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我的笔友朱元璋 » 第25章 负重前行,老朱学习贸易

第25章 负重前行,老朱学习贸易

    “看到这里,老朱你已经愤怒难当了吧?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

    虽然中华前进的道路充满了荆棘和坎坷,但每一个时代,都有人在负重前行!

    我可以告诉你,哪怕是在中华民族最危亡的时候,也有人在救亡图存!

    他们尝试了很多方法,也走了许多的弯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终归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华民族自己的道路!

    那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而他们,也不负时代的召唤!

    在大明之时代,老朱你,会成为那个负重前行的人吗?”

    我是吗?

    朱元璋在这一刻,竟然犹豫了。

    此时此刻,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衣裳褴褛、身子佝偻的年轻人。

    年轻人的父亲、母亲还有大哥,在一次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中死去,只剩下年轻人和他二哥,两人连埋葬父母大哥的土地都没有。

    为了活命,年轻人拿起一个破碗,开始流浪要饭。

    在那可怕的年景里,哪怕是要饭,也随时会饿死,为了活命,他跑去了寺庙当了和尚。

    可好不容易能吃上一口饭了,饥荒又来了,没办法,他又拿起了破碗,继续流浪。

    哪里有饭吃,他就走到哪,走遍了大江南北,见了世面,也开拓了眼界。

    最后,在他二十五岁时,他受儿时伙伴的邀请,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他精明能干,作战勇猛,很快便在红巾军中发展壮大!

    他广纳天下贤士,他决定广积粮、缓称王,他和天下豪强几分天下,最后天下被他收入囊中!

    他建立大明,攻入元大都,赶走了蒙古人,最终,他一统大江南北,再造中华!

    此刻,他脑海中又浮现出那句近似玩笑的话:

    现在你手中有个破碗了,去吧,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重塑帝国荣光!

    “还真是开局一个碗啊……”

    他眼睛湿润了,这一刻,他似乎和李晗产生了某种跨越时空的奇妙连接。

    “老李,是你选择了咱,也是时代选择了咱,咱,便是那个负重前行的人!”

    这一刻,朱元璋不再犹豫了,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改变那个黑暗的未来,让中华永立于世界之巅!

    “说了那么多,总而言之,中华之所以从世界之巅摔入谷底,任凭哪个牛鬼蛇神都能来踩上一脚,原因有很多。

    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没有获得海权,从而失去了海洋!

    要说海权,还得从贸易开始说起。”

    终于要解释何为贸易了吗?

    朱元璋精神一凛,此刻的他,似乎也不再排斥贸易二字了。

    贸易到底有何种魔力,能让国家飞速发展?

    “贸易的基础是交换,举个简单例子,甲村有粮食,但不种青菜,而乙村有青菜,但不种粮食,那么甲村想吃青菜而乙村想要粮食了怎么办,很简单,俩村用粮食和青菜互相交换。

    这样,甲村获得了青菜,乙村获得了粮食,俩村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皆大欢喜。

    这个例子,让我们了解到,交换的基础,是需求。

    很容易理解对不对?”

    朱元璋不自觉的点点头,确实很好理解,小时候他还经常用河里抓来的鱼和小伙伴换饴糖吃呢。

    此时的他,忽然有一种小时候上私塾的感觉,只不过李晗教的东西,远不是私塾里那个古板老头所能比的。

    而且,比那老头讲得有趣多了!

    “那么咱们的课程开始进阶了。

    还是种粮的甲村和种菜的乙村,在俩村的北边还有个宰豚的丙村,此时甲村想吃豚肉了,便用粮食去丙村换,但丙村却不需要粮食,此时该怎么办?”

    对啊,甲村该怎么办呢?

    朱元璋也同样疑惑,同时也挺感激李晗的,知道他老朱家的忌讳,用豚字代替了猪字。

    只不过,其实老李不用如此避讳的,他老朱还没小气到那个程度。

    “这时候,如果丙村想吃青菜,甲村便用粮食换来青菜,然后用青菜去换豚肉。

    但问题是,如果乙村也不需要粮食呢?

    那么此时,甲村就必须找到一个乙村和丙村能够共同接受的东西,来进行交换了。”

    啊对对对!

    朱元璋连连点头,似心中有所明悟,但始终感觉还差点什么。

    “现在,聪明的甲村发现,乙村和丙村都喜欢海边的一种贝壳,于是甲村便用粮食换了海边的贝壳。

    有了贝壳后,甲村便可以用贝壳随意交换青菜和豚肉了,而乙村和丙村,也可用贝壳来交换豚肉和青菜。

    于是,三个村约定,从今往后,便用贝壳来互相交换了。”

    朱元璋一拍巴掌,对对,没错没错,此时,脑海中似乎想起什么东西一样,但就是具象不出来!

    哎,脑子好痒!

    “这个可以既可以用来交换粮食,又可以交换青菜和豚肉的贝壳,便叫一般等价物,当然,它还有个更通俗的名称,货币!

    为了更方便理解,老朱你也可以称其为钱,亦或是,宝钞!

    当然,货币并不天然等同于一般等价物,但此中关系有点复杂,这里不做赘述,老朱你只需明白什么是货币即可。”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朱元璋如醍醐灌顶般,虽然无时无刻不在和钱打交道,但从未想过,钱到底是怎么来的。

    似乎整个大明也没人思考过这个问题。

    “最初,人们发现金银等贵重金属的价值,便用金银作为货币使用,但随着贸易的逐渐扩大,而金银却是有限的,不够用了怎么办?

    于是便用其他物品来代替了,比如刀币、铜钱等等,但刀币和铜钱本身,却并未具备金银的价值,为何能流通起来呢?”

    对啊,为何呢?朱元璋也忍不住思索着。

    “有句话说得好,金银天然是货币,但货币天然不是金银,这就引申出另外一个概念,交换价值!”

    “货币,便是所有人都认可的同一样东西,其本质是,具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

    朱元璋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但转念一想,其实很好理解,即大家都能用货币来买各种东西。

    换成老李的话说,便是能用货币进行各种交换,那可不就具有交换价值了么?

    “但货币却不像金银那样,其本身并不具备价值,那么交换价值从何而来,很简单,朝廷的信用!

    百姓之所以愿意用本身不具备价值的货币来交换,便是因为货币是以朝廷的信用来托底的!”

    看到这里,朱元璋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他想到了宝钞!

    如果大明朝廷失去了信用,那宝钞可不就成废纸一张了?

    看来宝钞一事,得仔细询问老李了。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用货币进行广泛交换的行为,便是贸易!”

    贸易的概念咱老朱理解了,如此而言,贸易确实对一国挺重要的,因为没有交换,那大家都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里可以延伸出一个新的问题,即朝廷最重要的职责,其实并不是获得多少钱,而是保障货币的充分流通!”

    此话何解?

    朱元璋再次懵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