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大宋家族 » 第4章 入宫

第4章 入宫

    酒足饭饱之后,王都尉又将方远安排住下。

    那死去活来十数次的黄狗,也命人好生照看。

    而他自己,则穿戴整齐出了门去。

    不用多问方远也知道,成败在此一举了。

    此时,已经不似上午等待王升的时候。

    方远自觉,已经拿捏了这个王驸马,王都尉。

    不过说来也好笑,这个王驸马酒席上曾言,不喜欢别人叫他驸马爷或者驸马都尉。

    反而喜欢让别人,称呼他的本官差遣。地位比之驸马,却是有些差距。

    但这王驸马,宁愿别人叫他看大门的,也不愿别人叫他驸马爷,内里也是个好强要面子的。

    都太尉,这个差遣,其实就是个皇宫看大门的禁军里,领头的那位,而且还是美称,不是实际官职称呼。就像销售里的经理,客服里的代表。

    类似的还有,都太尉承旨,就是在皇帝门口负责跑腿传话的。

    至于前面加个小字,则是和这个都太尉称呼的由来有关。

    原来这王驸马的父亲,原本也是个给皇帝看大门的。

    有一次,他和一个官员起了冲突,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虽是个门头,但汝不知宰相门前三品官,圣上门前皆太尉吗?

    再说,我现在是个小门子,我以后就不能随军出征建功立业,当上太尉了吗?”

    谁知这事就这么传到当时的太宗皇帝耳朵里,于是为了维护天家颜面。

    皇上决定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将那生事的小官贬到了京外。

    王驸马他父亲也送去了边郡,守边戌卫。

    这一去,竟然真让这位守门小卒,立了大功。

    后来一路升上来,成了太尉。

    于是自此,皇宫守门的门子,都有了都太尉这个美称。

    是以现在是门子,以后当将军的寓意。

    王太尉的儿子,也就是王驸马,也因荫功做官,还尚了公主,做了驸马。

    但王太尉,仍不服当年那口气,竟然将自己儿子也安排在这皇宫门前看大门。

    说要他也从这里做起,于是这便有了小王都太尉的称呼。

    老王都太尉,自然就是王驸马他老爹了。

    不过现在一般称呼其父为王太尉,为避嫌,称呼王驸马为小王都太尉。

    -----------------

    话说这王驸马,离开了自己的府邸。

    并不是如方远心中猜想的那样,去上报圣听,而是径直去了自己父亲那里。

    作为武将高官,大多数时候本不在京城。

    不过王太尉年事已高,再加有病在身,这两年就回家养病来了。

    驸马王晋遇到大事,自然要回家,问问父亲的建议。

    王太尉府上,吃过午饭之后,老太尉正在悠闲地钓鱼打发时间。

    只见王晋快步进了父亲所在的院落,离到还有两三步路远时,下跪请安道:“父亲病居在家,孩儿未能时时伺候于父亲面前,望父亲原谅。”

    王太尉也不以为意,而是往他身后望去。

    只见随他来的那些下人,都离开后。

    转头说道:“外人都走了,你就不必如此了,快起来说说你的事吧。”

    原来这一切,都是做给外人看的。

    宋朝以孝治天下,即使是附马爷,父母病了,夫妻俩也得伺候在床前。

    不过一来王太尉只是称病,不是真的病了。

    二来,父子之间也不会生分到这般地步,每次见面都得下跪磕头请安。

    只是,王太尉称病,王晋又不伺候在跟前。外人面前,再不装装样子,难免有些闲话传出,这样对谁都不好。

    王晋站起身来,又走近了几步。

    贴着王太尉的耳边,将自己遇到方远的事,还有从方远那看到的听到的,捡着重要的事,与自己的父亲说了一遍。

    “此事当真?”

    听罢王晋的描述,王太尉站起身来,也没心思钓鱼了,丢下鱼竿领着王晋就往屋里走。

    “此事孩儿亲眼所见,应该不假。”

    王晋跟随父亲,也往屋内走去。

    “你去外面,将周围的人都打发了,再进来细聊。”

    “是。”

    王晋停下脚步,转而朝院外走去。

    父子二人屋内秘议了些什么,外人就不知道了。

    -----------------

    数日之后,久病的王太尉,竟然奇迹般地站起来了,还来参加了早朝。

    只是早朝上,他一言不发,其余众臣也不知他所来为何。

    不过他位高权重,一般人也不敢问。

    带着一肚子的疑问,离开了文德殿。

    早朝过后众人都离开,除了皇帝特旨留下了几人之外。

    殿内只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左仆射富弼,也就是宰执首相。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韩琦,也就是次相。

    以及知枢密院事陈执中等人。

    见王太尉没有跟随朝臣们一起离开,皇帝赵祯问道:“太尉可还有事要奏啊?”

