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沐天子 » 第8章:扬名

第8章:扬名

    国子监,广业堂。

    此番争斗的两方武勋子弟各自于堂中左右列坐,可谓泾渭分明。

    站在前台的胡俨环视了一圈众人,肃然说道:

    “尔等当有耳闻,几日前,乌思藏高僧哈立麻受命入京拜见陛下,而此番陛下之所以有此举动是为了更好的治理乌思藏。”

    “此处策论的考题便是试论一番国朝当以何策治藏?”

    胡俨此言一出,堂中众人不由纷纷窃窃私语起来,不少人脸有苦色。

    毕竟他们这些武勋子弟只能算粗通文墨,此番若是考较兵事方面的问题,他们还能尝试一番,可胡俨问的却是治理之策而且还是关乎乌思藏,想他们这些处在京师的膏腴子弟平日里岂会去留意远在西陲的乌思藏问题了。

    朱勇也与多数人一般,皱眉叹气,对坐在他旁边的沐斌道:“文辉,此番我们可能要输了。”

    沐斌闻言好奇问道:“惟贞,你此言何意?哪里有未战先怯的道理?”

    朱勇闻言指了指王贞亮,对沐斌说道:“文辉,你有所不知,我们这群人的实力我还是有数的,而那王贞亮乃是驸马都尉王宁之子,王宁擅长诗歌,喜欢佛教,王贞亮耳濡目染,比起我们这些以武立身的武勋子弟来说,他在策论方面显然更有优势呀!”

    沐斌闻言看去,见王贞亮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且对丘松频频点头,显然认为此番他们一方胜券在握。

    “不瞒惟贞,自小家父便对我寄予厚望,所以除了骑射武艺外,在策论军略方面我也多有涉猎。”沐斌将目光从丘松等人身上收回,看向朱勇从容说道:“况且我长于云南,而云南与乌思藏一样地处边疆,比起在京师的诸位,我对乌思藏的情况还是更了解些的,此番胜负可还未定了。”

    “果真如此!”

    朱勇闻言不由大喜过望。

    “自然!”

    沐斌重重颔首。

    沐斌此番如此自信,自然因为他凭借先见之明对于永乐朝的治藏方略早已经了然于心了。

    且说,西藏素有政教合一的传统。

    前元之时,经过萨班与阔端的凉州会晤,到了后来萨迦派的八思巴一力襄助忽必烈,使得元朝建立之后,以宣政院掌治释教僧徒及乌思藏境内专任萨迦一派。

    而自八思巴起,始设帝师。

    帝师故名思义是皇帝在宗教上的老师拥有无比崇高的地位。

    正所谓“皇天之下,‚一人之上”。

    而元朝诸帝对帝师都是“屈万乘之尊‚尽师敬之节”。

    可以说当时八思巴所在的昆氏家族管理整个雪区。

    而随着洪武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元帝北遁,乌思藏的形势便为之一改。

    宗教上萨迦派无法再继续独尊,相反如噶举派和格鲁派相继崛起。

    而地方世俗上,昆氏家族也被建立了帕木竹巴政权的朗氏家族取而代之。

    而当时新朝初建,北元依旧虎视眈眈,洪武帝在接受乌思藏归顺后,无心亦无力大动干戈,只是承袭元制,以册封尚师来羁縻乌斯藏。

    此外,洪武年间,虽然应部分雪区僧俗人员的请求而封授,但多具有相当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且封授藏地佛界首领的封号等级普遍较低,最高仅为“大国师“和“灌顶国师”。

    简而言之,制度草创,还未形成完善有条理的规章制度。

    沐斌脑海中快速的回忆了一遍前世看过的有关明朝治理乌思藏的相关知识。

    随后,他铺开纸张,提笔开始在纸上写下了此番策论的核心论点“多封众建,因俗以治”。

    意思便是在乌斯藏大行分封,改变洪武年间的招谕政策转向为建立僧王为首的僧官制度。

    其中的僧官分教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每一级都按受封者的身份、地位进行分封。

    在不断地“刷刷”声中,沐斌笔走龙蛇,很快便将“多封众建,因俗以治”解释清楚了。

    随后他思忖片刻,又写下了另一个论点“以茶驭番”。

    众所周知“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

    而所谓的“以茶驭番”简而言之便是通过对汉藏茶马贸易的控制,垄断了流通到乌斯藏的茶叶渠道,使得藏人不得不屈服于明朝的管理,不敢轻易反叛。

    随着时间流逝,沐斌很快便完成了此番的治藏方略。

    而众人的策论也陆续交到了胡俨的手中。

    胡俨便开始审阅起来。

    就在堂中众人等待中,胡俨时而皱眉,时而叹气,显然这些武勋子弟的策论乏善可陈,难有让他满意的。

    “精彩!”

    突然众人便听得此前一筹莫展的胡俨惊喜赞叹出声。

    随即胡俨环视众人出言询问道:“沐斌何在?”

