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我在诸天历劫成道 » 第28章:结束与新的开始

第28章:结束与新的开始

    公元185年即大汉中平二年,七月

    在张牛角领导下的黄巾起义逐渐步入了尾声。

    除了逃往雁门关外的易飞所部和重新逃回太行山的张牛角所部之外,黄巾会盟时近二十位渠帅所统领的百万大军均被大汉镇压、歼灭。

    其中,张牛角因征战所受伤势严重,返回太行山后,由于救治未果,于八月去世,其部二十多万黄巾军由褚飞燕接掌,同时,其改名为张燕。

    朝廷的各路大军也重新返回了驻地,其中刘备因功升为校尉,且因冀州官僚基本被屠杀一空,调防冀州,带兵驻扎在黑山附近。

    而心怀着改变大汉天下的理想,他也开始学着易飞在魏郡所为,大搞屯田养兵之策。

    ······

    雁门关外有八县,但加在一起也不过三四万人,甚至连关城都没有几个人驻守。

    得知了当地的详细情况之后,易飞随即带人占领了桑乾和马邑两县。

    可占领这荒芜小县根本没有意义,这里除了地方空旷、广大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县城内的大汉百姓甚至还没有他跋涉千里的部众气色好呢。

    三十万人完成迁徙之后,也没有时间让他们停下来休息,眼看再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要到冬天了,连房屋都还没有的三十万人不得不立刻忙碌了起来。

    即便在魏郡已经研究出了烧砖效率更高的横窑,可想要建设满足三十万人所需的砖瓦房仍然是不现实的。

    而建设木屋,在这北方靠近草原的地方,保暖效果又太差,为此,泥土房又出在了这个世界上。

    但在开始行动之前,为了更好的管理,也为了更好的将这三十万人的力量发挥出来,易飞不得不重新建立起一个更加便捷的垂直管理体系。

    易飞在空旷的地方选择了三十块区域,每一万人为一镇,设一镇长,占据一块用来建设新家园。

    在镇长之下,又将每一千人分为一大队,设一大队长;百人为一中队,设一中队长;十人为一小队,设一小队长。

    如此一来,三十余万人的力量立刻得到了发挥。

    房屋建设开始之后,易飞等管理层并各镇镇长,为了下一步的秩序发展,开始了第一次计划发展大会。

    作为政务和物资总管的刘老汉率先发言道:

    “现如今,我们有粮草两百三十余万石,在没有其它粮食来源的情况下,预计只能坚持一年半左右,所以,开荒种田是当务之急!”

    易飞点头道:

    “粮食确实是重中之重,这里地域广大,气候也好,土地不是问题。砖窑建好之后,率先将钢铁厂重新建立起来,开荒这事质量好的农具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这里靠近草原,牛马牲畜价格便宜,派人多买一点,甚至可以建立几个牧场,这样既可以辅助耕种、开荒,也可以代替一部分食物消耗!”

    “还可以对外展开贸易,收集粮草物资,不仅是对大汉的贸易,对草原的贸易也要搞。”

    “我们的位置独特,正好可以作为南北贸易的中转站。”

    “同时,我们生产出来的许多独特产品,也要加大外售规模,贸易是领地繁荣兴盛之根本。”

    听着易飞的指示,众人立刻连忙记下,在建设这一方面,易飞虽然有点眼高手低不切实际,但他的想法和认知却往往能够更容易的解决问题。

    因此,谁也不敢忽视他的想法和建议。

    等粮食问题作出规划之后,刘老汉又详细讲述了现如今所拥有的物资和技术人才数量等。

    虽然没有达到现代那种事事都可以列出详细数据的地步来,但仅凭竹简和脑子记忆,能把己方的情况记得这么清楚,也算是本事了。

    至少易飞自觉自己是记不住这么多的琐碎之事的。

    刘老汉这段时间的进步以及富贵的表现,让易飞意识到,三国世界里的人才不只有那些名留青史的名士。

    这个世界的人都是一样的人,不是无双里的NPC,聪慧程度上也许有些差别,但经验和勤奋绝不会让能力和智慧出现鸿沟!

    有了这种认知和想法之外,易飞便更加大胆的放权了,基本上每一件事都安排一个新的管理层单独负责,给他们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政务建设问题就研究了两天的时间,等大部分问题都有了规划之后,就轮到了最重要的军事问题。

    如今雁门关外的八县之地,虽然名义上是属于大汉的领土,但大汉在这里的控制力已经名存实亡了。

    因此,他们其实是处于大汉与草原的夹缝中。

    短时间内,大汉应该是不会派大兵来攻伐了,不是大汉朝廷不想,而是他们没有能力。

    十三州腹心之地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不过来了,又哪来的能力派兵来边境作战呢。

    至于草原问题,由于过去大汉民族威压草原三百年余年,如今余威犹在,因此,也少有大规模的草原入侵行动。

    如此情况下,继续维持八九万人的军队就完全没有意义了。而且,远离了中原,没有了邬堡可供劫掠,他们也养不起这么多的军队。

    于是,士兵的大规模退役就成了必然。

    当然,当前阶段他们只是得一息安寝,军事方面的潜在威胁是很大的,因此,军队的战力也要得到保持。

    最后,经过了一番激烈的争论,决定保留下一万人的常备军,但退役下去的士兵也并不是就彻底的转化为平民了,而是转为了各镇民兵。

    规定是每镇不少于一千人的民兵,实际情况就让他们自行决定去了。

    经历过接连两次黄巾起义的众多镇长,危机感绝对是麾下最高的那一群人,因此,在军事这一方面,只要有余力,他们肯定会想尽办法加大投入,而不会故意废弃。

    至于一万常备军,除了每天的巡防、押运护送等任务之外,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文字、分析过往的战例等。

    甚至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骑战,为此,管理层还决定转化一些草原匪徒或是奴隶作为他们的骑术教官。

    留下的每一个士兵都是按照底层军官的标准来培养的,为的就是将来可以更快的扩军。

    这消耗自然是极大的,但危机感爆棚的众人并没有多少反对的声音。

    经历过战争下被迫放弃魏郡进行大迁徙的众人都明白,没有强大的军队保障,建设的再好最后也免不了成为一片废墟的下场。