时辰。把他烦的,就感觉有一群的蜜蜂再自己的耳朵边上,嗡嗡乱叫,让他头疼不已。

    从那以后,肖辰就怕了这位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