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红楼丽人行 » 第40章 都是热点

第40章 都是热点

    申时正,考生开始吃饭。

    为了争取时间,大部分人都是拿出早晨带来的饮食,简单地凑合一顿,只有少数人生火。

    贾瑞带了一些肉食、咸菜和馒头。本来也可以对付一顿。但是他不想喝生水,就用三块青砖搭起来一个炉灶。下面烧木炭,上面放了一个小铜盆烧开水。

    现在人们还普遍都喝生水,不懂生水里面有很多病菌就是致病的原因。没有普遍喝开水的习惯。只有沏茶的时候,才烧一些开水。

    除此之外,缺乏燃料也是人们不喝开水的重要原因。在一些城里,甚至农村平原地区,柴火、草都很缺乏。

    就在贾瑞把水罐里面的水倒进铜盆的时候,跟他相邻的考生黄允正说话了。

    “贾老弟,我的火捻子找不到了,把你的借我用一下可以么?”

    刚入场的时候,贾瑞跟这个黄允正说了几句话,交流了一些自然情况,算是认识了。

    “可以,你跟兵卒说吧。”

    考生之间不准私自传递物品,确有需要的话,需要经过巡场的兵卒检查兵并在监视下才允许。

    黄允正报告,兵卒过来。

    “你又何必再起火,贾瑞那里烧完水,借着他的锅烧一下,岂不是省事?要我说,你们这些书生就是娇气,下场了还要喝热茶。到底是来科举,还是来享受的?”

    黄允正一听也有道理,就准备用贾瑞的锅烧水,贾瑞也满口答应。

    吃过饭继续答题,正常情况下,亥时正之前,考生们都要睡觉。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死规定。大部分考生都在此时灭灯睡觉,仍然有一些人挑灯夜战。

    贾瑞已经写完了三篇文章,到了亥时正,就开始睡觉。

    晚上天气冷,好在穿了棉衣,又带了厚被子,还不至于太受冻。

    报时的云板声音惊醒了贾瑞,已经是卯时初。

    右边的黄允正和左边的考生,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起来开始写文了。谈不上洗漱,掬了把水擦了擦眼睛,贾瑞开始答题。

    脑子还不太清醒,没进入状态,贾瑞就抄写昨天写好的几篇文章。

    文章都是先写草稿,在草稿上修改,定稿之后抄写整齐,才作为答卷,等最后出场的时候交卷。

    经过一天一夜,贾瑞已经适应了考场生活,继续作文。

    到了初五巳时,贾瑞抄好了最后一篇文章。

    因为不能提前退场,只好等到午时正统一交卷离场。

    从人流中挤出来的时候,就听到不远处有人在喊瑞大哥。

    原来是贾琮在喊,他身边站着的是冷子兴,贾瑞走了过去。

    “不是说不用来了么,何必又来?”

    “也没什么要紧的事情,就过来等一下。太爷在那边等着呢。”

    贾瑞知道,冷子兴还是为了手表生意的事情才这么积极。也没说什么,就一起到外面,见到了贾代儒。

    “这么冷,太爷何必来这里。”

    “无事可做,就过来看看。答得如何?”

    “倒是都能答上来,自觉还行。结果如何,就看天命了。”

    文章这东西主观性比较强,即使有八股限制,其中自由发挥的地方也很多,没有一定之规。不象标准化考试那样有标准答案,自己估分也差不了多少。

    不得不承认,确实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能答上来就好,还有两场呢,想必能中。走,回家。”

    王氏已经备好了酒菜,回家之后就吃酒。贾瑞也没敢多喝,吃完饭就去温书。

    到了晚上酉时又吃了晚饭,在院子里走了一会儿就睡觉,准备迎接明天的第二场考试。

    初六,第二场考试开始。这次贾瑞没让爷爷奶奶去,自己坐着昨天预定的骡车赶到考场。

    接下来是相同的程序,领取号签,检查入场,寻找号棚。

    因为号签不同,这一场也不是上一场那个号棚,左右邻居也变了。

    这场考试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史论两道题,二是判词四道题,外加诏、诰、表各一道题。

    史论,是就某一个历史事件、现象发表自己的论证,是科考中规定的题目。

    判词,就是给出四个案例,写出判决。考的是对法律的掌握情况和审案,断案,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大致相当于检察官、法官、书记员三个角色,都由一个人承担。

    这些考题,还是很考验功底的。按照贾瑞的理解,至少是蓝星世界法学硕士的水平,甚至是法学博士的水平。一般的本科生水平,大概就要拜拜。

    诏、诰、表,其实就是公文写作,也是当官的一般要求。但是写好写坏大有讲究,也很考验水平。

    除了史论,法律文书和公文写作,都很有实用性,是当官必须具备基本素质。没有真才实学,想取得好成绩并非易事。

    当然,考生也进行针对性训练,也有模版可供模仿。即使如此。没有真本事,想模仿出好文来也不容易。弄不好就弄巧成拙,反而露馅儿。学渣就是学渣,让他抄作业,也未必能抄明白。

    到了初八午时正,贾瑞交卷出场。

    这一场考试,他自觉比较满意。最起码现在让他去当个知县,觉得基本上能拿得起来。

    初九第三场,考的是策问。从唐代科举的时务策开始,一直都是各个朝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一共有五道题。

    第一道是论盐政的得失利弊。

    盐政的弊端,各个朝代都存在,问题基本相似,也都没有彻底决绝。甚至弊端形成的原因,也都差不多。

    一是盐商垄断资源,囤积居奇,哄抬盐价,市场时常断供,盐价偏高,不少百姓承担不起。

    二是走私严重,私盐泛滥,盐税大量流失。

    三是滥赏盐引,扰乱市场秩序。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宗室、权贵之中。

    宗室外戚、权贵太监等得宠的,就跟皇帝奏讨盐引。

    盐引由司礼监印经厂印刷,本来是类似于有价证券的批文。皇帝手头紧,或者舍不得钱财,但是又不好不给赏赐的时候,就赏赐给一些盐引。

    盐引是盐的运销凭证,总数有限制,盐商获得盐引,需要花钱买。

    权贵们获得了盐引,就转手倒卖渔利,相当于倒卖各种批文。

    这种问题主要出在皇帝身上。你皇帝不给,谁还敢到司礼监去抢盐引不成?

    所以出了这个题目,如果如实论证,矛头就可能指到皇帝身上去。

    问题是,滥赏盐引这个事儿,当今盛德帝这样干,昌明太上皇也没少干。

    第四个问题,是盐运转运司、巡盐御史、漕运衙门等官员和盐商等人互相勾结谋利。偷逃盐税、官员收受贿赂、接受冰敬、炭敬等各种陋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