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少年不翩翩 » 我们几乎是同样的人

我们几乎是同样的人

    我跟朱妍虽然是高中同学,但是在上大学才开始正式成为男女朋友,她是不知道我的家庭环境的,我也不知道她的背景,我其实总有些忐忑,因为她各方面都很优秀,在家境上面,其实我很自卑。

    有一天晚上我俩QQ聊天,聊到了,我就告诉她我爸在高二暑假过世的,所以那个暑假整个的心态也不是很好,也没有找她谈心,也没有告诉她这个事情。

    她也渐渐对我打开心扉,在这之前,对于她的家庭,我是只知道她爷爷也在我爸走之后两个月过世的,那个时候我刚经历丧父之痛,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整个人是不在状态的,对于她告诉我她爷爷过世的事,我说实话,我是没有多放在心上的,我也司空见惯地认为,父母的影响力更大,爷爷奶奶的事情可能带来的打击没有那么沉重。我就是这样想的,所以当时她告诉我她爷爷去世了,我也就很随便地说了句安慰的话,以为事情就那样过去了,她也不会难过太久,时间真的能抹平一切一样。

    但是听她娓娓道来她的故事,我才发现我对她的关心还是太少了,她比我心思重,是个外表坚强、阳光大方,内心敏感缺爱的女孩子,真的很让我心疼。

    朱妍的亲爷爷,在50岁左右烧石灰的时候掉进石灰坑里,被烧死了。家里没钱没粮,丧事也没办,直接挖个坑埋了。那个时候,朱妍的爸爸才17岁,她的大姑20岁已经去了男人家庭,她小姑才14岁,她奶奶40出头,是个朴实又性格急躁的农村妇人,奶奶是啥也不懂只知道煮饭种地的那种人,人情世故上的,也是一窍不通。所以,当时家里就一个妇人带17岁的儿子,14岁的女儿,女儿倒不愁嫁,倒是儿子成婚肯定是会一波三折不容易的。

    过了差不多一年,经人介绍,朱妍爸爸的继父来到这个家庭,也就是朱妍一直喊到大的爷爷,赵兴云。这个爷爷,50年代初的人,30多岁,父母在他三岁的时候就饿死了,跟着大舅长大,大舅家两个男孩,两个女儿,他和大舅家两个女儿一样没读过书,从小就是放羊放牛,长大了,更是没有自己的家,寄人篱下,婚事也就一再耽搁,是大山深处的人家,很难走出去,别人也不愿意嫁给一个家都没有的人。所以,赵兴云就出来了,来到了朱妍爸爸家,三十多岁做人家十几岁孩子的继父,撑起这个家,一辈子,再无自己亲生儿女,只当这个家的孩子就是亲生一样对待。赵兴云是那种雷厉又稳重,无比威严又和气的人,跟村里任何人斗都不在话下,毕竟外来之人是会受欺负的,但是他又处处讲理,处处和谐。头脑很不简单,虽然不识字,可是胸中成算一点都不差,还经常引经据典地“教育”晚辈,真的是个非常好的人。

    这个继父到了这个家,就大刀阔斧般地努力想搞好这个家,因为这个家太穷了,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是赵兴云的到来,可能朱妍父亲会娶不到媳妇,因为家境太差,朱妍父亲是没什么算计的人,太朴实又太穷,而朱妍奶奶又根本没有啥给孩子的打算,除了种地就是偶尔的骂骂咧咧。

    所以,家庭慢慢搞好了以后,盖了土砖混合的新房子,才开始给朱妍父亲谈媳妇,那个时候介绍的人很多,最后就定了朱妍的妈妈。

    朱妍妈妈进门不到一年,怀了朱妍,就想去打掉的,她外公外婆也支持。主要是,看透了家里的情况吧。家里是朱妍爷爷做主,新进门的新媳妇,觉得这是一个外来的继父,不放心;而婆婆又是个不好相处的人,经常吵架,言语相向;朱妍爸爸总是沉默,不会帮媳妇说话,而且头脑着实简单。所以,朱妍妈妈真的很难在这个家呆下去,想打掉孩子离婚。但是,月份大了不好打,还是生了下来,就是朱妍。后来,朱妍爷爷为了稳住这个新媳妇,为了不让朱妍爸爸沦为单身,就把家里的财政大权交给朱妍妈,朱妍妈也看到了这个继父的人心吧,确实是一心一意地为这个家好,朱妍爸爸和奶奶,都不及这个爷爷,爷爷是想方设法地维护着这个易散架的家,而爸爸和奶奶,总是爱吵吵就吵,一辈子如此。

