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丑师爷 » 第十六章 买书本

第十六章 买书本

    听到‘万金’两个字时,陈应龙眼睛明显亮了,一脸贪婪的道:“你确定真有这么值钱?”

    侯平自信的道:“大人,只要陈家主确实是凭这份手艺挣下的家产,那此书的价值就只高不低。”

    陈应龙一副口水都要掉下来的样子,显然是心动了,但是不一会儿又犹犹豫豫的问道:“那书会不会已经被凶手,又或是陈家的那个大伯得去了?毕竟陈家的家产都被陈家大伯给带到三河县去了。”

    侯平赶紧给他吃颗定心丸:“绝对没有,虽然陈小姐极力的掩饰,但是学生可以确定那本书还在她的手中,只不过她谨慎的很,轻易不会对人透露半点消息,想来也是陈家主生前仔细叮嘱过,否则一个小女孩不会有这么高的警觉性。”

    陈应龙此时眯起双眼,然后喃喃低语道:“看来这个陈家小姐,无论如何也不能留在醉仙楼了……。”

    ……

    陈应龙没有确切的告诉侯平要不要救人,但是侯平从陈应龙脸上的表情看得出来,他肯定是动心了。

    这种情况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等,等陈应龙自己去把人弄出来。

    而侯平自己则要拼命的去把所谓的《鲁班秘录》给画出来。

    想画一本‘秘录’,就算是残缺的,少说也得有个十几页吧。

    现在可不是后世那种生产力大爆炸的时代,随随便便就能买到装订好的新书本。

    十几页的书本,在这个年代少说也得值八钱银子,折合成铜钱也就是四、五百纹左右。

    虽然非是买不起的天价,但是也不是谁都能随便买得起的。

    而他此刻身上就仅剩下五百纹铜钱,着实囊中羞涩。

    若是全花光了这个月吃饭都成问题。

    想着昨日身上还怀揣着五两银子的巨款,没想到现在就已经是穷光蛋一个。

    更重要的是,连‘海鲜大餐’的面都还没见着,钱就没了,能找谁说理去?

    唉,自己造的孽,只能自己承受。

    漷县只有一家卖书纸的店子,只有常用的宣纸和墨宝,并没有装订好的空白书本。

    只能再去通州城找一找。

    通州城的店铺就比较多了,不过找了几家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成品书本。

    转了一圈后,侯平到了一家名为“三才书斋”的书店。

    掌柜的是个小老头,正抱着一本书在看。

    侯平走上前去问道:“掌柜的,你们店里有没有装订好的空白书本?”

    掌柜的抬起眼皮斜了他一眼道:“自己找吧,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说完便不理他了,继续低头看书。

    这么做生意的掌柜,侯平还是第一次见到。

    现在可不是后世那个商业发达,店大就能欺客的时代。

    士农工商,商人最贱可不只是说说而已。

    没有后台的商人挣点小钱养家糊口也就罢了,敢挣到大钱就等着家破人亡的下场。

    有后台的商人也要时刻的小心谨慎,一旦惹下了大麻烦,通常所谓的后台都是不会搭理你的。

    甚至有时候还会为了跟你撇开关系,而落井下石。

    被自己后台害至家破人亡的商人比比皆是。

    所以大多数商人都是尽量不去得罪任何人,实在得罪了,也是宁愿自己吃点亏,换个好口碑息事宁人。

    否则一旦事情闹开,最后吃亏的,也还是商人自己。

    官府的正义,可是很少光顾商人群体的。

    所以在大明朝,商人的态度永远都是热情、真诚、友善的,而‘无商不尖’四个字正是大明商人的真实写照。

    无商不尖的典故出自米商。

    米商以斗作量器,在量米售卖时会用一把戒尺之类的物件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

    待银货两讫成交之后,米商又会另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使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

    这种尽量让利于民的行为被人称赞,引得其他商家纷纷效仿。

    后来这么干的商人越来越多,而那些不肯让利的商人便再也经营不下去,于是便有了无‘尖’不商的说法。

    意思是不肯让利就做不成商人。

    至于后世形成的‘无商不奸’风气,则是另一码事。

    虽然掌柜的态度不好,但是因为这是最后一家店,侯平也只能将就。

    四处翻看了一下,书店里最多的就是一本名为《双鹤轩诗集》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侯平拿起来翻看了一下,里面的诗词大多都是他没见过的。

    也欣赏不出个好与坏,随便翻看了两眼就打算放下,然后猛然发现刚才压在手中这本书下面的那本好像没有字。

    便抽出来翻了一下,果然里面都是空白的,这不正是他需要的空白书本么?

    不过它跟诗集放在一块,恐怕是商家错放的,于是便想当诗集买下。

    “掌柜,这本诗集多少钱?”

    掌柜眼皮翻了翻,然后淡淡的道:“你是干什么的?买诗集做什么?”

    侯平心里一阵‘卧槽’,第一次听见买个东西还要受到盘问的。

    若不是只有这家店铺是他要的东西,他立马头也不回的就走了。

    “学生觉得这诗集中的几首诗词非常值得揣摩学习,所以想买回家仔细品读。”

    掌柜的眼神顿时亮了,马上眉开眼笑的道:“哦,原来你也是读书人啊,好,好,好眼光不错,拿走吧。”

    侯平一愣,这个拿走是个啥意思?

    “掌柜,学生还没付钱呢,要多少钱?”

    掌柜大气的一挥手:“区区铜臭,何足挂齿,拿走吧,好生揣摩学习,来年高中,也好光宗耀祖。”

    侯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竟然遇到这种好事,当即把空白书本往怀中一揣,然后大声道谢:“学生多谢掌柜厚赠,回去后必定好生揣摩,今日天色以晚,就此告辞,多谢掌柜。”

    掌柜大气的挥了挥手:“嗯,去吧,去吧。”

    侯平转身就骑上马跑了,一刻也不敢停留,生怕掌柜的反悔,又把书给要了回去。

    但是书店掌柜显然完全没有在意这点小事,继续坐在店中看书。

    不久,一个中年人提着个大包走进店里,然后对着坐在掌柜位上的老头行礼道:“老爷,我回来了。”

    掌柜老头‘嗯’了一声问道:“唔,怎么样?是什么个情况?”

    中年人道:“是誊抄坊那边的问题,他们同时接了老爷和汤大人的诗集,结果有人一不小心给抄混了。”

    掌柜老头冷哼一声:“一帮成事不足的东西,以后你可要看仔细了,若是再将旁人的诗抄到老夫诗集中,老夫定轻饶不了你们。”

    中年人连连点头哈腰道:“是是是……,小人下次一定注意,每本都会仔细校对。”

    老头点了点头:“嗯,行吧,你忙,对了,刚才有个书生喜欢老夫的诗集,老夫就送了他一本,你记个账吧。”

    中年人清点了一下诗集的数量,疑惑的问道:“老爷,诗集的数量没有少啊。”

    老头也有此懵道:“他明明拿了一本走啊?老夫亲眼看见他揣进怀里了。”

    中年人赶紧清点了一下其它书本的数量,然后惊叫道:“老爷,那位公子可能拿错了,他拿的应该是还没有眷抄的空白本。”

    老头当即恼怒的道:“看看你干的好事,怎么能把空白本放在外面呢?那书生回去看到好好的诗集成了空白本该多失望?行了,你记下他的特征,那书生长的其貌不扬,左鼻角还有个母指大的痦子,很好认,他若是来找你,就再送他一本诗集吧,哼,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行了,我走了,以后做事多用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