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我,大明最强三代,建文帝靠边站 » 014:明亡之后无华夏?

014:明亡之后无华夏?

    首先,日本千年来一直以中国为师。我国的伦理价值观也同样融入他们的社会。

    而儒家价值观里欺师灭祖是一种极其无耻以及卑劣的行为。

    为了尽可能地煽动国内民众配合并参与到侵华战争中,日本就鼓吹“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忽悠民众,当年的中华已经被满清覆灭了,“侵华”是为了打倒满清,为中华正本溯源。

    还真是混淆概念。

    1871年9月13日清廷与日本就《中日修好条约》及《中日通商章程》达成一致并准备签约时又发生了分歧。

    日本人认为满清没有资格自称“中国”,只能在条约文书中以“大清国”自称。

    日本人的勃勃野心昭然若揭。

    对于署名的分歧,李鸿章采取了折中的方案。

    “汉文约内则书中国、日本,和文约内则书大日本、大清”,此后双方才正式签约。

    其次,日本人认为这个口号也可以降低侵略中国时国人的抵抗情绪。

    并且认为如果国人认同这个论调,甚至会帮助自己侵略,也就是转化一些二鬼子之类的。

    日本人学习中华千年,对于中华文化以及性格的了解也远超西方国家。

    他们的这个论调暗含了“华夷之辨”以及迎合当时部分国人依然深埋心中的“自负”心理。

    满清入主中原后给传统中华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强制性的“剃发令”引发了遵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弃也”的汉人的强烈抵触。

    满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采用了更甚于历代皇朝的集权制度。

    这也让华夏社会的主体官绅士大夫们内心里难以接纳。

    毕竟他们是期望“君臣共治天下”,而不是“君治臣及天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既然本子提供了如此的机会,那么谁会想错过呢。

    中国历史上官绅士大夫这个群体最喜欢的朝代是元朝。因为元朝对于官绅士大夫们的约束最少。

    为了规避这种不认同带来的反抗隐患,满清除了加强高压统治外,也在加强满汉认同上大做文章,拿出了“华夷之辨”这个陈旧的话题,一切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华夏正统。

    日本这种言论严重威胁到了满清的统治,满清自然需要迅速清理,不然很大概率养虎为患。

    满清的皇帝们重提华夷之分不在血统,而在是否行中华之礼、中华之法。

    也就是“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

    日本则是利用“华夷之辨”和国人不满满清统治的心理,制造并混淆了一个概念“一个族群被统治,则这个族群的文化即被统治者的文化所代替”。

    但很可惜,他们打错了算盘,满清是被汉化而不是被满清化了。

    他们意图让国人相信宋明之后的异族统治让“中华成为了夷狄”。

    进而让他们相信日本不是来侵略中国,而是来帮助中国掀翻满清。

    不过中国的内政问题本子竟然想插手,那就直接教他做人。

    并且暗示日本仍然保留、行使中华之法,所以将来“日本而中华,则中华之”。

    清末的革命志士、革命团体绝大多数都有留日背景并且接受过日方资助这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一些日本人确实是希望自己的邻居中国能够重新强盛起来,但是不能否认日本大力资助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满清内部培植反满亲日势力,以制造矛盾方便自己侵华。

    不过他们没想到会被段合肥坑了个惨,自己扶植的代言人最后竟然踩着自己上位。

    最后自然也是很重要的。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个论调,给了很多无法正视中华自身失败的人一个完美的借口。

    欲亡其国必先去其史,其心可诛。

    两千年来,我们一直认为自己站在世界之巅,虽然偶有低落,但绝大部分时间里仍然是万国来贺的“上朝天国”。

    以至于近代西方列强敲开国门,除了让很多人觉得屈辱外,他们更加不能理解和接受的是,“上朝天国”竟然不如蛮夷之邦并被蛮夷击败。

    所谓“崖山后无中国,明亡后无华夏”,只是不愿意承认事实和失败。

    “明亡之后无华夏”给了这些人一个完美的解释。

    失败的是满清,所有的不公和屈辱都是满清导致的,而满清不是中华,所以中华没有失败。

    虽然这是自欺欺人,但是却迎合了很多国人内心的“自负”。

    这类似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乾隆是汉人后代。虽然异族入主了中原,但是汉人凭借一个孩子就翻身了,并从血统上重新夺回了天下。

    不觉得可笑吗?皇家对于血统的重视自然是很疯狂的,如果汉景帝知道自己的儿子刘胜不是自己的亲儿子,而是自己的妃子和别人的产物。

    会不会被气晕过去?

    正是这些因素,甲午战争后很多国人并不仇视反而很欣赏日本,不但认为拯救中华需要向日本学习、取经,甚至认为日本会帮助他们推翻满清、改良中国。

    那么近代中国民间和日本关系最融洽的时期,是甲午之后到满清覆灭的这段时间。

    实际呢?

    日本自己用行动和事实证明了这一切都是谎言。

    日本并不在乎明亡之后有没有华夏,他们只是希望华夏更加的孱弱,内部更加的分裂,以更方便自己的侵略和吞并。

    分化瓦解,逐个击破。

    其实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华夏自身的落后,而落后的原因则是自身逐渐趋于内敛和封闭,进而无法与外界有效沟通和进步。

    华夏的落后是从闭关锁国开始的。

    满清只不过是并不比明朝更强多少,甚至远远不如。

    崇祯十年,英国入侵大明,发生了明英战争,最终赔款2000两白银,然后厚着脸皮说是来和大明贸易的。

    朱雄英前世一直固执地认为如果没有满清,明朝就能够迎头赶上。

    这显然有些自欺欺人了,花了两百多年的时间,空有一个庞大皇朝却最终沦丧于一个小部族之手,还是一手养大的豺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