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游戏里的大明 » 第四十一章 崇祯帝的密议,参人!

第四十一章 崇祯帝的密议,参人!

    京城。

    皇宫。

    朱由检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

    秉笔太监王承恩小心翼翼一旁伺候着。

    批阅完一份奏章,朱由检问道:“那个陆尘昊的情况,都打探清查了?”

    王承恩道:“回主子的话,奴婢先后派了十几拔人马,多方打探,反复印证,查得真真切切。”

    “陆尘昊,京城人氏,父母早亡。”

    “陆家七代单传,故而连亲戚也极少。”

    “陆家原来乃是行医的,在城里头开了好几处药铺。”

    “但陆尘昊自幼娇生惯养,不学无术,养成了一身好吃懒做的毛病。”

    “再加上父母死后,无人管教,陆尘昊整日游手好闲,吃喝嫖赌,样样精通,不过数年功夫,已将祖上留下的家业尽数败光。”

    “如今所留的,不过一处偏僻小院。”

    朱由检皱眉不语。

    自从王者永不屈服离开后,他当即派人去调查他口中所说的陆尘昊,究竟是何方是何方神圣。

    然而,调查的结果,却是大吃一惊。

    那个王者永不屈服口中有大智慧的人,竟然是北京城中一个流氓地痞。

    这让他有点难以接受。

    难道王者永不屈服在骗他吗?

    “王者永不屈服呢?”朱由检又问道。

    虽然决定重用此人,但以崇祯帝多疑的性格,肯定也要将来历调查得清清楚楚的。

    “回主子,夜烟、天下第一帅、王者永不屈服等人,都是陆尘昊从小院中出来,有人亲眼目睹。”

    “但他们究竟是如何与陆尘昊相识,以及如何进入小院,是何方人士,从何而来,却是无从查起。”

    “奴婢已经派人反反复复的查了很多遍,却什么线索都没有查到。”

    “就好像这些人,都是凭空从天下掉下来似的。”

    王承恩说着,跪了下去,磕头道:“奴婢无能,陛下恕罪。”

    “罢了,起来吧!”朱由检挥了挥手,没有发怒,又问道:“王者永不屈服承办的钱庄,哦,他说是叫银行,办得怎么样了?”

    “谢陛下!”王承恩从地上爬起来,仍弯着腰,道:“他办的银行,今儿个已经正式开张营业了!”

    朱由检微微点头,笑道:“事倒是办得挺快的。”

    “此事若让朝中那些官员去办,没有一两个月,绝对开不了张!”

    “他不过费了一两日功夫,便将银行开起来了,是个人才啊!”

    王承恩道:“也是主子慧眼识人,不拘一格启用他,他才能做一番事业。说到底,一切还是全拜主子英明。”

    朱由检受了这一记马屁,心里颇为得意,却是笑骂道:“你这奴婢,别尽顾着挑好听的话,给朕说说,开张后的情况如何?”

    王承恩脸上露出复杂之色,道:“主子,万事开头难,奴婢想此事要见效,还是得要一些时日的。”

    朱由检的脸色顿时变了变。

    他此时最缺的,便是时间。

    李自成的大军,可不会给他时间。

    “开张不顺?”

    王承恩摇头道:“那倒也没有。今日开张,京城的百姓听说了,可都去围观了,现场是人山人海。”

    “只不过,据奴婢派出去的人回报,大家还是没有打消疑虑,只是看看,没人真敢往里存钱。”

    朱由检的眉头,顿时又皱了起来。

    他压低声音问道:“杜勋去谈议和的事,谈得如何了?”

    御书房内并没有其他人,但朱由检的声音却低沉且带着几分心虚的感觉。

    尽管大明局势已然糜烂不堪,可眼下的大明,清流当道。

    他们绝不允许议和。

    无论是与李自成议和,还是与关外的清兵。

    因为议和意味着要承受舆论压力,要背骂名。

    老百姓可不会管什么实际情况,只会骂朝廷软弱无能。

    谁敢站出来支持议和,谁就会成为千夫所指。

    而这个名声,是任何一名清流都不愿意承担。

    就连崇祯帝自己,也非常害怕。

    故而,一方面,他很担心李自成的军队打过来,因而想要议和。

    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自己能够不承担议和的骂名

    如果能有人替自己扛起这个责任,给他背锅,那就完美了!

