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书医 » 第41章 鬼市淘书

第41章 鬼市淘书

    周日,很多人都知道,是文庙书市日。

    黎昕准备去逛逛书市。

    她昨天对许宸泽说今天有事,今天必须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记得小时候被爸爸带着来这里,狭窄的巷子里熙熙攘攘,人挤人,各种年龄的都有。

    现在的年轻人都看电子书了,来淘书的都是些中老年人。

    陈爷爷说他的古书就是旧书摊淘的,黎昕今天也想来碰碰运气。

    曾经看到过修书师傅的店里,已经换了门面,许多年过去,那些修书人大约早已经年过古稀了,回家安享晚年去了。

    “你们这里现在没有旧书吗?”

    “有啊,”店员领她转到角落里的一个架子上。

    一排排二手书整齐排列在书架上。

    “不是这些,是很老很老的古书,线装书。”黎昕说

    “哦,你说那种啊,你去古玩市场可能会有。”

    “哪里有这种市场?”黎昕询问。

    “本市最出名的是旧石桥公园市古玩跳蚤市场,里面东西可多啦,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每周五很早就开门营业,天一亮就收摊了,俗称[鬼市]。”

    “还有这种地方?”黎昕来了兴趣。

    “不过那种地方的东西可不能随便买。”店员神秘的说,“首先你得识货,还有些不晓得哪里弄来的,一不小心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哦,好的,谢谢你提醒。”

    出门右转,有个大商场,进去逛了逛,索然无味,一个人逛街确实没劲,想念和之曼逛吃逛吃的日子。

    路过菜场买了点绿叶菜,昨天冰箱里还有爸妈昨天带来的食材。

    中午简单的吃点面条,不想再出去了。窝在沙发上看剧。

    许宸泽今天果然没来电话。留给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晚饭前被港片《七日重生》里的男主喷酒炒糯米饭的情节深深地打动。

    在锅勺碰撞的叮当声里,大火烈酒豉油一齐包裹了米粒,隔着屏幕都能闻到被高温激发的烟火豉油香。少顷火退烟散雾收,一碗油光锃亮的糯米饭装在了粗瓷碗里,整个过程行云流水,看着钱小豪端碗划筷往嘴里大口扒拉,食欲像被烧火棍拨旺的炉火一样漫延起来不可收拾。

    自制了一碗水果沙拉,吃下去反而激起肠胃的抗议,来回走动好几圈才强行抑制。

    于是打开冰箱找出存货。做个独家私房菜炒鸡丁,安慰已蠢蠢欲动的胃。

    这款菜经过黎昕多次的改良实验,效果惊爆味蕾。

    为了炒出表面弹牙鸡汁四溅、肉香丰饶爽辣火热的鸡丁,首先要用上腿肉,不柴不肥弹力劲道。

    不能用豆油菜油,容易把味带偏,而要用初榨橄榄油+牛油的组合高温爆炒,带出不掺杂味的纯正复杂的肉香,而且瞬间高温锁汁。

    随即依次加花椒油和油辣椒,激发花椒和辣椒香气,保证椒香充分油润而低辣。

    不喜欢用配制好的老干妈,自己用辣汁和酿造生抽调和增加辛辣和豉香,最后加入海盐、干贝鲍汁吊鲜,旺火收汁装盘。

    厨房里即刻肉香四溢,闻之令人垂涎欲滴。心情愉悦,一句歪诗脱口而出。从此鸡丁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去厨房无多路,火候殷勤为探看。

    热爱美食,便是热爱生活了。

    阳光适时来敲门:“姐姐,你又躲起来吃什么好吃的?”

    “过来一起吃”黎昕添了一双碗筷。

    “好唻”阳光不客气的坐下。

    “今晚不用上班吗?”酒吧的工作通常是白天休息,晚上上班。

    “现在就去上班呀,路过你门口,闻到香味,走不动了。”

    老房子就是这样,一家炒菜的香味,家家都闻到。馋虫被勾起的邻居,急赤挠耳,鬼鬼祟祟打探配方,回家依样画葫芦,一快朵颐,所以那些年代大人们烹饪美食的手艺大约就是这样被锻炼出来的。

    “这个月上完就不去了,不然拿不到工资。”阳光边吃边说,“姐姐,你上次说的话,我想过了,学校我是回不去了,我去读电大,我要重新做人。”

