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宋当文豪 » 第46章逆天改命的方法

第46章逆天改命的方法

    这座学院很小,不像一般的学院那样,都是住校的。每天早上和晚上,学生们都有回家和学院的机会。

    沈时行的住处与学院隔着两道山脉。这两座小山不过是一座小山,也就三百多丈的高度,来回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这两个小时对沈时行来说,就像是一种日常的强身健体。

    距离他离开,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

    沈时行也清楚,以封蔚的地位,既然答应了,就不会食言,更何况只是一件小事,他也就放心了。他安安地看着书,写着题目,把家里的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

    有了封蔚给他的一百两白银作为本钱,沈时行对自己铺子里一直没能完成的计划,也能得到满足。这样,他就能省下更多的钱。

    不过,想要在京城里买到一些特别的东西,而且还能让人觉得很受欢迎,那就需要有人撑腰了。否则,就是自寻死路。

    沈时行目前还只是个小角色,等他成了秀才,他就会放松一些。

    想要在京城混的风生水起,赚大钱,最起码也要中个状元才行。

    如果有封老二帮忙,事情就好办多了。沈时行心中闪过这样的想法。

    算了,贪心不足蛇吞象。

    府考将至,沈时行已经将那数百万言的《四书文库》背得滚瓜烂熟,尤其是那些关键的破解方法,更是倒背如流。

    他的记性很好,虽然还达不到过目不忘的地步,但也能记住很多东西。更何况,他在地球上的造诣已经很高了。

    像他这样的富二代,有钱,有时间,也就是在少年时期吃了点苦,然后就回到了富裕和悠闲的生活中。于是,他就像是古时候那些贵族公子,擅长琴、棋、画、马、箭、御,还能抽出时间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其他学科。

    因此,现在听到有人喊着要取消考试,重立品质教育,沈时行等一群人都忍不住感到可笑。

    这和当今那些穷学生喊着废除科举,重立九品中正一般,都是一个笑话。

    虽然这种考试有很多缺陷,但却是最公正的,也是最能让普通人逆天改命的方法。

    也许那就是一座桥,也许有些人根本就没有走过那座桥,但那毕竟是一条适合所有人的道路。

    否则说到素质,还有人能跟他们这些有钱又有时间又有人脉的人相比?

    沈时行不过是个精通国学的人,对别的也只是略知一二。对于他们这种级别的人来说,属于比较正常的。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诗人,编剧,音乐家,佛教学者。

    “XX家”,而且还是用“著名”两个字,这就很了不起了。

    老人的朋友,就是这样的人。

    沈时行晃了晃脑袋:“……”就算是同龄人中,也有不少人的实力远超他。他也就是运气好而已。

    这些人如果回到过去,如果不死的话,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真正强大的人,走到哪里都是强大的。哪怕是他,也有自信能够通过科举入仕。

    县试,必须有举人担保。很多老学究都以此为业。哪怕是自己的学子,恐怕都要收钱,只不过收费高一点罢了。

    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陈夫子虽然是秀才,但为他做保,还是要拿一些银子的,只是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免得惹人不满,说他破坏了书院的规矩。

    但是陈夫子却把一份厚重的书籍交给了沈时行,上面写着他游历时的一些经验。

    这东西,比之前的一文不值要值钱多了。有钱也未必能买到。

    四书五经,四书必考,五经可任选一门,被文人称为“治本经”,类似于现代的大学。

    陈夫子写《春秋》,沈父治《春秋》,沈时行写《春秋》,也是如此。

    但也不知是不是巧合,文成焯之所以建议沈时行拜陈夫子为师,就是为了研究《春秋》。

    沈时行在上一世最喜欢的就是《春秋》,他对《春秋》的研究也是最深入的,所以他对《春秋》的研究也很深入。

    沈时行所处的时代,与秦国截然不同,但他对儒家的崇拜,却是一样的。

    按照陈夫子的说法,沈时行的《策论》应该是最好的。

    至于能不能保持榜首之位,那就得看主考官的喜好了。

    举人三次,均是不考经义,而是“帖经”,也就是说说而已。

    这本“帖经”,有填空,有问答,有原文句子,还有一些需要根据语境进行推理的东西。如果没有足够的逻辑思维,光凭死记硬背,恐怕连“帖经”这一关都过不了。

    其中,除“帖经”以外,又分“杂文”和“策论”二种科目,分别为“策论”和“策论”。所谓“杂文”,就是一首诗歌和一首词,所谓“策论”就是根据主考人所问的关于经意或者政治方面的题目,由应试者阐述自己的看法,并给出自己的应对之策。沈时行的“帖经”和“杂文”,在陈夫子看来,都是可以直接参与科举考试的,仅次于“策论”。

