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曹叡 » 第41章 文风鼎盛

第41章 文风鼎盛

    印刷五大要素:原稿,印版,油墨,承印物和印刷工具。

    原稿好理解,曹叡用楷书写就的《三字歌》便是。

    等会让工匠们做的木质雕版,则是印版。

    如今有印章,有石刻,稍微转变下思维,将印版制造出来并不难。

    六个制印的匠人都是老手艺人,只听曹叡那么一说,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说到底,其实和制作印章差不多。无非是阴刻改阳刻,金银玉铜改成木料,常用的篆书或者鸟虫书改成楷书。

    承印物就是纸张,不过如今纸张价格还是有些小贵,大多数人承担不起。想大规模刊印纸质书籍,还需要把纸的价格打下去。

    九块九还包邮,家人们才会选择上车。七十九……

    纸张之事曹叡心中已有算计,得到了雒阳稳定下来后,才有功夫慢慢改进造纸术。

    雒阳城里工匠多,人多力量大,办起事来才有效率。曾经的西京长安,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变得死气沉沉。

    印刷工具也好解决,印刷印刷,刷就是指的大毛刷。墨汁涂在印版之上,再把纸张覆盖上去,拿个大毛刷子来回刷几次,印刷就完成了。

    整个印刷工序,唯一的难点在于墨汁的调配。

    如今墨以松烟墨为主,曹叡那才华横溢的三叔,就曾作诗“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

    只是成品松烟墨是墨锭,用墨前在砚台中添加些许清水,再用墨锭研磨,才能作出用于书写的墨汁。

    印刷用墨无须做成墨锭,但是要做成什么样子,曹叡也不清楚。书到用时方恨少,若是有本天工开物在身边,就没这样的烦恼了。

    制墨的匠人听完曹叡的要求,有些犯了难,不知道该怎么做。

    好在时间还算宽裕,可以慢慢想。

    曹真见曹叡面露难色,走出来宽慰道:“好侄儿,且勿忧心,为叔多给你找些制墨的匠人来,不就能成了?”

    “多谢叔父了。”

    “一家人何须言谢,走,厨房已经备好了饭食,先去用膳。一路车马劳顿,用完膳再好生歇息一晚,明日再想这些事。”

    雕版的制作看着简单,实则有些难度。匠人们阴刻习惯了,总是会不自觉的使用阴刻的技法。一处出错,整块板都会受到影响。

    直到第三日上午,试错了数十次,合格的印版被工匠做了出来。

    曹叡拿着一块印版放在眼前端详,看样子还不错。但印出来效果如何,还得接受实践的考验。

    墨汁还没研制出来,曹叡却等不及了,说道:“阿惠,先不等墨汁了,你来帮我研磨,先印两张看看效果如何。”

    “好嘞。”司马师非常积极,若是能成,以后就不用拿着笨重的竹简了。

    司马师研墨的时候,曹叡用毛刷在印版上刷了两道清水。待雕版吸水湿润后,再用毛刷蘸取墨汁均匀涂在版面上。

    曹叡的动作非常小心,生怕凹处有墨汁积聚。

    做完这一切,司马师将准备好的白纸递给曹叡。后者将白纸铺在印版上,用干净的刷子轻刷纸背。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曹叡将白纸揭下,平铺在桌案上。顿时所有人都挤了上去,想看看效果如何。

    郑称年纪最大,而且还是曹叡之师,第一个将白纸拿在了手中。

    “好!好!好!”一连三个好字,语气非常激动。不过他也发现了异常之处,问道:“公子,上面的小点和小圈可是作句读之用?”

    曹叡回答道:“夫子说的不错,点为读,圈为句,如此简单明了,夫子以为如何。”

    “甚好。”郑称感叹道:“能见证文道之昌盛,虽死可矣。”

    曹真、司马师等人一一传阅,虽然没有郑称那样虽死可矣的感悟,却也赞叹不已。只用毛刷轻轻刷几下,一二百字便跃然于纸上,还不比手写的差。

    手动研磨的墨汁,印刷出来的效果有点出乎曹叡意料。但磨出来的那点墨根本不够用,两刷子就没了,还是得要改进。

    有了曹真介入,附近几个县制墨的工匠陆陆续续被送到长安,研制出合格的印刷用墨,指日可待。

    曹叡依照承诺,重赏了六个制作出雕版的匠人。将他们继续留在幕府后院,为他制作雕版。

    他打算刊印四本书,作为献给曹丕的礼物。

    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学作为学习的起点,不可谓不重要。九百来个字的《三字歌》不足以成一书,曹叡打算将其与《百家姓》和《千字文》合订在一起。

    称《三百千》。

    百家姓成书于宋代,故而以赵开头。经曹叡删改过的百家姓,则是以魏开头。

    魏曹刘卞,甄杨郑王。

    第二本准备刊印三曹诗选,送礼就要送到心坎上。以祖父曹操和父亲曹丕的诗赋为主,叔父曹植的诗赋选取几篇代表性的即可。

    剩下两本分别刊印《易》和《春秋》,这才是正儿八经的学术书籍,无论如何都不能落下。

    本来打算五经刊印齐全的,但是字数太多,时间不够,毕竟撰写原稿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

    和郑称商讨过后,才定下《易》和《春秋》。

    四本书的字数也不少,六个匠人不太够用,只能托曹真再去多找些过来。

    曹真一口应下,又派人去搜罗制印的匠人。

    等待匠人期间,曹叡着手准备四本书的原稿。《三百千》和《三曹诗选》,曹叡打算自己写。

    前者是自己编撰的,经由自己之手刊印出来更有成就感。后者是做为后辈子侄的一番心意,不能假手于人。

    撰写《易》和《春秋》原稿的工作,他准备交给夫子郑称。

    “夫子,我打算趁这段时间,在三辅之地走走,二经的原稿只能拜托您了。”

    郑称没有推辞,也没有问曹叡为什么还要出去走,直接应了下来。“乐意之至,只是公子出去游历,还需多加小心。”

    “多谢夫子关心,叡就在附近转转,不会走太远。”

    在长安城里,曹叡需要什么样的书籍,只需和曹真说一声,后者就会立马差人去办。

    没几天时间,曹真就把曹家父子几人的诗赋都搜罗了过来,送到了曹叡桌案前。

    曹叡花了几天时间抄录和核对,确认手稿无误后,全部交给了郑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