    “没那么严重,你又不是坏人。”黎昕被他逗笑。

    阳光匆匆吃完,抹着嘴心满意足的走了。

    黎昕收拾好厨房,一时觉得没什么事情可做。

    抬头看到被她束之高阁的礼盒。

    陈爷爷送的礼盒。

    搬来之后,一直都没有碰这些。一来真的忙,二来看到这些东西,就会不由自主联想到那段让她刻骨铭心的时光。

    任何关系痛苦的不是结束而是藕断丝连,欲断不断,在希望与失望中反复煎熬。

    随着宋忆楠的一句“不要等我”过去的一切已渐行渐远,记忆虽不会磨灭,但创伤会慢慢结痂,平复,也不会在不经意间被触痛,不会再心疼。

    打开盒子。拿出里面水碗,竹刀,棕刷,整齐排放在桌面上。

    还有她做好的那本书,拿起来一页页翻看,慢慢回味修书时的乐趣。

    等到周四晚上,早早调好闹钟。预设好路线地址,很顺利的找到旧石桥市场。

    远远看见“古玩城”的大字招牌,问了旁边的人,说是在二楼和三楼。踏入楼内,灯光暗黄,怀旧气息扑面而来。

    二楼的柜台,像上世纪80年代的国营商店,柜台里摆放着形形色色的商品,杂乱无序拥挤在一层层玻璃托架上。

    上到三楼灯光同样是暗黄的,低矮的空间,里面人山人海,喧嚣不已。每个地摊后都有一个人坐在小板凳上,更多的人拿着小小的手电,捏在手上,在地摊上扫来扫去。

    以前只听到别人神神秘秘的说“鬼市”现在是正真见识到了。

    地摊上是各种真真假假的古玩商品,从家具到陶瓷器皿,从字画书法到老物件,从玉石珠宝到坛坛罐罐应有尽有。而更多的斑驳蒙尘的旧物被随意杂乱地堆放在一角,无声诉说着遥远的过去。

    还有卖旧唱片、老式收音机和复古电视机的店铺,咿咿呀呀的音乐让人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黎昕饶有兴趣的在一个摊位前蹲下来,拿起地上一个小巧精致的玉坠。

    “这个多少钱?”

    “三块钱!”

    “三块钱?”黎昕难以置信的看着摊主。

    “小姑娘第一次来吧,三块钱是行话,就是三百块的意思。”旁边同样看货的一位爷叔热情的凑过来。

    “哦,哦,这样啊。”

    “你喜欢可以还价的”摊主又说。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小姑娘你想给多少大胆说。卖不卖是老板的事。”爷叔说。

    “能还价?”

    “当然能,不过这里有个规矩,你一旦还价了,如果老板同意了,你就一定要买的。”

    “哦,哦,谢谢爷叔。”

    “小姑娘慢慢学吧,这里面学问多呢。”

    “怎么样?要不要?”

    “谢谢,我再看看”黎昕站起身离开。

    三块钱就是三百块,地摊老板居然追着要她还价。

    黎昕不禁怀疑起那块玉坠的真假。走到前面又遇到刚才那位爷叔

    “你买了吗?”

    “太便宜没敢买,大概率是假的。”黎昕摇头。

    “也不一定,有时候收的人自己也不识货,收来便宜,卖的就便宜,捡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考验的是买家的眼力,也是淘旧货的乐趣所在。所以初来乍到,不懂的可以随便看,但是别轻易上手,也别轻易问价”

    黎昕似懂非懂的点点头。低头继续浏览着脚下的地摊。

    墙角边,一个用床单铺在地上的摊位上杂乱的堆放着旧报纸,旧杂志,旧书,旧像章。黎昕蹲下来挑挑拣拣,终于发现一本破旧的线装书,封面硬挺,右侧印有繁体的民国拾叁年字

    样,似被水泡过,纸张泛黄,纤维度尚可,四边几乎被虫洞蛀了一圈。打开看,里面板结成一块,大大小小的洞眼直通底部。

    “这个多少钱?”

    “这一堆都拿走一百块,我这些书是收荒货收的。”

    黎昕吓了一跳,按照他们的规矩一百块可不就是一万块嘛?

    “我不要那么多,就要这一”本。

    “那就给个10块吧!”

    “五毛。”黎昕咬咬牙还价。

    摊主诧异的看了黎昕一眼,随后点头同意:“好吧好吧!”

    黎昕掏出50元纸币,愉快的成交。

    摊主笑孜孜的说“有需要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