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红楼叙春秋 » 第9章 文抄诗杨缓得官,闻加官贾母加码

第9章 文抄诗杨缓得官,闻加官贾母加码

    一语可以杀人,一语可以惊人,杨缓凭着这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就做到了名震京师。

    说震撼就震撼,没什么好谦虚的。

    山川寂寥,西风栗冽,这是范庸走后的第三天,杨缓很想念他——

    这样的声望宝宝可不好找了。

    遥远路上的范庸打了个寒颤,致仕阁老眉头一皱:谁在咒他!

    行路难,行路难,范庸反复慨叹,此去,也不知几时能再回京了。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也是在这一日,这余姑娘有了消息。

    她的病始终将好未好,她记得那句嘱托,时常留心着狗洞。

    这日她终于见到了徐东家,徐东家钻进狗洞里,递出一个盒子:“埋下去,就出来。”

    “直到了,爹,你快走吧。”

    原来余姑娘是徐姑娘,她拿着盒子,受尽怀里,极小心的,寻着一个花园,用手扒土,徐姑娘挖得心焦,总疑心天上的云也在看她。

    一个小盒子,也不知废了多大的功夫,等到土再次被填埋上的时候,她心里有种空虚感觉,浑身只是流汗,她很是挠痒,只是满手的泥垢。

    徐姑娘洗了个澡,她在杨府住了那么多人,总不好不辞而别,但她也只能不辞而别,幸得来时,没带什么衣服,轻装而行。

    恰到门口,没有风,连树叶都不动,徐姑娘忽听得脚步声,立时竖起耳朵,慌张起来,急急外走。

    “姑娘,且慢,莫不是要走?”

    杨缓的声音缓缓而来,徐姑娘只得转身,低着头。

    杨缓笑道:“姑娘为何一定要不辞而别?”

    “妾身只是想出来看看。”

    杨缓点点头:“你快走吧,第一次见你这样的人,不见了父亲,竟一点也不着急。”

    徐姑娘心头一跳,此时,一个丫鬟道:“余姑娘素日没少念道她的父亲呢。”

    徐姑娘对这丫鬟报以微笑,不枉平日来做的这些苦功夫。

    “原是这样。”只见杨缓又是叹气:“罢了,姑娘走吧。”抬头望天,咿咿呀呀唱着:“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原来是个染了痴病的公子哥儿,徐姑娘心里又是自负,又略有些伤心,这公子对他动了心,她却要害他一家子,她虽然不知道这盒子里是什么东西,但这般见不得人的事儿,定不是好事。

    于是,她抬步走了。

    杨缓收回了目光,心道:“这个以后就是当奴婢的份。”嘻嘻笑道:“这木瓜炮,当是不错。”

    杨缓看了这些盒子里面的写着崇仪帝名讳的小人,不免冷笑,交给了杨衍,杨衍拿去烧了,从此,对杨缓愈发放心。

    大约一刻钟,杨纶心心念念的郑妹妹来了,郑妹妹是杨缓的表妹,名嫣君。父母双亡,寄宿叔父大理寺直郑遂家,十一岁,眉眼美好,生得娉婷,杨纶随在她身边。

    杨纶兴致勃勃地说起他在龙禁尉里面的事儿,郑嫣君微笑不言,问起杨缓开口之事。

    “俄顷之事,妙不可言。”

    郑嫣君也以为妙,缘分这回事,她这种念佛的人以为是前世种瓜,今生得瓜。

    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于真实,至少《国榷遗志》第二十卷是这么记载的。

    皇宫里来了个两条腿的人,那人不阴不阳,不男不女,一望而知,是个公公。

    大尧官员有四种出身,第一种最为清贵,即进士举人授官,最是世人眼里的正途;第二种是学校出身,即国子监监生授官;第三种是吏员出身,第四种是荫封。一个萝卜一个坑,按理说荫封的事情已经和杨缓无缘了,但崇仪帝还是以能弘孝道的名头,把杨缓封为丹凤门侍卫,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门,其侍卫也属龙禁尉。

    杨缓受封龙基尉的消息,如风一般飘到贾府,贾母吃了一颗定心丸,贾政、王夫人也能放心——孝子,人总不会错的。

    虽然坊间内杨缓的名声两极分化,但他们也着实不愿听那不好的消息,人向来如此,乐喜不乐忧。

    贾母的大儿媳邢夫人、二儿媳王夫人都一并被叫来,邢夫人虽是大房,但却是大老爷贾赦的续弦,小门小户出身,与王夫人比不得,向来人微言轻,此时也只是看贾母同王夫人说话。

    贾母问道:“你觉得这未过门的女婿怎么样?”

    “听人说是不错的。”

    贾母颔首:“可怜天下父母心,不是心里有孝的人,也断乎做不出来。”喝一口茶,淡淡道:“我看,不如把二丫头也一并嫁过去。”

    王夫人微微张嘴,“老祖宗是说把迎春也嫁过去?”她不明白贾母怎么那么看中杨缓,贾府向来讲究广撒网,出了先帝,几时曾有贾家姐妹二人共侍一夫的情况。

    贾母点头。她已然想过了,这件事就是圣旨,按皇帝原话来办,不算遵旨,得加码才算遵旨。这也不赖她,她是文官之家出身,讲究上头一句话,下头要执行得像一篇文章。

    既然如此,皇帝又没暧昧不明,这杨缓年纪轻轻就被封做丹凤门侍卫,看起来前途一片明亮,干脆把迎春也一并嫁过去,让皇帝看看他们贾家的态度。

    她一把年纪了,子孙里除了宝玉,又没个成器的,说不得贾家未来还要靠林如海这个女婿与杨缓这个孙女婿。

    “赦哥儿媳妇,你以为呢?”

    邢夫人:“老祖宗说得在理,只是这事还要请教大老爷。”

    贾赦对迎春这个女儿向来不大上心,甚至迎春都是在王夫人那边长大的,问邢夫人道:“既是当妾,这杨家得给钱吧?”

    “二姑娘怎么能白嫁呢。”邢夫人笑了笑,说。

    邢夫人回来便说金钱之事,贾母微微蹙眉,不大高兴,邢夫人这小家性子,她向来不喜欢,王夫人好些,但她也不喜欢,她喜欢的是孙媳妇王熙凤这样的大大方方。

    只见贾母蹙着银眉,“让杨府的人来一趟,再议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