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长生见闻札记 » 第二十四章 户部尚书李公子,贡院学子杨考生

第二十四章 户部尚书李公子,贡院学子杨考生

    而杨佑安则站在墙边看着他们对李成儒行礼,还对他喊着:李公子。他心里很是疑惑,户部李大人的公子?难道是李兄吗?

    可是这又不对啊,杨佑安想了想,他明明记得李成儒跟自己说过,他从小跟着父母闯荡江湖,若真是如此,一个身有官职之人怎么可能带着一家人外出。

    可他转念一想,他还记得李成儒也说过父母曾逼他参加科举,既试江湖中人,在外闯荡惯了又怎么会参加科举。

    杨佑安现在很懵。

    正当他疑惑的时候,贡院大大门开了,只见一位身着紫色官服的中年男人走了出来,然后对着众人道:“各位学子们,今年的会试将在午二刻开始,现在先随本官进去候场,等到陈大人宣布开始开始。”

    原本吵闹的讨论声夏然而止,众人闻言之后,对着中年男子行礼齐声回道:“是。”

    一旁的杨佑安见状也跟着他们,对着中年男子做出了同样的动作。

    中年男子对着行礼的考生们笑了笑:“收礼吧!”

    说完众人抬头,端正着身子,一副迫不及待想进贡院的样子,可当他们看到中年男子并没有要带他们入院的意思,反而在他们中间四处看着,像是在找什么人一样。

    他看了一圈,没有发现自己想要看到的人,他有些失望,但并没有表露在脸上,而是对着考生们挥手道:“跟我进来吧。”

    杨佑安见到中年男子这般模样心里更是困惑了,朝着方才李成儒出现过的地方看去,但是却看不见他的身影。

    但他没来得及多想,随着中年男子话音一落,便转身进入贡院步伐,而那些考生而随着他的脚步蜂拥而入,杨佑安本想紧跟着他们,却发现人太多了,只好走在最后面。

    进入贡院后,一片肃穆的氛围弥漫其中。考生们身着朴素的衣袍,踏入这庄严的殿堂,心中充满着紧张与期待与先前入院前的喧闹相比判若云泥。

    高耸的红墙围绕着贡院,宛如一座守护者,将这片圣地与尘世隔离开来。古木参天,青石铺地。

    穿过贡院内大道,来到宽敞明亮的正殿前,正殿的墙上悬挂着巨大的字画,展示着往日考生们的风采。

    所有的考生聚集到正殿前,他们整齐的站成数排,先前带路中年男子满脸笑意的站在殿门处,空旷的正殿门口摆放着一张长木桌,上面放在文房四宝,和立着的一面铜锣。

    “会试监考官,礼部尚书,陈攸之,陈大人到!”

    一阵尖锐的声音从考生们的一侧传来,他们闻声看去,一个同样身穿紫色官袍的,正向他们急步走来。

    他面容威严,龙行虎步的走向大正殿门口,紧跟在他身旁的一名年轻的太监,刚刚的声音就是他喊出来。

    他走到长桌面前,然后转过身一脸严肃的看着考生们,突然笑道:“会试,乃是我朝选拔人才的重要一环,我看着你们这些年轻人站在这,我很是欣慰。”

    “先给大家做个介绍,老夫姓陈名攸之,字仲前。是这次会考的监考官,希望考生们,学子们都能够考出-个好成绩,希望你们都能考取会元,进入殿试,成为我朝的栋梁之才。安天下,为百姓。”

    陈攸之,陈大人声音洪亮,激情高昂的语言和语气就像是导火索,一把点燃所有考生的斗志,他们对着陈攸之行礼,口中高喊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会试开始。”陈攸之看着自己面前的这些考生欣慰的笑了笑,但他也知道,科考的残酷,他们要从自己身边的这些人里,脱颖而出那是很困难的。

    尤其是到了殿试,他们当中只有三个人能够杀出重围,中的声名。

    他敲响长桌上的铜锣,考生们纷纷在其他的考官们的引导下来到自己的考点。

    他们来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后,拿出笔墨纸砚,安静的、激动的,且紧张着等待这次会试的考题到来。

    杨佑安见他们都各自已经选择了考场,他也随便的找了空位坐下,他讲准备好的干粮放在一边,然后拿出笔墨,同样的等待着考题的道来。

    ......

    “午时二刻已到,开卷。”随着先

    前那位太监的声音落下,一群手拿卷纸的人迅速走进各个考场,开始分发考卷。

    杨佑安看着发考卷的人,心里多多少少也有些紧张。但当他刚到贡院的时候看见乌泱泱的人群,他有点拿不住主意了,毕竟这里不再一洲一县的考生,而是来自衍朝各地的学子。

    “考试开始!”随着卷题发到所有人手里之后,监考官陈攸之的铜锣再次敲响,全场顿时鸦雀无声。

    众人默默地看着考题,磨着墨,他们有的面色轻松,磨好墨之后,提笔而下,在空白的纸卷上开始答题。

    也有的人面色凝重,显然这次的考题,有点超过他们预想的范畴。

    正殿前的长桌边,之前的紫色官服的中年人是礼部的侍郎,伍子许,伍大人。也是陈攸之的同窗。

    他现在正和陈攸之悄声谈笑着:“陈大人,我好像没有看到李成儒那小子啊,他该不会连会试都不来了吧。”

    陈攸之笑了笑:“又不止这一个考场,这里不在想是在隔壁,再说他那么争强好胜,不来也不像他了。”

    两人谈笑着,而殿外的考生们正看着题卷有的发愁,有的面带从容。

    已是傍晚,考生们一边吃着干粮,一边答题。也有的人一直未食,正奋笔疾书,而这人正是杨佑安。

    当杨佑安拿到考卷的时候以为会很难,但当他看完整个考题之后,却发现和乡试的考题有异曲同工之处。

    无非就是将题目做了修改,但题

    意的深意却多了许多。

    他看完题目之后,冥思了一会,随后便拿起笔,开始在卷纸上走笔龙蛇,写着自己的答案。

    这一写便又是半天。按照当朝的科举制度,会试该有三场,所用时间是九天六夜。

    这次会考,按照制度,被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首场”、“前场”和“后场“。

    第一场称为“首场”、“前场”,考经义,内容主要涉及四书五经。二、三场合称为“后场”,第二场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写作能力,涉及赋、诏、诰、章、表等文体的写作;第三场为时务策,主要考察考生对时政问题的见解和解决能力。

    整个考试过程历时九天六夜,每一场考试都是一场激烈的竞争。考生们为了能够在这场考试中脱颖而出,日夜苦读,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他们相互学习,相互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