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红楼丽人行 » 第38章 下场

第38章 下场

    热热闹闹的正月很快过去,转眼间就到了二月初三。

    恩科春闱今天开考了。

    考场设在礼部贡院,卯时初刻,一阵锣声响起,学子们开始入场。

    为了防止作弊,入场要进行严格的检查。

    首先是检查文书证件,核实考生身份,防止冒名顶替找枪手替考等事件。

    其次是检查衣服鞋帽、文房四宝、餐具食物等随身物品,防止夹带小抄作弊。

    因为考试时间长,还要在里面住上两晚,所以还要携带被子、餐具和两天的饮食。

    入场检查和科考秩序由锦衣军负责。锦衣军是皇帝的亲卫军,值得信任。

    检查得非常仔细,连携带的被子都要撕开,检查里面是否夹带。

    入场开始两刻钟,就有两个考生被检查出了夹带。

    一个是在被子里面查出一快白绢,上面是抄写了四书五经内容的蝇头小楷。

    另一个是在笔管和暖手炉里面查出了小抄。

    乡试中举,便入了做官门槛,有望做官发财,利益重大。为了中举不择手段,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作弊手段。

    除了个人开动脑筋作弊,还有为此形成的作弊产业链。

    有提供各种作弊工具的,有提供作弊手段培训的,有所谓的“密卷”卖考题的,有所谓跟考官有关系,能提供考题,让考官徇私录取的。

    总之,贾睿在蓝星高考中听说过的作弊方式,这里也几乎都有,只是技术水平不同而已。

    科考不仅关系到公平、公正,也关系到朝廷和皇帝的公信力和体面,所以对作弊也严厉打击。

    一旦查出,就要严肃处理。

    尽管如此,作弊仍然屡禁不绝。从院试、府试、乡试到会试,几乎每一次科考,都会查出作弊现象。

    贾代儒、王氏、贾琮今天来送贾瑞入场,几个人正在说话,边上一阵骚动,传来争吵声。

    听了一会儿,原来是来自辽东的六名考生,因为耽搁了行程,没有赶上最后的唱名日期,被拒绝入场。

    辽东远在关外,在行政上归山东登州府管辖,学政上归山东学政,府试都到济南府考试。

    从辽东到神京有两条路。

    陆路是经过山海关进入京城,海路是从牛庄等辽东港口出发,到山东登州登岸,再前往京城。

    因为前清和鞑靼侵袭,陆路阻绝,这六人就走海路。但是遇到风浪天气,在海上又被耽搁。等到他们赶到京城的时候,已经过了最后唱名的日期,被取消了考试资格。

    他们觉得是因为不可抗力耽搁了行程,不怪自己,所以就想参加考试。因为不符合规矩,自然不让他们入场,因此产生了争吵。

    争吵很快结束,几个人被锦衣军拉走了。

    轮到贾瑞入场,一个人检查文书,一个人搜身,两个人检查随身物品。

    手机不能随身携带,但是遥遥现在已经不用非得寄存在手机中,自然检查不出。

    有了遥遥,贾瑞也不用携带其他作弊用具。

    “太爷,你们回去吧。也不用在外面候着,出场之后我自己回家便是。”

    “瑞哥儿,中不中都不要紧,别饿着冻着,若是不行就弃考回家,千万保重身子。”

    王氏心疼孙子,已经眼泪汪汪的。

    “我身子好着呢,这么大人了,知道轻重,不用操心我。这一回我一定能中,你们就安心在家等着吧。”

    “太爷放心,反正我也没什么事情,这两日就在外面转悠。瑞大哥这里有什么事情,我就去告诉你们。”

    贾琮对贾瑞其实也不抱什么希望,但是看在贾瑞给钱的份儿上,还是很喜欢给他跑腿的。

    “放轻松些,把你平常所学施展出来就行。这次不中,还有下次呢,总有中的那一天。”

    贾代儒其实也没有多大信心。

    关于科举的事情,他见得多了,很多学问很好的人都难以得中。中举是不寻常的,不中才是常见的现象。

    贾瑞的学问虽然进步很大,但是也算不上出众。不过,他也抱着一丝侥幸。

    近来瑞哥儿做生意赚钱,到场子里也连连赢钱,运气好的出奇。

    走了鸿运,科举也应该有希望吧。

    检查没出什么意外,贾瑞顺利入场。走进考场回头,还看见贾代儒和王氏向这边频频招手。

    这一幕,跟当年在蓝星高考时,爷爷奶奶送自己进考场的情景几乎一模一样。

    贾瑞不禁心里一热,眼睛有点儿湿润。

    “别婆婆妈妈的,快去找考棚,别挡道。”

    兵卒推了贾瑞一把。

    贾瑞挥挥手,拿着考棚签子,花了好一会儿,才找到自己的考棚。

    考场很大,有一万多个考棚。每个人一个考棚,可以同时容纳一万多人考试。据说江南读书风更盛,考生更多,江南贡院规模比这个贡院更大。

    考棚不大,靠里面有一个箱子,可以放随身物品。关上箱子盖,就当座位用。

    有一块长木板,横着搭在考棚两边的立壁上,就当书桌,用来书写和放文房四宝。晚上还可以当床,在上面睡觉。

    确定了考棚,贾瑞又到厕所去了一趟。厕所在考棚的一边,距离最近的考棚只有五六米远。

    靠近厕所的考棚,未免就能闻到厕所的味道。好在贾瑞的考棚在大致中间的位置,不用受这个罪了。

    回到考棚,贾瑞开始安置随身物品,暂时不用的放进箱子里面,其余的物品放在外面。

    木炭比较占地方,就放在箱子下面一角,再把火捻子放在箱子上面一角。

    这个火捻子,又叫火折子,是现在的取火工具,相当于打火机、火柴。

    外面是个竹筒,里面是一些丝絮状的棉花、芦苇缨子,加上硝石、硫磺、松香、磷这些易燃品,制作成一个绳状的东西。

    因为有了这些易燃品,用的时候掐出来一截拧断。拧的过程就是个摩擦过程,摩擦生热,就起了火苗。

    这个小小的火捻子,也让贾瑞重新认识了古人的智慧。老祖宗的智慧,实在不可小觑。

    带火种和木炭入场,是因为还要在考棚里自己做饭吃。

    所以防火也很重要,巡查的军卒,也一再提醒小心火烛。

    前明、前清、大德的科举考试中,都曾经发生过考生用火不慎,引发火灾,甚至还有在火灾中丧生的事件。

    二月初,北方天气还比较冷。穿的少,晚上挨冻也难免。

    正科考试也是三场,但每场考三天,一共九天。

    这次恩科算是简化版科举,共考三场,每场两天,一共六天。

    即便如此,不说别的,仅仅是生活自理,考试就是一件辛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