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十六国的白夜 » 第104章 凉州大儒

第104章 凉州大儒

    西郡太守府的大殿门口,骠骑将军宋混恭敬的退出了殿外,小心翼翼的关上的正门。

    他的动作轻柔缓慢,唯恐惊动了殿中之人。

    做完这一切,宋混轻手轻脚的下了石阶,下面包括西郡太守在内的几名官僚已经等了许久。

    宋混将双手轻压,做了一个低声说话的手势,小声道:“两位师长现在殿内见客,我们小声说话。”

    “郭将军,你还需要调派亲信把守这里,不得让任何无关人等前来打扰。”

    西郡太守微微躬身领命。

    宋混补充吩咐道:“记住,不可闻,不可见。这些值守的亲信必须把嘴闭严。”

    “下官晓得了。”西郡太守低声回应。

    宋混这才回头看了一眼紧闭房门的太守府前殿。

    此时殿内一共有四个人。两位是凉州大儒,天下人人识得。福禄县主代表尚书令马大人而来,他也见过多次。

    可唯独那个年幼的孩童不知是个什么来头,怎么需要两位凉州泰斗亲自来见,还要搞的这么神神秘秘的?

    他瞥了一眼垂手恭敬站立在门口的奴仆老刘,暗暗在心中估量。

    氐人?莫非那孩子是从东边来的?

    大殿里面,主位空置,两位容貌奇古的高冠老人与马江月和文熠二人相对而坐。

    下首的老者声音严肃道:“我们两个敬重谢艾将军是个忧国忧民的义士,愿意参与他的计划中来。”

    “可是要我们和氐人合作,却是万万不能!”

    马江月正色道:“如今的三秦之地在秦君苻建治理下,称得上是胡夏一体,百姓安乐。承休先生何必还要抱着胡夏之防,固步自封。”

    “说什么胡夏一体,不过是以胡为体,汉人附之。若是关中的世道真有你说的这般好,何以当地文脉不兴,也没有经世贤才愿意入朝为官?”

    “先圣曾言: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以,儒者西行不入秦!”

    承休先生语调低沉而有力,每个句子都像一把锋利的剑,直指问题的核心。

    在对方的压力之下,马江月语调柔和,侃侃而谈,不见半分窘迫。

    “可是荀子最终也是入了秦国观政,从而留下千古美谈。”

    “妾身有时读史,时常会想,若是当年孔圣若是能够将礼仁之德带去秦地,后来是不是也就没有了始皇帝焚书坑儒的暴行?”

    “西戎蛮夷以霸道治世,不知教化,不遵礼法,致虎狼滋生,其得势必不能久,立国也无可维系!”承休先生大声道。

    “别看如今这中原胡国四起,我敢说绝无任何一国能够维持五十年不破。他们也想如暴秦一般统制六合,还远远不够资格!”

    他说“暴秦”的时候,手指一直指着文熠,让他好不尴尬。

    怎么搞的我好像汉奸一样。

    文熠在心里嘀咕。

    我能怎么办?初到这里,人生地不熟,唯一的师父还是未来秦国的丞相。我只是想要活下去罢了,我有什么错?

    呃……这话怎么听的那么不对劲。感觉好像在某部抗日电影里看到过似的。

    在他暗自纠结的时候,旁边两位的争执越来越激励,这承休先生油盐不进,言辞锋利如刀。饶马江月抱着忍让的心思,可还是被激的怒火上窜,说话声音也大了起来。

    一直坐在上首位置沉默不语的老人及时打断了二人火药味十足的争论。

    他看向文熠,用和缓的语调问道:“这位小朋友既然能代表秦国东海王而来,想必也有独到的见解,何不说出来让我等听听看?”

    刚刚停下争执的二人闻言,也转头向文熠看来。在三人焦灼的目光下,他低头沉思。

    文熠的确有想法,他的想法也很简单。

    就是想尽办法在这凉州国中混下去,多混一天是一天,最好一直混到秦国苻坚上位再回去,如此才可确保周全。

    刚才俩人的争论其实已经持续了许久,在二人的言语之中,文熠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

    这年纪较大的老人姓宋,名纤,字令文。正是凉国大族敦煌宋家的现任家主,也是天下闻名的儒家泰斗。曾经隐居在酒泉南山收徒传道,号称有弟子三千。

    在文熠看来,就算是没有三千弟子,他的影响力也绝对不会低了。因为除了这些门人弟子遍布天下,他们宋家也在凉国之中权重一方,之前替自己引荐两人的宋混就是此人的侄孙。

    堂堂一个骠骑大将军,谦恭谨慎的像个刚入学的蒙童。

    而这脾气暴躁的承休先生姓郭,名荷,字承休。本是略阳郭家中人,略阳郭家家学渊源,在200年前就是闻名天下的经学大家。

    当年刘曜攻陷长安,多次征辟这位老先生出山为官。可他厌恶刘曜触发永嘉之乱,断了关中文脉,干脆抛家舍业直接避到了千里之外的张掖东山。

    也难怪他如此反感氐人建立的秦国。

    之前这郭荷口口声声说是钦佩谢艾的为人,才愿意相助马江月。可文熠却知道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因为这两位其实都是被张祚给绑来做官的。

    文熠虽然还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可是心中却隐隐有一种想法。

    这大概就是谢艾临终前所布下的局。

    这两位老人都是天下儒家泰斗,门生无数,他俩在凉国出仕,势必会有无数门人弟子追随,这些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治政能吏,只要假以时日,便能在凉国朝堂之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而这股力量却有一部分掌握在两位对张祚蛮横行为深恶痛绝的人手里。

    到了恰当的时候,一旦张祚施政有误,尚书马岌便可以乘势而起,改天换日不过在只手之间。

    不仅不必凉国子民流血牺牲,甚至可能还会青史留名。

    想到这里,文熠对这福禄县伯谢冰台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盛名之下,果然没有虚士。

    只不过这般手段却有两个弊端,其一便是旷日持久,其间难保会有变数发生。

    其二,这两位老人都是绝顶人物,对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看法。虽是被谢艾裹进了局中,可也不会任由人摆布。

    眼前与马江月的争执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不管是为了“东海王”与尚书马岌的合作,还是为了他文熠的自家小命。

    他都必须要想办法替前辈补上这些漏洞。

    文熠抬起头来,正视着宋纤的目光,语态镇定自若。

    “在小子看来,无论是华夏蛮夷,还是王道霸道,都只是路上的手段,唯有国泰民安才是目的。”

    “只要那个目的有价值,到达目的的手段就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