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我如屡薄冰,你说我能走到对岸吗 » 第12章 金陵城破的当天,九帅在雨花台痛哭了一场(二)

第12章 金陵城破的当天,九帅在雨花台痛哭了一场(二)

    午后未时刚过,山字营由庞青云带领,贞字营由狄贞带领,已经陆续到达金陵城南通济门外。

    两营兵马合聚一处,整装待发。

    通济门是金陵城最大的一座城门,有三重翁城,进城后向东北是皇宫禁地,向西去则是热闹繁华的秦淮街市,坐北朝南,堪称金陵的咽喉要道。

    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通济门自然就成了金陵围城战役中双方争夺的焦点,两年以来,九帅不知对通济门发起了多少次进攻,虽然小有斩获,但始终不能完全将这座天下第一宏伟的城门拿下。

    李秀成和九帅都心知肚明,通济门的安危关系到整座金陵城的安危,牵一发而动全身,倘若通济门失守,那么就相当于丧失了一半的金陵。

    九帅此时正豪情万丈地矗立在雨花台上,他任由冰冷的寒风吹打在脸庞上,他十分确信这一次一定能一鼓作气拿下金陵,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等了太久,受了太多的磨难。

    此时站在他身边的,除了几个随从侍卫,就只剩下幕僚赵烈文了。

    赵烈文是一介书生,他自打来到九帅营中效力,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今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

    他出身于江南世家,书香门第,从小便熟读经书,因此天生得就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品质,成年之后又接连考取秀才、举人,本来他应该有更远大的前程,可他却作文针砭时弊,用词尖锐的批判朝廷,说什么“朝无君子,人事偾乱,恐非能久之道。”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随意指点江山的下场就是被几个衙役抄着刀子破门而入,任你是再大的财主员外,只要跟谋反两个字沾上一片叶子也会招来灭顶之灾,年轻气盛的赵烈文被五花大绑地扭送到知府衙门时,尚且表现出一股宁死不屈的倔强劲,他表示自古以来文人的头颅都是易断的,唯有一颗心最难诛。

    说来也巧,时任常州知府的周腾虎也是个性情中人,他在公堂上历数赵烈文的几大罪状,怒斥他居然胆大包天敢忤逆朝廷,一转眼却又在牢狱中对书生赵烈文照顾有加,不仅好吃好喝伺候着,还享受单人单间,笔墨书具一应俱全,这他奶奶的是坐那门子牢?

    赵烈文自忖不是打虎的英雄好汉武二郎,不会遇见自己的金眼彪施恩,他在狱中仍然脾气一点不改,整日里愤世嫉俗,就好像全世界都欠了他钱似的,面对衙役笑脸相迎送来的好酒好菜,他竟然用脚踏的稀碎,还放出狂言道:“赵某不才,愿步屈子后尘,以赵某一人之头颅换天下人之觉醒!”

    衙役每每在他这里吃瘪,倒也没处说理,他们是兵遇上了秀才,说不清个道理来,赵烈文口中的天下大义,之乎者也等等在他们这些牢头里的衙役听来宛如放屁,娘的,爷给你送好酒好菜还送错了?

    常州知府周腾虎自幼与狄大人一道求学,有同窗之谊,两人之间常有书信来往,他写信将赵烈文的事告诉了狄大人,用情真切,言之凿凿,总而言之就是推荐赵烈文去狄大人帐下谋个差事。

    周腾虎之所以这么做,倒不是因为他有妇人之仁,心怀慈悲,能坐到知府的位置上,哪能没有点手段?他本就是个性情爽直之人,赵烈文这小子虽然狂悖,可他心系天下却是实实在在的,要不然也不会罔顾性命来针砭时弊,这类人通常被称为好汉,而周腾虎是赏识这样的好汉的。

    如果不是常州已经容不下他赵烈文,那么周腾虎也不必费劲巴力地写信麻烦狄大人了,而他一直把赵烈文监押起来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怕这个初出茅庐的书生管不住嘴,放出去后再惹事,那时候就真的是连耶稣也保不住他了。

    老周同志是煞费苦心,爱才之心天地日月可鉴,话都说到这个份上,狄大人念在昔日同窗的情谊上,也断然不会拒绝,况且更重要的是,狄大人当年初创湘军时,的确正是用人之际,军中多的是大字不识一箩筐的粗鄙军汉,能识文断字的都是宝贝疙瘩。

    一纸推荐信,让赵烈文免除了牢狱之灾,开启了戎马生涯。

    书生意气到哪里都是改不了的,初入狄大人帐下还没两天的赵烈文,就又管不住自己的嘴了,狄大人起初只是觉得这个年轻的书生很有个性,有意要磨练他,挫一挫他的锐气,便命他亲望参观驻扎在樟树营的周凤山所部湘军水陆各营人马。