    生下朱妍五年后,又生了一个弟弟,在朱妍8岁,弟弟3岁那年,2003年,朱妍妈妈出去打工了。本来朱妍妈妈是在家带孩子的,就她爸爸出去打工,但是朱妍妈妈的二姐和二姐夫在浙江包工拆迁房子,一直打电话催她去,去帮忙做饭,一个月也有1000块差不多。所以朱妍妈妈就去了。去了之后,朱妍爷爷打电话问过朱妍爸,就问有没有跟媳妇在一起,朱妍爸说没有在一个地方,朱妍爷爷才让他赶紧去同一个地方打工。爷爷担心的是怕儿媳妇跟人跑了。确实,朱妍妈去浙江的时候,她二姐就说:“三妹,出来给你找个好男人。”但是朱妍妈觉得自己孩子都两个了,有儿有女了,所以拒绝了,虽然婚姻不幸福,但是有了儿女的牵绊,为人母的,自然心里是万分舍不得的吧,虽然以前跟朱妍爸吵架,还把朱妍一个婴儿当作出气桶一样地乱扔,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朱妍爸到了朱妍妈那里,就一起跟着二姐夫拆房子,有一天,朱妍爸在楼上和二姐夫准备拆,朱妍妈却上去说想去喝个水,朱妍爸还生气了说:“喝水怎么到这里来喝,别的地方喝不到吗?!”朱妍妈走后,两个人确定没人了,就推了一面墙,然后不一会儿就听到楼下二姐的声音,在那里哭,朱妍爸问是谁在楼下哭,二姐带着哭腔没好气地答:“三妹啊,三妹出事了。”

    朱妍妈当场就去世了,身上都没有血,肚子鼓胀得很。都没来得及叫唤一声。才出去打工一个月零三天。

    老板赔了8.5万人民币,二姐夫作为包工头,没有拿钱,只是二姐夫的上司拿了钱。

    回家安葬,但是朱妍的外公外婆一直揪着那个赔偿的钱不放。非要把钱给他们保管,等到朱妍和弟弟上了大学,再去找他们拿。要知道,2003年的农村,谁知道孩子能不能上大学?能不能考上高中都是未知数。他们意思就是考不上大学,这钱就不给了吗?朱妍爷爷不允许,只答应给朱妍外公外婆2万块,但是好说歹说,请了很多人当说客,都不行。

    把朱妍妈坟墓修好的那一天,本以为那天放鞭炮,朱妍外公外婆会过来,也告诉他们那天给他们钱。毕竟两家虽然是不同的生产队,但是隔得很近,朱妍外公外婆家甚至可以看到朱妍妈的坟墓,但是,他们那边一个人也没有来。

    之后不到一个月,朱妍回家,就看到有一辆黑色小轿车停在自家地坝,那是法院来的人,朱妍爸爸被告了。农村人也不懂啥法,就想着不去上法庭就是了,但是法院冻结了银行的钱,又把朱妍爸拘留了。没有办法,两家就正式对簿公堂。朱妍爸爸是被告,朱妍的大舅二舅出席了原告。朱妍说学生生涯请过三次假:妈妈过世,作为被告人子女一起上法庭,爷爷过世。

    在中间休庭的时候,朱妍和弟弟一起去法庭门口外面吃干脆面,那个时候年少不知愁滋味吧,也不懂得至亲为了母亲用生命换来的几万块钱闹上法庭的那种戏谑性。但是朱妍听到出来门口外面抽烟的大舅和原告律师的谈话:

    律师:官司我帮你们打,但是你们这个要求确实是有些过分了。

    大舅吸了一口烟:“尽量多争取些吧,老人在家等着消息呢。”

    官司,朱妍他们家作为被告,是输了的。朱妍外公的弟弟,是县里一个银行的行长,其女婿在县政府工作,不知道有没有靠关系走后门。

    最后,朱妍她外公外婆舅舅们,是拿去了3万多块钱。2003年的三万多块钱,是可以在县城买套三居室的,那个时候县里房价不过三四百块钱。

    从此后,朱妍再没有去过外婆家,跟两个舅舅,两个姨妈,也没有了联系,两家断绝了来往。其实,作为纽带的朱妍母亲已经去世了,关系本来就会淡了,还来上演法庭这一出,再铁再巩固的关系,也会被击溃吧!