    此言一出,堂中众人皆看向沐斌。

    沐斌在众人的瞩目中,起身行礼。

    胡俨打量沐斌片刻,见他姿容俊秀,心中顿生欣赏之意,捋须笑着赞道:“诸多策论中,唯独你的见解独到,发人省醒,我国子监乃是为国选才之地,你既然能有此良策,我又岂能让明珠蒙尘,你可愿意与我入宫面圣,敬献良策,为陛下分忧。”

    沐斌此番入京,本就有扬名京师,让永乐帝知道他沐氏后继有人,完全有能力继续替大明镇守云南边疆。

    此番既然有机会面圣,一睹天颜,自然是乐意至极。

    “多谢祭酒美誉!”沐斌赶紧笑着说道,“我愿随祭酒一行。”

    胡俨闻言满意的捋须颔首。

    随即,沐斌瞧了眼对面脸有不甘之色的丘松等人,对胡俨道:“敢问祭酒此番策论比试,胜负可有定论?”

    胡俨闻言含笑点头,随即肃容看向丘松等人道:“尔等于国子监求学期间,多有不遵监规之事,今日又公然挑起争斗,我不得不罚,便令尔等抄写监规百遍,不得让人代抄,我会比对笔迹,违者我当重惩。”

    “祭酒不公,朱勇他们也动手了,为何只惩罚我们。”

    丘松挨了打,本就气愤难平,原指望着王贞亮能替他搬回一局,谁知最后让沐斌出尽了风头,到头来还要挨罚,他一时激愤不由出言反驳。

    胡俨得了沐斌的策论,心中早已大定,却不料丘松不知好歹,依旧不依不饶,不由板脸不悦道:

    “我有言在先,让你们各凭本事断是非对错,那时你反对,此刻胜负已分,你又胡搅蛮缠,是何道理?”

    胡俨说完见丘松还欲争辩,不由动了真怒,训斥道:“你是国公之子,自有底气,可若,我的话你不听,我便禀明陛下,让陛下却与淇国公分说。”

    如今的淇国公丘福正镇守北京,正因为家中无人管束,丘松才日益跋扈,他哪里敢让永乐帝因为此事责怪其父,闻言只好讪讪不敢再言。

    一旁的朱勇见状心情大好,连连拍着沐斌的肩膀笑道:“文辉,好样的!”

    胡俨见此间事了,便不欲再待,拿着策论,带着沐斌便兴冲冲的入宫去了。

    .........

    文华殿。

    朱棣高坐御座,其下,太子朱高炽与诸位阁臣依次侍立。

    之所以如此郑重,乃是因为今日朱棣终于要见一见不远万里而来的藏僧哈立麻了。

    待哈立麻行礼如仪后,朱棣这才脸带笑意道:

    “朕听闻,法师七岁正式出家,十岁便开始学习密法,二十岁左右开始四处传法,名声渐著,至如今已经享誉乌思藏,此番法师能不远万里入京面圣,朕心甚慰。”

    哈立麻为了此番入京,能得到朝廷支持,让他所在教派在乌思藏势力更甚,可谓做足了准备,不仅不辞辛劳,而且出发前还特意学了明朝官话,便是为了能让大明天子青睐。

    所以此番朱棣话刚落,其人便笑着说道:“贫僧虽处西垂之地,却也素闻大皇帝乃是一代明君雄主,此番能入京得见天颜,贫僧心喜不已。”

    朱棣闻言脸上笑意更甚,随即想起关于变更治藏之策,内阁诸臣依旧各持自见,无有定论,一时不由心中不愉,脸带哀意继续说道:

    “子欲养而亲不再,皇考与皇妣仙逝,朕欲报其恩,然未得其法,法师以智慧之业绩获得殊胜之成就,所以朕召法师入京,以求完成对诸善逝者之荐福仪轨,不知法师可否成全朕的一片孝心?”

    “陛下真乃至孝之人。”哈立麻仿佛感同身受般,语带哀意,一脸肃穆颔首应道:“贫僧愿尽绵薄之力。”

    朱棣闻言满意颔首,此番治藏之策未定,他也只好以做法事的名义让哈立麻暂时留京了。

    “既如此,法师便下去准备吧!”

    朱棣见事情已了,便笑着吩咐道。

    哈立麻起身行礼,应声退出了文华殿。

    待哈立麻离去后,朱棣这才看向殿中诸人,语带不悦道:“关于治藏之策诸位可有定论?”

    六位阁臣闻言彼此对视,却无人率先出言,因为私下里他们早有争论,只是一时还未说服彼此罢了!

    朱棣见状不由微皱眉头,将目光从诸位阁臣身上移开,看向朱高炽道:“太子,你可有良策?”

    朱高炽贵为太子,自然已有东宫僚属,其中又以解缙最得他看重,毕竟当年储位之争时,正是解缙的那句“好圣孙”才让他夺得储位。

    可此番让他为难的事情是,关于变更治藏之策,解缙一直是持反对立场,所以此番被朱棣问及此事,他不由心中游移不定。

    正当朱高炽久久不语,朱棣怒气渐起之际,乾清宫管事太监王彦入殿禀告“胡俨有治藏之策要献于陛下”。

    “宣!”

    朱棣暂时按捺住心中的不悦,吩咐道。

    而一旁的朱高炽则不由大大的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