    周凤山是湘军早期大将,资历该比鲍超等人还老一些,论打仗带兵还是有一手的,极为狄大人所倚重。

    可一介书生赵烈文在参观了周凤山的军容之后,非但没有被镇住,反而十分不屑,他认为周凤山的确有一手,可是也就仅仅有且只有一手。

    他毫不客气地批评道:“樟树营陆军营制甚懈,军气已老,恐不足恃。”正是这短短的一句话,气得周凤山差点没抄起刀子捅了这个大言不惭的家伙。

    而狄大人也觉得赵烈文实在忒狂妄自大了些,满嘴大话的书生他是不欢迎的,从那之后赵烈文就成了透明人似的,连狗都不乐意搭理这个满嘴之乎者也的书呆子。

    也许赵烈文真有先见之明,没过多久太平军翼王石达开就率军围攻樟树营,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周凤山同志仅仅一个照面就被石达开放倒,全军阵亡两千余人,身为主将只身逃窜,狼狈到了极点,也就是这一场仗害的狄大人差点被石达开抄了大营,险些被活捉。

    周凤山的惨败收场让狄大人丢尽了脸面,而且一度让战局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正在狄大人焦头烂额之际,一个比周凤山猛一百倍的男人出场了。

    这个猛男就是如今的九帅,他出现的实在是太及时了,闻听大哥陷入危难,当时还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九帅毅然决然地扔掉了手中的笔杆子,握住了刀把子,在千钧一发之际,吉字营横空出世,踏上征程。

    吉字营初出茅庐,就解了狄大人的围,这让当时焦头烂额,感叹帐下无人的狄大人大喜过望,原来自己这个九弟就是天生的大将之才!

    而周凤山的惨败,也让狄大人刷新了对赵烈文的认知,他发现这个书生除了说话不好听以外还是有些优点的,他竟然能提前预知到周凤山是个窝囊废,早晚要坏事,人才啊人才!

    于是又一纸委任状,赵烈文和九帅走到了一起,狄大人有意让两人搭档,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讲真的,九帅并不喜欢书生赵烈文。

    虽然堂堂九帅也曾经是一介书生出身,可自打他弃文从武以来,经过无数的战火洗礼,现在已是一位雷厉风行,威风凛凛的大军统帅。

    而赵烈文,这些年来一点也没变,他还是像最开始那样啰嗦,动不动就在九帅面前讲什么孔孟学说,礼仪之道,实在讨人烦。最重要的是,每当九帅攻城拔寨之后,要以放纵军纪,肆意劫掠来犒赏士卒时,这个赵烈文就好像疯了一般上蹿下跳,拼命阻止。

    他甚至还在私下里抱怨说,乱世之中,百姓生活本就疾苦,九帅如此放纵士卒烧杀抢掠,与强盗何异?九帅听到后气的大骂赵烈文乃一介腐儒,是读孔孟把脑子读傻了的酸文人。

    之前打安庆时,九帅围城一年,损兵折将,也是苦苦支撑。后来城池被攻破后,九帅放纵士卒在城内到处烧杀抢掠,数日之内,城中尸骸满地,血流成河,整座城几乎被屠了个干净。

    赵烈文力劝九帅禁止部下的胡作非为,不要再杀戮无辜之人。

    九帅却大怒,对他说:“朝廷叫老子打仗,那老子就只管打仗!谁管那些贱民的生死哩?老子不抢他们抢谁?我要是不带着兄弟们发一笔财,那谁还认我这个九帅?老子只要把仗打好了就行,至于其他的,少在老子耳根前啰嗦!”

    赵烈文根本就不像是九帅营中的人,他们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人。

    可奇怪的是,即便如此臭味不相投,压根尿不到一个壶里去的两人,居然好似有着某种羁绊一样,你不离我不弃,搭档了足足有八年。

    也许九帅从来就不屑于轰他走,因为在他心里,赵烈文只不过是个渺小到不能再渺小的书生,而他是堂堂九帅,怎能跟他过不去?这不是自掉身价?

    又或者,九帅觉得自己身边有这么一个时常跟自己作对,抱怨自己嘲讽自己谩骂自己的人,也不失为一种乐趣,可以让他在枯燥麻木的战争中苦中作乐。

    而赵烈文的心思很简单,他之所以像一张狗皮膏药似的跟着九帅,按他的话来讲,是救济苍生黎民,尽管他的救济实在有限。

    他是一个跟虎狼作伴,却时时刻刻提醒虎狼不要杀生的人。

    他生怕自己一离开九帅的营中,九帅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就会有更多的黎民遭殃,因此他不敢离开,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兼济天下。

    可他不知道的是,虎狼如果不杀生,就会饿死。

    现在,九帅俯瞰着雨花台下万事俱备,严阵以待的十万大军,脸上颇为得意,他屏退身边的那些侍卫,这才收起了严肃威杀的表情,向身旁的赵烈文笑道:“老赵,瞧瞧,本帅的军威何等雄壮!娘的,整整两年,踏平金陵,就在今日!”

    赵烈文听后不动于衷,他板着脸,双眸阴沉,这倒并不是因为他不想让九帅建功立业,他担心的是金陵会成为下一个安庆,成为下一个人间惨剧,只可惜他不过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连只鸡都没杀过,他没有能力阻止那些杀红了眼的兵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