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日不落帝国从秦朝开始 » 第二十一章 造船

第二十一章 造船

    渭河岸边,杨昊遥望这条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宽度几百米,深度几米。

    杨昊打算在此修建货运码头和造船厂,选好地址,向被征用土地的村民发放补偿金。

    老赵府邸内,杨昊提出要在渭河岸边修建货运码头和造船厂。会议内没有一言堂,让大家各抒己见,说不定会出现更好的提议,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之下,很快商议方案就此敲定。

    第二天,随着老赵一番祭天祷告仪式结束,开始动工。

    杨昊拿出早已设计好的施工图纸交给一名中年海基建设部长王勇,陆基建设部长是一名年轻人名为萧飞。

    杨昊则是带领左右助手和科研小组回去研究造船技术。

    秦朝的船都是平底船。若有暴风和大波浪会发生倾覆。虽说只是造些小船,但为了安全起见,杨昊秉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理念,尽量按照后世成熟的技术制造,他宁缺毋滥。

    炼钢厂内,杨昊叫张铁把“铜、锌、锡、铝、锰、碳”等金属熔炼。之后倒入螺旋桨模具内铸造出青铜合金螺旋桨,打磨一下毛刺即可。

    另外用钢打造舵盘、舵轴、舵叶、差速器、陀螺仪和钢管龙骨等等零部件。

    杨昊则是带人去机械厂制作出能安装螺旋桨的蒸汽轮机,稍微改动就可以使用。现在用机床加工,还加入其他金属,还用杜仲橡胶密封,虽说产量和精度不是特别高,但早已不是以前纯手工那样粗制滥造。

    期间,他也去过木材厂和玻璃厂,安排人制作出船所需的木板、玻璃窗和座椅配套等部件。

    杨昊把每天生产的零部件用铁轨马车拉到渭河岸边组装。由于码头与船厂都还在施工的原因,杨昊只能在施工之外的地方用龙门吊组装。

    杨昊按照横切面矩形平底,前部深V型和尾部浅V型,前后安装球鼻艏为设计版本。

    首先铺上铜合金片板,又铺上刷了涂料的钢片板,采用钢管和木板以水密隔舱设计堆叠船身。

    然后把蒸汽轮机的那层铺上钢片板,把蒸汽轮机、螺旋桨、差速器、两个陀螺仪、舵叶和煤筐等安装好并用螺丝固定。其中的蒸汽轮机烟囱向后往上排放烟气。另外用一根玻璃光纤内装有凸透镜、凹透镜和玻璃球体组合来解决,空气用换气扇解决。这是第一层布局。

    接下来继续往上用钢管和木板铺设。除了排烟囱管道用钢片隔开外,其余周围安装玻璃窗户。这是第二层布局。

    最后把第二层和第三层船顶用水泥砂浆铺上,并把舵盘安装在尾部第三层,第二层周围边缘插满围栏,并把烟囱管道从第三层舵机舱尾部向外排放烟气,使用无烟煤,烟气应该不是特别浓郁。

    三个月后,一膄长30米,宽8米,高12米的船就矗立在渭河岸边,下边用圆形木头铺垫,只要往前挪动几步,就会驶入河里。

    这天是个特殊的日子,说不得以后被载入史册。

    杨昊老早就派人把老赵请过来见证奇迹,参与历史的见证者。

    杨昊亲自参与制造的船还没有秦朝时期造的大,不过那又如何!自己造的可是蒸汽船,结构不同,意义也就不同。在没有电和电焊机的情况下,只能采用钢铁和木制组合。在江河浅水区,太大的船无法行驶。

    杨昊高声喊道“开始下水”。

    随后众人开始或推或拉把船往河里挪动,接着一声哗啦,船立马倒在河里,随着两个陀螺仪的摆正,船体开始稳定下来,旁边的木头漂浮一片,安排人把木头打捞上来,至此,船下水完成。

    这膄船除了特殊部位用金属之外,其他都是用木制材料,吨位不大。另外安排人把无烟煤和水带进船内准备试航。

    船内,杨昊安排人加水和煤,烧水之后,他则是在指导技术人员各种操作要点。

    随着蒸汽压越来越大,压力表指针往上移动,达到所需启动的压力数值。打开阀门,船瞬间一颤振动起来。

    拨动变速箱离合器启动。另外船和汽车在操作方面存在差异。

    蒸汽轮机产生的动力通过传动轴传输到差速器那里,拉杆拨动同步器前进或后退。拉杆拨动前进位,螺旋桨快速转动起来产生波浪水花,船开始移动。

    行驶一段距离后,一切正常。接下来测试最大航速,开足马力后,经过估算,航速达到了惊人的30节每小时。

    可能速度过快,这把其他人吓得惊慌失措。杨昊则欣喜万分,他没穿越前从来没有坐过船,更何况这船是他亲自参与制造,自然骄傲和高兴。

    由于天气转凉,杨昊不准备远行,等明年再说。

    这一膄船加点货物载人不超过一百人,跑了几个小时就开始返航,回到原点众人纷纷下船,标志着这次试航结束。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次试航行为造成了多大轰动,让人们误以为渭河上出现了怪物,众说纷纭,成为一时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