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南宋旧事 » 第三十三章 逼宫

第三十三章 逼宫

    癸未,傅、正彦等叛,勒兵向阙,杀王渊及内侍康履以下百余人。——《宋史》

    刘正彦让人将王渊的脑袋砍了下来,戳在了长枪上,哗变的士兵跟着这面人头军旗涌向了皇宫。

    苗傅和刘正彦显然还有不少拥趸或战友,他们轻易地打开了皇城大门,数千兵马将大内(寝宫)围了个水泄不通。

    苗刘乱兵一进皇城,就大开杀戒,但凡看到没长胡子的,都砍瓜切菜般给结果了。

    康履倒是机灵,一看不对立马逃进大内,跟赵构报告去了。

    散了朝后,赵构正在寝殿里休息,估计是刚经过扬州的惊吓,人还没彻底缓过来。

    结果一听说苗傅、刘正彦带禁军造反,有如五雷轰顶,吓得三魂七魄都散了。

    幸好新任宰相朱胜非和杭州知府康允之赶到,身边有了大臣在,赵构才恢复了一点人色。

    说来也巧,因为刚驻跸杭州,万事草创,中央主要官署都没有地方办公,只能暂时集中在大内。所以,当时还在都堂议事的朱胜非等人也被乱兵一股脑儿围了起来,要不然赵构真就是“孤家寡人”,身边连个出主意的“正常人”都没有。

    朱胜非问康履:外头到底怎么回事?

    康履也说不出个三六九,但一想起那个画面,就觉得反胃,他强忍着恶心,回答说:

    苗傅和刘正彦他们见着黄门就抓,抓住就杀,还有,还有枢密使王相公也被他们杀了,脑袋都被插在了大矛枪上。

    王渊都被杀了?

    看来事情大条了。

    搞不好是直接冲着赵构来的。

    朱胜非算是镇定,他对赵构说:我先去看看怎么回事。

    朱胜非和康允之等人一起登上了寝宫正门的门楼,只见底下乌泱泱的都是手持兵刃的丘八,一根大矛枪上戳着一颗圆滚滚的大脑袋,苗傅和刘正彦被簇拥着站在大矛枪下。

    处于弱势,但不能弱了气势。

    朱胜非一照面,就厉声质问:

    你们两个想干嘛!

    为何擅杀大臣内官!

    为何兵围大内!

    为何惊扰陛下!

    你们想谋逆不成!

    站在道义制高点的朱胜非一下子将乱兵的气势给压了下去。

    苗傅他们打得是“清君侧”的旗号,属于“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总基调,所以不敢贸然做出更极端的举动,见朱胜非质问,苗傅辩解道:

    请相公回禀陛下,我们今日所作所为只为天下除害,朝中奸臣阉党任事,致使国事至此,百姓流离,我们只为清君侧,不负国家!

    朱胜非接着责问:

    你们已经把王渊和众多内官杀了,奸邪已除,还不速速退兵!

    道义端的正面交锋,有可能会影响到军心士气,苗傅也不是傻子,他说:

    除恶务尽!康履、蓝珪一干阉贼仍在,不把这些坏蛋除去,我们怎么向天下百姓交待!

    短短几句对话,朱胜非迅速摸清了两点:

    1.苗刘二人没有继续干出更极端的事情,说明事情还没有完全失控,存在转圜的余地。

    2.今天要不多拿出几颗人头满足他们,事情就没有商量的余地。

    朱胜非对康允之交待了几句,让他去请赵构出面来安抚乱兵。

    估计是康允之等人做了很长时间的思想工作才把赵构说通,一直等到日将正午,赵构才在殿前班直的护卫下登上了门楼。

    皇上驾到!

    底下的乱兵看见了黄罗伞,听到卫士的宣唱,呼啦啦地一下拜倒在地山呼万岁!

    泥鳅见真龙,天然的威压那是刻在骨子里的。

    看士兵还乖乖地臣服于自己脚下,赵构安心了不少,他责问道:

    苗将军、刘将军,你们为何做下如此大逆之事!

    抄家灭族的买卖干到一半断然没有退缩的道理。

    苗傅义正辞严地回答道:

    陛下宠信中官,赏罚不公,军士为国效命而有功不赏,内侍看中的人无不封官进爵。

    黄潜善、汪伯彦等奸臣误国至此,陛下只是罢职,未加严惩。王渊这狗贼遇贼不战,只知逃命,公器私用,嫁祸于人,只因结交康履,而拜枢密。

    臣自陛下开府建牙以来就一直忠心耿耿地护卫陛下左右,却功多赏薄,让人心寒齿冷。

    现臣已将王渊斩首,中官在外者都杀了,现在请陛下交出罪魁祸首康履、曾择、蓝珪等人,让他们以死谢三军,谢天下!

    苗傅说了一大堆,原来就“功多赏薄”四个字惹得祸。

    赵构缓了口气,劝说:

    我已将黄潜善、汪伯彦等人罢官贬斥,康履、曾择等人我也会重重责罚,你们可先退兵归营。

    (有话好好说,何必动刀动枪呢。)

    苗刘岂是随便三两句话就能糊弄过去,苗傅斩钉截铁说:

    天下生灵涂炭,无辜百姓流离失所,就是因为中官擅权,今天要不杀了康履、曾择等人,我们誓不退兵!

    不退兵!

    不退兵!

    其实多杀几个人,赵构根本无所谓,只要能保证他的安全,死了谁都可以。

    可帝王也有颜面,你让我交人,我就乖乖交人,以后还怎么混。

    更为重要的是皇帝不能开这个口,恶人是要别人来做的。

    就这样僵持了好一会儿,朱胜非见火候差不多了,开口劝赵构:

    陛下,康履不死,苗刘不退,请陛下决断啊!

    扛把子开了口,其他大臣纷纷附和:

    请陛下早作决断!

    好吧,既然公议舆论人心皆如此,朕就虚心听从吧。

    赵构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有些不忍地别过头,朝朱胜非等人摆了摆手,默然不语。

    朱胜非会意,朝身边的班直统领吴湛使了个颜色。

    吴湛心领神会,带着几个人把早已瘫软在地的康履押出去交给了苗傅。

    苗傅也是个人狠话不多的主,一拿到康履,就当着赵构和诸大臣的面将康履腰斩脔肉,并砍下了他的脑袋,也插到了大矛枪上。

    要杀的人也杀了,该满意收工回家了吧。

    赵构扭过头对朱胜非叮嘱了几句。

    朱胜非会意,冲底下大声喊道:

    陛下圣谕,苗傅、刘正彦今日虽行事鲁莽,但姑念其忠心为国,不忍责罚。

    二人忠心耿耿有功于社稷,着封苗傅为庆远军承宣使、御营使司都统制,刘正彦为渭州观察使、御营使司副都统制,各营士兵各有封赏。

    苗将军、刘将军,康履已经正法,陛下也颁下赏赐,请苗将军赶紧带兵回营吧。

    回吧,回吧,赶紧乖乖地回营,听话啊。

    赵构默默地在心中祈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