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我是朱允熥 » 043 且待之

043 且待之

    常森于正旦宴上见了渐年长的外甥,回头等回府了,就打算上启本,向皇太子姐夫请求让皇五孙出宫,与母族亲人相聚。

    只是那时候正值正旦,朝廷集体休假,常森便等到正月初六把启本送进宫里。

    按理讲,以常森平头百姓的身份,他是没那个资格向皇太子递送启本的。

    但他是皇太子小舅子,开平忠武王第三子,就算没有官职,那也不能以寻常百姓视之。

    而且朱元璋注重广开言路,就算是一个偏远小县的小官吏上书的奏劄,也能一路畅通无阻地被放到朱元璋的案前。

    所以,朱标也不会禁止无权无职的亲戚给他递启本。

    当朱标在看到小舅子这么多年的第一封启本时,还是有些为难的。

    这为难,不是说不愿意让第三子出宫会见母族亲人。

    而是为难第三子会不会因为得到出宫的机会,而与不该接触的人接触。

    然后,这些个不该接触人,会给他的第三子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不过,朱标终究是朱元璋悉心培养的合格皇太子。

    他在思忖片刻后,就同意了小舅子的申请,并将此事向父亲朱元璋报备了。

    正所谓,堵不如疏。

    有些事情,还不如放任一下,看看后续情况。

    而当朱元璋得知这消息之后,也默认了长子的决定。

    孙子长大了,总不能一直拦着他,不让他与同住一城的亲人见面吧。

    而这人呢,也总要与不同的人见面、接触,才会显露更多的性格特点出来。

    都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这大明,或者说这应天府内,也没有能瞒过朱元璋的事情。

    不然,朱元璋为何要弄锦衣卫呢?

    除了查贪官污吏,将那些叛逆罪行消灭于火苗中,也是为了看看那些在他手底下干活的人,是不是表里如一,有没有欺骗他。

    所以,朱允熥从一出宫,到开平王府,一路所作所为。

    比如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情,都被锦衣卫密探一五一十的记录在案,然后送入宫中,放在了朱元璋的御案之上。

    至于在这档案中,遭到重点关注的朱允熥、常森,知不知道他们遭到人监视呢?

    那就只有他们二人知道了。

    因为事涉皇太子外戚与一位皇孙,这份档案密奏,是锦衣卫指挥使蒋瓛(huan)亲自递过来的。

    朱元璋得到蒋瓛禀告后,还特意把皇太子唤来,与其一同观看这密奏。

    皇太子朱标站在父亲身侧,龙椅的左边,探过头,与父亲一同看那锦衣卫的密奏。

    朱元璋对长子的培养,是不遗余力,倾其所有。

    即使是锦衣卫这等本该放在阴暗里,不让外人知晓的隐秘事,朱元璋也时常说于长子听。

    皇帝身处正位,行事须坦坦荡荡,讲究正理阳谋。

    可并不代表,这些阴招,皇帝就不能用了。

    所谓一正一奇,以奇为辅,正行其道,二者相辅相成,效果大增。

    而朱标虽然对锦衣卫这个特务机构心有抵触,可不代表朱标是个迂腐之人。

    作为一个合格的王朝储君,朱标也会利用所有能利用的,光明正大的达成自己的目的。

    “标儿,你看你这儿子,小小年纪,居然就想着要插手藩国的事情了。”

    朱元璋用手指弹了弹密奏,转头对长子笑着说道。

    “毕竟是我大明皇孙,自然要事事以我大明利益为先。”

    朱标不觉得第三子做的不对。

    毕竟朱允熥只是恰好碰上了,又因为好奇而去看了。

    小孩子嘛,好奇心重,没什么大问题。

    而且朱允熥身为皇太子嫡子,将来去边疆就藩之后,也要处理大明与藩国的关系。

    提前了解了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好一个小明,好一个恶仆,好一个邻居。

    你这儿子看的还算是通透。”

    朱元璋又看到朱允熥给常森举的那个例子,忍不住夸赞道。

    若非朱元璋还有些顾忌,也许他可能要高夸一句,类己。

    对皇储之外的皇族成员,夸赞一句类己,不是夸赞,而是害人。

    皇帝虽然开心了,可被夸赞的那个人可能就惨了。

    皇帝夸你像自己,难道你也适合皇帝么?

    前车之鉴,如大汉赵隐王刘如意与梁怀王刘楫,皆异常死亡。

    而朱允熥在哪些地方像朱元璋呢?

    不见兔子不撒鹰,没有好处不帮忙。

    说白了,就是利己心有些重。

    可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利己心是很重要的。

    当然了,这个“己”不单单只指狭隘的自己,还可以指自己人。

    这个自己人,可以小到个人、家人,利益群体,也可以大到自己的国家。

    朱标对于第三子说的那个例子,也很满意。

    当国执政,不可感情用事,也不可唯利是图。

    做任何决策皆要小心翼翼,不然损害的就不止是一家,而是千万家。

    所以,治大国如烹小鲜。

    看完这封密奏之后,朱元璋向站立在殿中,一直低头垂手的蒋瓛问道:“高丽国内近况如何?”

    “启禀陛下,李成桂统揽国内大权,革除私田卓有成效,国内威望大增。

    高丽国国君王瑶庸碌,无力控制局面。”

    一直如石头一般站立的蒋瓛,突然活了起来,拱手回答道。

    “让北边加派人手,密切关注高丽局势。”

    朱元璋颔首,吩咐道。

    “臣遵旨。”

    蒋瓛拱手应道。

    待蒋瓛离去,朱元璋随意的靠在龙椅靠背上,露出一副永远不会在朝臣面前露出的慵懒模样。

    “太子,王瑶求我们出兵,你觉得该不该出兵?”

    他望向长子,询问道。

    这问题,自然不是朱元璋不知怎么办,他只是想要听听长子的意见。

    看长子的回答,是否与他不谋而合。

    “父皇,儿臣认为,还不到时候。”

    一个称呼的转变,也让朱标进入了君臣对奏的状态。

    “须等王瑶发出国书,请我大明出兵,并且承诺承担出兵后的一切粮草、抚恤、赏赐费用。”

    朱标拱手回答道。

    所谓名不正,言不顺。

    大明作为宗主国,有义务帮忙处理藩国王室内务,协调藩国之间的矛盾。

    不然为何那些藩国君主新立,都要大明颁发册立诏书呢。

    毕竟,这么多藩国,数年一次的朝贡也不是白来的。

    可若要帮助藩国,也需要藩国出具国书邀请。

    不然就有被认为是趁火打劫的嫌疑。

    而且,大明作为帮助者,这一干费用,肯定也要高丽出。

    不然,凭什么要我大明子弟用人命去帮你抢回政权?

    朱元璋听了长子的回答,不置可否,只是说道:“且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