    “杜勋回来说了,闯贼要求朝廷给饷银百万,割地立国,他愿向大明称臣,但往后奉调不奉宣,也不进京觐见天子。”

    王承恩轻声道:“主子,要不召杜勋过来,主子亲自问问?”

    朱由检脸色一寒:“不必了。此事一定要严加保密,宫里人多眼杂,朕召过来问话,消息难免不传出去。”

    他轻轻叹了口气,缓缓闭上眼睛,往龙椅上一靠,道:“国事艰难啊!”

    “眼下最要紧的,还是筹措银子。”

    话音刚落,外头响起一道声音:“陛下,陈首辅求见!”

    “宣!”

    不一会儿,身着一品仙鹤服的陈演走了进来。

    “参见陛下!”

    “免礼吧!”朱由检笑问道:“爱卿此时来见朕,是有何事?”

    陈演递上一封奏折道:“启奏陛下,今日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顺天府俱收到状纸,状告锦衣卫百户杜文翥勾结地痞流氓,为祸乡里,欺压良民,种种不法行为,不一而足。”

    “据查明,上述不法之事,皆属事实!”

    “臣请陛下降旨,即刻将此人革职查办,捉拿归案,以正国法。”

    朱由检的脸色顿时为之一变,瞥了一眼旁边的王承恩。

    锦衣卫与司礼监虽是两个不同的官署,但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很多时候,司礼监要办事,都要通过锦衣卫去办。

    而由于司礼监的地位超然,某种程度上来说,锦衣卫也受到了司礼监的监管和控制。

    在大明王朝的政治体系中,司礼监是可以与内阁分权抗衡的存在。

    但自魏忠贤死后,文官们奋力反击,司礼监的手,就很难伸到外面去,影响朝局大政、干涉地方督抚、六部堂官的任命。

    毕竟,司礼监最大的权力是“批红”。

    官员们递呈的奏章,先由内阁“票拟”,形成初步的批复意见。

    再由司礼监代替皇帝,在上面进行“批红”,也就是最终决策了。

    本质上来说,司礼监的批红权,是属于皇帝的。

    皇帝荒嬉享乐,不理国政,将奏折都交司礼监批红,司礼监的权力便会迅速膨胀扩大。

    可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几乎是事必躬亲。

    从来都是他自己亲自批红,不给太监插手的机会。

    司礼监的权力,也随之大大缩小。

    唯独锦衣卫,由于特务机构的特殊性,崇祯帝自是不希望外廷文官们插手进来,故而仍是由司礼监掌控。

    连现任锦衣卫指挥使,都是司礼监向崇祯帝推荐的人。

    “主子,奴婢该死!奴婢这便下令,让他们好好去查!”王承恩连忙跪了下去。

    “陛下,此事俱已查明,证据确凿,请陛下降旨,捉拿杜文翥,严惩不贷。”

    陈演却不愿就此放过,让司礼监去查,而是步步进逼,要立即拿人。

    朱由检的眼内,一抹厉色急闪而过。

    对于陈演的逼迫,他心中十分厌恶。

    这些文官,是不是将手伸得太长了呢?

    锦衣卫的官员,就算真有什么问题,也不该由他们去查。

    “陛下,杜文翥作恶多端,京城百姓早已怨声载道,若不严惩,只恐有损陛下圣誉清名。”

    陈演上前一步,再度进谏。

    “那就把他拿下吧!”朱由检最终松口。

    他不想在这件事上,与首辅发生争执。

    何况锦衣卫犯事,也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

    这关系着他圣君的名声!

    在外人眼中,锦衣卫是皇家亲卫,所行之事,都代表着皇帝的意志。

    只是这些人,为了对付锦衣卫,竟然上演同时去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顺天府告状的戏码,也未免太放肆了。

    “陛下圣明!”陈演拱手拜谢。

    他却并不离开,而是再次拿出一封奏折。

    “臣还要参刁民王者永不屈服,勾结地痞流氓,争权夺利,诳时惑众,欺君罔上,戏弄朝廷,罪大恶极,当千刀万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