    “启奏陛下,老臣确有一事,不过需得等陛下处理完公务再奏。”

    王太尉缓步站到中间,装出一副大病未愈的样子。

    “既然如此,那爱卿就先在此稍歇片刻吧。”

    说罢便转头看向了张茂则。

    “给老太尉赐座。”

    “是,陛下。”

    赵祯的贴身大太监张茂则,立刻叫两名小黄门搬来一张矮凳,送到王太尉身边。

    “多谢陛下厚恩。”

    王太尉在两名小黄门的服侍下,安坐在侧后缓道。

    王太尉已经有62岁,在古时完全称得上是高龄了。

    再加上是开国之后首位靠军功上位的的高层将领,屡立功勋。

    只要不是什么绝密之事,其余时候,群臣议事一般都不会避开他。

    再加上去年和前年,两年都是无灾无役的好年景,国内正是国泰民安的时候。

    国家自从几年前的三场大败,使得西夏建国后,就再无战事。

    朝廷也不想轻起战事,此时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

    所以,今日所议的不过是些寻常事。

    不外乎官员调度,考核升迁之类,或是一些大理寺无法决议的案件,交由三司商讨定夺。

    对于这些,三朝元老的王太尉,自然是不去关心。

    只是闭目养神,静待几人商议结束,再来个大新闻。

    “既已议定,各位爱卿,且各回府衙施行下去吧。”

    听到赵祯的这句话,王太尉缓缓睁开眼睛,目送几位同僚离开。

    不过宰相富弼和次相韩琦却留了下来,二者都没有离开的意思。

    于是王太尉,开口问道:“富相公,韩相公今日不忙公务了吗?”

    话里有些赶人的意思。

    不过两位相公是何人啊,他们不想走,皇帝都不好开口驱赶。

    况且,上面那位,可是素来以宽容仁德出名的仁宗皇帝赵祯。

    当年包希仁,口水都喷到他脸上了,他都能默默擦去口水,并接纳包拯的建议。

    眼下这点事,比之当时又算得了什么呢?

    “虽有些许公务,但我们还是对老太尉有什么绝密大事要说,更感兴趣,。”

    富弼半是玩笑,半是认真的笑说道。

    这样的场合,也就只有当朝宰相,才敢开这样的玩笑了。

    王太尉也不在意,站起身来。一扫之前疲态,眼中神气凸显,身姿挺拔稳健的走到御前。

    中气十足的沉声道:“启奏陛下,臣之子王晋得天之幸,在坊间寻得一异人。

    自称是从天上而来,学了丹药养身之术,想要搏个出身,更是从天上带下神药下凡来,愿意献出换取富贵。

    臣子王晋多番观察试探,确定此事无疑。

    特来告于陛下,请陛下裁夺。”

    说完也不去看殿内众人的神情,便自垂首,静待赵祯的回答。

    殿内众人,富弼韩琦,犹如白日见鬼一般,看着王太尉。

    平素里虽也有人献这些仙丹妙药,说的话,也都是言之凿凿。

    可那也得看人啊。

    那些献药献丹的,大多是心术不正或者各宗室内亲,或幸进之辈妄图通过这种方式,某些好处。

    而他王太尉,已经官至太尉,虽然只是贴职,但是实职也已经是节度使了呀。

    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学那等幸进之徒行事。如果不是他一直称病在家,早就被调度京外节制一方了。

    说是在外的土皇帝也不为过,完全没必要啊。

    因此,富弼韩琦才如此吃惊。

    大概是,这样的事情在赵祯二十五年的帝王生涯中,早已见怪不怪了吧。

    赵祯用不在意,只是略带稀奇的语气说道:“哦?竟有此事?”

    “此事千真万确。。。”

    王太尉说完,便将这几日王晋所见所知所感,竹筒倒豆子一般全说了出来。

    这下就由不得,赵祯和富弼韩琦等人不信了。

    当即宣了王晋前来,并嘱咐将方远和那倒霉黄狗一并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