    并不是说他的“策论”做的不怎么样,只是他对于王朝的情况并不熟悉,所以有些事情应该怎么做,有些事情应该怎么做,有些事情应该怎么去猜测,甚至是朝廷的想法,所以才会如此的束手缚脚。

    沈时行所著的“经义”,非“策论”莫属。这也是因为他的思维过于超前。

    到了那个时候,他对佛经的理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与他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他的经文,足以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等他出名了,就可以写一本书,说不定还能成为一代大学者。但他毕竟是个学生,想要用与自己以前学过的东西截然不同的东西,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沈时行在经文上的成就极高,要他放弃正道,去写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者是被人捏造出来的东西,这其中的痛楚,可以想象。

    是以,陈夫子以“策”、“经”为主要内容,教授沈时行。

    别人还在学习经文,他却在学习经文,所以没办法一起去。

    不去看院试的内容,却去做只有乡试之后才能参加的《经义》,这对师兄弟二人的骄傲可想而知。

    而在放出榜单的那一天,沈时行的第一个名字,证明了这两个人并不是骄傲,而是信心。

    沈时行在县试中拿到了榜首,这一次他拿到了榜首,引起的震动比上一次要小一些。

    第一次见到沈时行还是个年轻人的时候,不少老学究都在抱怨这是多么的不公平。

    他拿到了一个小三号,每个人都认为他配得上这个奖。

    见沈时行的三个字挂在桌上,周围的学子纷纷点头:“沈时行,县试的状元?原来如此。”

    没有丝毫的惊讶。

    虽然他也知道自己一定会上榜,如果真能拿到三元,哪怕是一个很微不足道的名头,对于沈时行来说,这也是一个好兆头,吉兆。

    此时并没有什么禁止未成年喝酒的法令,陈夫子很是开心,便把沈时行灌了个烂。

    陈夫子是个酒鬼,沈时行却是个例外。

    喝了两坛酒,还能喝醉?就是胃有点胀。

    不只是沈时行,对于沈时行的排名,也有人很高兴。

    封霆见封伟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忍不住揉了揉眉心:“不过是三元,而非三元,罢了罢了,三元也是三元,他的确有些天赋。”

    “我都说了,我有一双好眼睛。”京城里,封蔚没有朋友,如今朝堂上的情况,他也不想和谁有交集。这位年轻人本来就是个闲不住的性子,难得遇到一个能说上几句话的人,便被自己的哥哥给拦了下来,说是要等少乡试结束再说。

    封霆撇撇嘴:“你对他评价那么高?科举落榜的大有人在。举人在会试中落榜,是常有的事。”

    “他不同。”封蔚对这个救了自己一命的人充满敬意,“其他几个书生,都无法说服我。”

    还不是你的技术太差了?封霆差一点就把这句话说出来了。

    他身子骨弱,膝下无子,便将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来养。相比于还不到一年的四岁皇子,以及还不到一年的儿子,封蔚在封玮的身上花了不少心思。

    但似乎是倾注了太多的心血,让他变得有些扭曲。

    “好,如果你不想让他知道你的真实身份,那你就和他成为朋友。”封庭想到何家因为何贵妃的不断自杀,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对朝廷的控制力越来越强,接下来就是慢慢谋划,没必要再抓封蔚了。

    封蔚来到京城后,连个可以和她交流的人都没有,心里肯定很着急。这样一个没有根基,心地善良,天赋又不错的年轻人,他并不担心会对封蔚造成伤害。

    封霆只好作罢。

    但,多年以后,他却是无比的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