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丑师爷 » 第四十四章 李三才

第四十四章 李三才

    原本怒不可遏的李三才听完侯平的一翻话后瞬间警醒过来。

    能做到户部尚书的人又岂能是庸才,之前只是被情绪左右了思想,才会频频出错。

    而他身边的人,根本无人敢对其劝解,反而只会顺着他的脾气说话,火上浇油。

    道理无人懂吗?

    当然不是,懂这个道理的人多了,但是身份不同,说的效果也不同。

    做为李三才的身边人,如果他们敢劝他冷静,受先就会被怀疑立场。

    而此时的侯平说这话,则正好合适。

    首先,他是被人推出来当枪使的,属于中间、偏敌对的立场。

    其次,侯平跟李三才之间有一书之恩,半师之谊。

    所以他可以被视为是一个敌方的内应。

    敌人那边的自己人劝说冷静,必然不能忽视。

    因此李三才才会被侯平的话警醒,而警醒以后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多么巨大的错误。

    这些年来,李三才受到的诽谤实在太多了,而他耿直的性恪,又迫使他急于为自己辩解,就这样一步步掉入了别人的陷阱。

    李三才被朝臣群起而攻,跟他巡抚凤阳各府期间数次上疏陈明矿税之害,并裁抑矿税使之事脱不开干系。

    矿税是明朝的一个税种,指专门对一些种类的有色金属征收的特别税。

    万历二十四年,万历皇帝为了增加宫中的收入以应付日益庞大的开支,开始派遣太监采矿。

    一开始只是在直隶,很快就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浙江、陕西等处。

    因为开矿内监们既不懂堪舆,也不可能懂地质学,所谓的开矿很快就演变成了一场遍及全国的敲诈勒索运动。

    其常用手法是寻找当地富庶人家,随口指称其家地下有矿脉,或是其家祖坟下有矿脉,使用各种招术,总之要敲诈出一笔巨额财富出来方才罢休。

    而太监们的主要敲诈勒索对像是谁呢?

    商人。

    能通过经商成为一方富甲的人,他们的背后,一定有官员的保护。

    但是因为明朝商人的社会地位低贱,官员并无人敢在明面上保护商人。

    所以最后官员就只能作死的弹劾矿税的弊病,企图让皇帝撤销矿税政策。

    只是不管官员如何弹劾,万历皇帝都坚持不撤销矿税。

    而税使则更加肆无忌惮的敲诈豪商巨富。

    李三才做为反对矿税的急先锋,别人都只是写奏折反对,他却付诸于了行动。

    裁抑矿税使,这是何等重大的举措,由此也可看出,他对矿税的深恶痛绝。

    但是矿税又牵扯到了太多人的利益,这些被损害了利益的人,不攻击他还能攻击谁?

    实际上皇帝对李三才已经足够容忍了。

    当年李三才被上千封奏折弹劾,皇帝都隐而不发,李三才自己却连上了十五道奏疏请求辞职。

    万历皇帝依然没有任何回复,最后李三才气不过,就自己卸任走了。

    这在大明,已经是大逆不到的重罪,若是换成太祖皇帝,他就算被抄家灭族也毫不为过。

    即便是这样,万历皇帝依然没有怪罪他,而是默认了他主动退休的事实。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万历皇帝心中,对李三才的人品还是能被信任的。

    今年,因之前有万历皇帝想重新启用李三才的传言,这才使得朝中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倒李潮。

    为了对其进一步加以构陷,刘光复编造了盗用皇木,结交内侍起官的罪名。

    如果李三才能够冷静应对的话,这些罪状实际上都经不起推敲。

    本身万历皇帝也并未放在心上。

    反而是李三才自己,面对诽谤失了方寸,急于出声为自己辩解。

    接连上了三封奏折为自己申诉。

    最后还指名道姓请求皇帝亲自审案,这才是他失了圣眷的真正原因。

    别人诽谤你,你不找自己的原因也就罢了,反而把自己的不满指向了皇帝,这不是滑稽吗?

    而单从这件事上来说,皇帝已经是无比的纵容和保护你了。

    难道满朝就你一个人是正直敢言的大臣?

    别人就都是奸妄?

    大明有不因言获罪的传统,所以对于御史言官,就算皇帝明知他们冤枉你,也没有办法处置。

    朝中重臣,又有那位大臣没被攻忤过?

    就算身为皇帝,不也常常被言官们冤枉吗?

    李三才冷静下来后,渐渐就想通了这其中的玄机。

    然后他仔细打量了侯平几眼:“你叫什么名字?为何又当了知县的师爷?”

    侯平听见李三才声音平静,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刚才他是真怕这老头会一怒之下会干出什么冲动的事情,到时候把自己三人嘎了,那可就白死了。

    “回大人,学生侯平,字顺安,祖籍湖广……。”

    把自己的来历老老实实的交代了一遍后,李三才摇了摇头:“原来是这样,以你的才学,做师爷……,可惜了,可惜老夫现在自身难保,不然定要为你举荐。”

    侯平拱手道道:“多谢大人抬爱,学生也无什大才,仅知道一些浅显的道理,大人只是一时被情绪蒙蔽了理智,才会乱了方寸,相信这些些许的挫折,大人只要悉心应对,很快就能化危为安。”

    李三才点了点头:“小友说的不错,老夫确实应该仔细思量一下如何应对,杜管家,你带老夫的这位小友四处走走转转,一切如实相告便可以了。我们李家行得正坐的稳,不怕任何人来调查。”

    站在李三才身后的一个中年人赶忙出来躬身道:“是,老爷,这位侯师爷,您跟我来。”

    侯平对李三才鞠躬道:“谢李大人,学生告退。”

    李三才微笑着点了点头,等侯平一行人走远了,他眼睛瞬间眯起,口中喃喃自语道:“刘光复、李征仪、聂心汤你们这些卑鄙小人,若不是侯顺安的提醒,老夫差点再次着了你们的道。你们想让老夫退出朝堂是吧,那老夫偏偏就要重回朝堂让你们好好看看……。”

    ……

    侯平和两个衙役在杜管家的引领下把李家上上下下者转了个遍。

    随后,杜管家又把李家的所有产业都给侯平仔细了解说了一遍。

    李家确实比一般人家有钱,但是他们的钱来历干净,都是经营所得。

    虽说朝廷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官员不得自营商业,不得参与商事活动。但是李三才如今赋闲,并无实职官身,所以也算不得违法行为。

    带着调查结果,侯平反回了县衙。

    陈应龙对侯平的调查结果自然是很不满意,但是他之前已经说了,务必实事求是,所以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由于没有实证,陈应龙一时没敢按聂心汤说的上书弹劾李三才。

    两天以后,工部尚书派的人果然来了漷县调查。

    陈应龙将自己知道的都如实相告,调查的人又到了陈家,找到陈秀宁求证。

    陈秀宁早就得到侯平的授意,自然也没露出什么破绽。

    调查人员走后,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

    而陈应龙的奏折最终也没有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