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赛博战国 » 第十章 咸阳往事

第十章 咸阳往事

    咸阳高铁站,规模庞大的赵国使团在月台上走动,等待着秦国派出的外宾车队。

    赵国人都是穿胡服打领带的,荀卿和他的弟子特立独行,传统服饰一眼便认得出来了。

    公孙启走过去的时候还听到了几人对话。

    “老师,那是什么车?怎么从未见过?”

    “巴国所制,能乘百人,秦吞巴蜀之后依然沿用,称作大巴车。”

    关东六国也有客车公交车,但都是传统制式,秦国则比较流行铰接式,就是两辆车前后拼一起的超长客车,初见倒也惊人。

    荀卿师徒见到新鲜产物,也想去体验一番。

    可是那种城际公交是普通市民往返高铁站用的,他们得乘坐外宾车队的传统小轿车。

    公孙启走到几人面前,作了自我介绍,并且表示这几天都会亲自陪护。

    “荀卿,您不是带着您这俩徒弟来咸阳了么,我就好好照顾你。”

    荀卿带着他的两个徒弟行礼,公孙启赶忙解释他们误会了。

    “我不是公孙,我氏公孙。”

    公子,诸侯之子;公孙,诸侯之孙。

    虽然战国时代礼崩乐坏,诸侯皆称王,但后代不称王子王孙,还是按公子公孙来算。

    最初他们还以为启是秦王的孙子,不然怎么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大官呢。

    这一听闻不是王室成员更加震惊,二十四岁的左庶长?

    他们不太了解秦国,秦国还曾有过二十岁的左庶长呢,叫白起。

    荀卿介绍了他的两个研究生,毛亨、陈嚣,都是二十岁。

    他们这个课题组本来在淄博大学,就因为导师的一篇文章,集体被开除。

    荀卿周游列国一方面是为了实现理想抱负,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带的两个研究生,看看哪个大学能收留一下。

    难度比较高,因为他那篇文章《孟子社会哲学批判》太离经叛道了。

    你现在就敢写这个,以后是不是要写《中华意识形态》、《儒家的贫困》...

    “我听闻咸阳有西北政法大学,可否...”荀卿试探性的问。

    “我可以帮忙问问,如果可以的话就请诸位入学。”

    公孙启拿出手机,给首相范雎发了个短信。

    在这里面还得指出一个错误,政法大学不在咸阳市区,而是在很远郊的一个小破村子里。

    范雎的回复速度很快,立刻就同意了这件事。

    儒家对秦国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荀卿如果想要来这边常驻,他的徒弟来入学,完全没有问题。

    而且他跟荀卿本来就认识,是很好的朋友,走走后门入个学都是小意思。

    解决了一大难事,荀卿放心了不少。

    不过他的徒弟们还有点情绪,他们不太喜欢秦国,尤其是毛亨,作为赵国人在长平之战的时代去秦国留学,多少有些难堪。

    但那又能怎么办呢,关东六国还有什么地方能接纳他们上学。

    “车已经准备好了,我们出站吧。”

    公孙启邀请三人去外面,外宾车队都在高铁站门口等候齐备。

    出站需要安检登记,外交人员也要按程序,其他赵国使节都没什么问题,到了荀卿这里就是警报大作。

    “检测到义体改造幅度超限,请出示入境许可”

    按照秦国法律和咸阳市政管理条例,改造幅度超过百分之五十,就需要一份安全证明。

    荀卿的义体改造幅度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七,众人纷纷看过来,海关安检人员的姿态都明显警惕了。

    公孙启都觉得不可思议,您是做什么工作的?

    荀卿自然的拿出证件,他的徒弟则帮忙解释,老师即是大儒更是君子,周礼六艺和儒家六艺都有掌握,也很合理。

    论战斗力,公孙启这个秦国将领肯定打不过儒家大能。

    启只进行感知型强化改造,主要对脑内化学反应进行升级,改造幅度大约是百分之二左右。

    荀卿算是最顶级的战斗型改造人,全身的肉刮下来都不够一碗康师傅的肉量。

    但他的大脑部分完全保持原装,跟公孙启是两个极端。

    秦国不守外交规矩是出了名的,经常性的软禁和暗杀来宾,尤其是那些有大才华之人,不为秦王所用也别想跑。

    再加上关东各国对秦国的歧视和一些不好的传闻,许多有识之士都很害怕这里,不敢造访。

    荀卿这幅身体,才给了他敢来秦国的底气,就算是被软禁了也能杀出一条血路跑回去吧。

    公孙启不禁有些感慨。

    “孔孟都不敢入秦,您敢入秦,您比孔孟还圣贤。”

    “有才无德,并非圣贤。”

    荀卿的回答有些微妙,好像是自谦,又好像是嘲讽谁。

    嘛...儒家内部的矛盾和学术歧视,公孙启就管不着了,你们自己吵去吧。

    前往市区的路上,公孙启为其驾车,不断闲聊些话题。

    通过交流也能看出对方意图,荀卿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想要出仕为官去实现。

    这个愿望在秦国也没办法,秦王欣赏你,最多允许你在这教学留驻,但不可能让你涉足政务。

    原因非常简单,荀卿和他的这两个徒弟,没有任何政治才能。

    治理一个县,都会被当地老爷们耍的团团转,更何况是治理一个国家。

    无论荀卿的哲学思想如何,是否能够被秦国容纳,都没有在政坛生存的可能性,在齐国的时候都因为不愿意给领导敬酒被踢了,何况是秦国。

    公孙启试探性的问问对方有关军事的问题,看看荀卿有没有军事才能。

    “秦赵相争,上党之战,孰胜孰负?”

    荀卿并没有第一时间回答,反倒是他的弟子毛亨代为发言。

    因为之前在邯郸的时候,荀卿就已经和赵王讨论过了许多军事内容,弟子记下直接转述给公孙启。

    公孙启听完就做出了判断,荀子是懂些兵法、读过一些兵书的,但还是在军事里面融入了太多的儒家思想,讲了些仁义之师,仁义德行的问题。

    “荀卿不愧是大贤至圣之人,您的军事才能,与赵军参谋次长不相上下。”

    赵国联合参谋总部第一次长,以杰出的图上作业能力闻名于世。

    未来将会率领赵军完成一场千古流传的经典战役。

    是赵国唯一和武安君白起相提并论的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