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十六国的白夜 » 第25章 军议

第25章 军议

    “啪!”

    桓温抽出腰间佩刀,连鞘拍在了沙盘桌案上。

    他鹰隼般的目光在帐中诸将的脸上一一巡梭过来,在他威压之下,帐里的议论之声渐悄。

    桓温寒声道:“只是稍有小挫,你们就乱成这幅样子!”

    “你们瞧瞧自己,如何配得上你们自己的这一身官服盔甲!”

    “若是这样下去,未等到秦兵攻来,你们自己就会为了争抢粮食而厮杀!”

    “如此怎能继我大晋北伐之志?!”

    众将默然无语,刚才的确有几个将领开始打起了那些友军的主意,此时却是叫桓温一语道破,各个心中有点羞愧。

    但是他们并不服气。

    他们心里想的是:咱们不比你万宁桓家,如今执掌荆襄之地,江上水路商道皆在你桓家控制之中,每日粮船往来不绝。

    你们还煞有介事的作出了不受朝廷粮辎的慷慨姿态。

    其实有没有朝廷的粮草补给,对你万宁桓家而言,根本就不重要。你们当然可以在此故作姿态。

    桓温不知道这营中众将的想法,但是瞧着他们脸上的表情,猜也能猜到几分。

    他毫不在意。

    任何人身居高位,必有流言蜚语缠身,他若是事事都去计较,最终什么事都做不成。

    桓温沉声问道:“如今局势便是如此,对于我军下一步的计划,众将有何看法?”

    郗超在一旁说道:“明公,下官以为,如今之事已不可为。”

    “在粮草告罄,秦军发动进攻之前,我们应该先行撤退才是。”

    桓温沉默不语。

    自从知道了两路大军被阻,自家粮草将尽时起,这个想法就一直在他脑海里盘旋。

    这的确是目前最明智的选择。

    但是,桓温他不甘心。

    长安城近在咫尺,只要再进一步,他就可以成就百年来无人可及的功业,成为名录青史的晋朝名臣。

    而且,他还可以真正的站在世人面前,向着天下宣告,他们龙亢桓家依然存在于世!

    为了这一天,他从小忍受贫寒,兢兢业业,一生苦心经营。

    如今叫他轻易放弃,他怎么能够甘心?

    桓温甚至有些懊悔,如果当初将司马家的看法置之不理,一鼓作气直捣长安,如今会不会是另一番局面?

    他是成为了中兴汉室的晋朝英雄?还是像王敦一样被司马家忌惮,处处刁难,而不得不反?

    他的思绪被一个粗粝的声音打断。

    说话的是薛珍,他也不甘心。

    昨夜一战,他的五千兵马折损近三成。虽然取得了一时小胜,但如果现在桓温退兵,这场胜利就毫无价值,他也不会得到任何封赏,这些人也就算是白死了。

    薛珍道:“如今消息尚未外传,我军还在有利位置上。”

    “此时更是不可犹豫,唯有上下一心,勠力向前,一举攻破长安城,才是反败为胜之机!”

    一个声音嘲笑道:“薛太守,听说你昨夜被秦军围困,多亏了鹰扬将军前去带兵解围,才得以逃出生天。”

    “怎么?你现在还没死心吗?”

    薛珍勃然大怒。

    他转脸向着刚才说话的那个书吏喝道:“郗恢,我知道你们家仕途不顺!”

    “怎么现在沦落到要靠着帮族弟说话来讨生活了吗?”

    “你这……”郗恢叫薛珍这一句话气的半死,想要爆粗口,却又顾忌自家名门身份,没能说出口来。

    这郗恢也是一个素有才名之人。可惜因为他父亲郗昙是太尉郗鉴的幼子,当年司徒王导为了避免高平郗家坐大,再度陷入昔日王敦之乱局,对郗昙的仕途多加干涉,此时也不过是个散骑侍郎。

    连带着嫡子郗恢如今二十好几了,也还不过是个秘书郎。

    正所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薛珍的口无遮拦,很快激起了江左世家子弟的义愤。

    自王导掌握晋朝权柄以后,他苦心孤诣的平衡着各大世家和司马家的权力,维系着晋朝的统治。

    这些名门世家的子弟多多少少都受过王导的压制,这郗昙的遭遇,对他们而言,感同身受。

    一时间世家子弟纷纷仗义执言,薛珍不得不舌战群儒。

    他是江北世家的人,在南朝根基浅薄,与其说是世家出身,倒不如说是行伍出身。

    他也没有诸葛孔明的本事。所以当场就被骂的狗血淋头,脸色青白交替变幻。

    一个粗豪的声音道:“我军尚有四万之众,长安城内不过六千老弱。”

    “如今我们正应该效法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一鼓作气攻破长安!”

    说话的是上庸太守朱焘,正经行伍出身,本是晋军西蛮校尉,在桓温平蜀之战中累功升迁到了一郡太守的位置。

    郗超淡淡的回道:“朱将军想法是好的,可是现在长安城中并不止六千老弱。”

    “苻雄击破司马勋派出了万余人,昨夜与薛将军交战又带来了几千人,连带他们家的血誓卫也出现在战场。”

    “根据这些情报判断,此时长安城中的秦军绝不少于两万之数。”

    他的语气平淡冷漠,似乎帐中世家与军阀的争论和自己一点无关,他只是在说一件所有人都应该明白的事实。

    “那也比咱们人少!”朱焘抗辩道:“我们立刻就应该发动进攻,迟则生变!”

    一个年轻的世家子弟嘲讽道:“将军不曾读过兵法么?”

    “孙子曰: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fenwen),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我军只剩一个月的粮草,哪来这许多时间去围攻长安?”

    朱焘虽然听不懂对方的咬文嚼字,但对于打仗他却是轻车熟路。

    方才开口只是出于气愤,以目前秦晋两边的军力对比,秦军若是据城死守,晋军胜算微乎其微。

    想到这点,他一时不知该如何反驳。

    就在这时,桓温终于开口了。

    “够了!”他大声道:“本将已有决断!”

    “我军此时粮草不济,苻雄定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

    “他不会希望我军安然撤退,等到来年再卷土重来。趁着眼前的机会,他一定会主动出击,务求将我大军击溃在此,以换取他秦国东进的时间。”

    “所以,本将决定。”

    “各将帅回营厉兵秣马,准备决战!”

    “我们就在这儿等着苻雄前来,给他迎头痛击。”

    “歼灭秦军之后再商讨去留之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