    长大后的朱妍了解了一下遗产继承法,父母、配偶、子女是第一顺序继承人。那8.5万分成五份,怎么可能拿去3万多呢。何况,打官司,请律师,车费,人工费,各种消耗下来,根本没有多少钱了。农村人也没啥存款,种什么吃什么,一年到头就卖掉粮食或者一两头猪换点钱。全家所有钱算进去,也不到10万,丧葬费,打官司输了,各种钱花下来,还要给外婆家三万多。真是,心寒,所以就算走在路上看到了外公外婆,她是不会喊的,自然她外公外婆也不理她。她弟弟更别说了,人太小,对外婆家的人根本没印象。

    朱妍妈妈过世后,不到半年,她奶奶就倒下了,心脏病、肺气肿和高血压,卧病在床四年多,曾一度身体冷了半截,医生都拒绝治疗了,后来又活过来了,但是不能干活,就休养着,直到15年后百年过世。

    朱妍爸就一直留在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外出。留在家干农活,农闲的时候打零工,种了很多很多的庄稼,特别是暑假的时候背玉米,那是印象最深刻的。种的玉米拿来喂猪,再卖猪挣钱,农村也没什么能换钱的。朱妍爷爷是家里的主心骨,基本都是他在操持这个家,当家。他是一心一意想把两个孙辈拉扯大,还想让他们上大学,他觉得要是自己一个后爷爷,还能培养出两个大学生,真的是脸上有光。朱妍爷爷和朱妍的爸爸奶奶经常吵架,恨朱妍爸恨铁不成钢那种,恨朱妍奶奶几十岁了,还啥也不懂,不能操持一个家,但是,他从来不吵孙子孙女,都是以理服人,做错了事,非要让其知错了才肯罢休,也不会让孩子干太多活儿,就希望他们好好读书。所以,朱妍爷爷,完全是她和弟弟的人生启蒙人,教育他们如何为人处事,所以,失去了这个爷爷,就像倒了半边天一样。那种感觉的强烈程度,不比我失去父亲的感觉弱。

    朱妍前前后后地给我讲了她们家的这些事,让我心生感慨:我俩就是一样的人,都是单亲家庭,我甚至觉得她就是爸爸送给我的礼物,爸爸虽然去世了,却在冥冥中让我拥有了一个知心的女朋友,能彼此温暖缺失的心。爸爸高一暑假和我回老家的时候,就知道我可能有喜欢的女生,我猜他甚至看过我手机,知道朱妍的名字,毕竟我跟这个女生的聊天信息最多。但是作为男人,他是不会说破我的小九九的。不知道他那个时候有没有想见朱妍这个小姑娘一面,就算是他想,我也办不到,那个时候彼此还什么都不是呢,真要让朱妍跟我爸见一面,她恐怕会被惊吓到吧。

    所以,有些人,成就了终生的遗憾。朱妍爷爷也没活到能看到孙子孙女上大学的那一天。朱妍211,她弟弟985,算是农村孩子里,挺会念书的了吧,只可惜,最想看到的人,却看不到了。现如今,上大学是太普遍太平常的事情了,国家也有各种扶贫政策让孩子不至于因为穷困而辍学。而2003年的时候,特别是农村,还不是这样的。考上了,外婆家也已经十几年没有来往了,从上法庭的那个时候,就已经只是为了钱了。朱妍说真想知道,当年若是全部给他们,又会怎么样?

    有一个人生故事如此的女朋友,我该如何逗她开心呢,希望我们不是抱团取暖,而是彼此正能量。大多时候,都是她“义正言辞”给我鼓励,惭愧,惭愧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